APP下载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思维能力的措施

2020-05-28赵美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维力低年级语文课堂

赵美芳

[摘 要]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共同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综合提出几条有效策略,旨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思维力

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阶段是人们接受启蒙教育,形成良好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后期学习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语文学科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两种特点,其中,工具性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而人文性则可培养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为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家与社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教育阶段的学校为响应国家政策,均积极对教育课程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也需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语文课堂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思维习惯可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课堂内容,并通过思维加工将感性材料转为理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但小学低段的学生未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其感性思维的活跃度往往高于理性思维,对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却很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知识表现方式。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时需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角度出发,通过丰富教学形式与教学材料,将知识具象化和生动化,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文本逻辑获取知识,从而掌握解题方法,增加了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培养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课堂思维能力的意义

想象力是推动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如果失去想象力,那么人类创造力将会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在青少年教育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思维习惯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影响学生思想、思维、认知的重要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给予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索,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艺术的提升,及时调整教学观念与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人格,可对其后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语文课堂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借助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性格多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想象力也丰富,在这一阶段加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拥有较高的思维灵活性后,能从多个方面进行问题思考,使知识与情感迁移,从而对所学知识有效掌握。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累丰富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四季的脚步》课文为例,教师根据课文写景、拟人的特征选择相关的文章进行举一反三教学,如《初冬》《看雪》等。教师在课堂上将提前准备好的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以相关的景物图片为主,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再结合图片进行重点讲解,如“溪水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落叶唱起了歌儿,唰唰,唰唰,铺成一条条金色的小道”,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随后组织学生阅读《初冬》《看雪》,使学生在相关联的主题文章中,实现不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相互迁移。最后,教师对文章的景物描写及情感表达技巧进行比较分析,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二)深挖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主要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思维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对课文理解和写作表达上表现尤为明显。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以《浪花》课文为例,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好的字词并圈起来,随后抽取几名学生让他们将自己找到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如悄悄地、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淘气等字词。教师根据学生所找到的字词进行补充并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字词,从文章中的字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并了解拟人写法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鼓励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思维创新能力能让人对知识拥有较高的自主探究、创造及发现能力,是培养人才的必备素质。由此可见,针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独创性。以写话教学为例,教师在布置写话作业时,对学生的观点、创意想法等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尊重,让学生在自主创新表达和探索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的语文知识,鼓励学生在写话时进行创新,如景物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创新出景物拟人化描写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在写话中实现自我情感表达,并根据写话主题的观点进行创新,从而对写话主题拥有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所写内容拥有独特性。鼓励创新思考,不仅能实现语文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思考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提出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解决问题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由此可见,问题对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教学的构建,使学生在思考中拥有良好的思维批判性。以《乌鸦喝水》一课为例,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环节进行问题情境设计,如“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过程,教师进行一一讲解,在“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这一环节,构建问题:“乌鸦喝不着水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谁能帮帮它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围绕如何让乌鸦喝到水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事物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如“乌鸦撞倒瓶子是否能喝到水呢?”随后教师引出后文,提问:“你们有没有想到比乌鸦更好的办法呢?”提问几名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探索的结果,从而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本的想法结合讨论。最后,这一教学过程能让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语文课程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借助举一反三、深挖课本内容、鼓励创新思考及构建问题情境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从而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伶.语用型课堂深度构建的策略浅释[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

[2]沈肖冰.“生活教育”撬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基点[J].新教育,2015,(14).

[3]王丽芳.扎根低段语用土壤,提高语文思维素养[J].课程教学研究,2018,(10).

猜你喜欢

思维力低年级语文课堂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