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照山村美园丁

2020-05-26朱祥秋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老师美术学校

京西房山北沟有条河叫大石河,它的上游流淌在群山之间,村庄大都坐落在山前,河边。其中有个稍大的山村叫佛子庄,虽然依山傍水、景色秀麗,但村民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李丽娟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从小爷爷给她姐妹几个讲自己在家乡这一带打仗的故事,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盼望父老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有一天,她问爷爷:“村里人现在最缺什么?”

爷爷反问姐妹几个。

她们有的说:“当然是最缺钱了。”

爷爷听了,笑着问她:“你说哪?”

她想了想说:“应该是最缺文化。”

爷爷听了,赞许地点点头,接着问:“怎么才能让他们有文化?”“象您一样当老师。”姐妹几个异口同声地答道。

爷爷满意地大笑起来,夸赞道:“你们人小志气大!”

爷爷为姐妹几个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果然,家里先后有9人从事教育工作。

有志向才有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李丽娟,中考填报志愿,没多想,她就报了房山师范。

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让李丽娟对当老师有了信心。师范一毕业,她毅然回到贫困的家乡,开始了自己扎根山区、从教至今的无悔人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佛子庄中心小学与地处深山的其它学校一样,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寒冷的冬天还靠石头垒的泥炉子取暖,老师就凭着一根教鞭,一支粉笔给学生上课。李丽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跟学生打成一片,很快融入到学生们中间,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

暑假开学发新书,学生的眼睛是亮亮的,他们手捧新书,专注地看着。望着学生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她心里酸酸的,欣慰的是这些被叫做土孩子的山里娃也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助力学生们走出大山。

山里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不好,父母为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况且通常认为,只要孩子学习不拔尖,还不如将来学门能养家糊口的手艺。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学校老师管着,只要不惹是生非,由他去吧。

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家庭的支持,学生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出了校门,学生就成了野孩子,信马由缰。把学习丢在脑后不说,还跟着别人学坏了。

为了学生之间能互相监督,共同学习,李丽娟把班里的学生按住的远近,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放学一起走,回家一起做作业。不服管的淘气学生,放学后留在学校,在她身边写作业,单独辅导。下班后,她把学生再送回家。

她新接手的班里有个男孩特聪明,跟学校外边的人学会了抽烟,再后来从家里偷钱买烟抽,还跟着别人打群架。家长往死里打都不管用,整天脏兮兮的。

她把男孩带到宿舍,用温水给男孩洗脸洗手,香皂擦了一遍又一遍,洗完后拿起镜子,递给男孩说:“看看自己帅不帅。”

男孩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语重心长地说:“脸上和手上的泥只要想洗掉,就能洗掉。但打架伤了胳膊腿,残了,就得受一辈子罪。”

“老师,我知道您对我好!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以后,你放学了,到老师这里写作业,然后老师送你回家。”

男孩,屡有反复,但她坚持不懈,男孩最后成了她工作的得力助手,长大后家庭生活也非常幸福。

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那些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学生。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又年岁大了,本应是被照顾的对象,反而还要照顾幼小的孙辈,自然力不从心,照顾不周。学生缺少了关爱和陪伴,孤独,寂寞。一个这样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时,生我的妈妈为了让家里日子过得更富裕,常年在外边打工。我想妈妈了,为了不让病魔缠身的姥姥着急,也只能在被窝里悄悄地流泪。

有一次,李老师让我们说说你最爱谁?同学们都举手说是最爱妈妈。本来我举起来的手又放下了,把头垂得低低的,生怕老师叫我。因为我最爱的人是从我一生下来,就照顾我的姥姥,而不是妈妈。

等同学们都说完了,我心想:最后轮到我了,这可怎么办好?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感到一只温暖的大手放在我的肩上,我抬头一看,李老师微笑着冲我点点头。我知道李老师是在鼓励我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一下子有了勇气,站起来说:‘我最爱的人是姥姥。我刚说完,李老师带头给我鼓掌,顿时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我看了,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每天李老师第一次到班里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总是会先走到我身边,看看我,再去干别的。我也有了依赖感,如果李老师不到我身边站站,我就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似的,心里不踏实。

有一年冬季的某天突然大幅度降温,同学们个个都穿得像圆皮球,可我因为姥姥犯病住院,没有衣服可加,只好冻着,可怜极了。当李老师发现了,马上把自己的羽绒服给我穿上,立刻一股股暖流传遍全身。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下午放学时,李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里,把一件带有卡通人物的羽绒服给我穿上,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到李老师的怀里,大声地哭着喊:‘妈妈!妈妈!”

在生活上,李丽娟是学生慈爱的妈妈,在学习上她却是严厉的“父亲”。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我敬佩的老师有很多很多,最敬佩的还是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她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身材,整个人看上去像个男老师。没想到,她说起话来还是大嗓门。她第一次开口说话,就把被尊为‘骄傲公主的我吓了一大跳。导致从第一次见面起,我就不喜欢李老师。

真是冤家路窄。我本来就是语文学得比较好,特别喜欢作文,可数学就学得马马虎虎了。但李老师却不马虎,抓住我的小辫子不放,总是批评我学数学不用心。我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可把那些平时与我作对的同学乐坏了,至此我认为李老师不喜欢我,我对李老师的意见越来越大了。

直到有一次,上午最后一节课是数学课,快下课时,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平时最喜欢看的作文书从桌洞里自己掉了出来,我赶紧侧身低头去捡。我捡起书,刚坐直身子,李老师就走过来,从我的手里夺过书,没问什么就拿走了。委屈的我冲出教室,跑到一个平时没人去的角落伤心地大哭起来。

也许是我太伤心了,哭着哭着,我就睡着了,而且做起了梦。梦见李老师对我大发雷霆,吓得我想再次逃走,可一下子被搂在了怀里。我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李老师。望着一脸疲惫的李老师,我不知所措。李老师笑着说:‘事情我都知道了,老师错怪了你。早饿了吧。走,今天老师请客。听了李老师的话,我心里顿时感到热热的,不好意思地笑了。李老师一边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向校门口走去,一边有些歉意地说:‘以前,老师怕你骄傲,总是严格的要求你,却忽略了你的感受。今后老师会注意的。我一下子听得呆住了,李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我忽然有了妈妈在身边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又哭了。不过這次是被感动得哭了。

后来我听同学们说,我跑出教室后,李老师急得不行,也顾不得吃午饭了,马上在校园里四处找我。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李老师,您放心,我一定把各门功课都学好,将来也做像您这样让学生从心底里尊敬的老师。”

看着学生们的可喜变化,快乐成长,苦啊,累啊,李丽娟全忘了,只有妈妈般的开心,幸福。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下海经商、转行跳槽之风也刮到了山里的学校。与李丽娟前后师范毕业,在山区工作的许多老师都托人、找关系转行到吃香的行业或调往更方便的城镇工作。

此时的她已经与在燕山石化工作的爱人结婚,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家在燕山,工作却在几十里外的大山里边。当时的客运车辆是私人的,早班车和晚班车根本没保障。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她从河北老家把年迈的婆婆接来照顾孩子,平时自己吃住在学校里。双休日回家,常常周五到家已经很晚了,而周日下午却又早早返回山里的学校。

爱人心疼她住在学校里吃不好,睡不暖,劝说她调到燕山去工作,还可以方便照顾家里,毕竟老人岁数大了,她却总是找理由敷衍过去。其实,她也不是没想过,但看着学校里的老师越走越少,连新分配的老师也都不愿意到这山里学校来,老师到了一个人盯一个班、缺一个都不行的地步。

爱人没办法,来个了先斩后奏。事先没经过她同意,托人帮忙在燕山的学校里给她找好了工作。跟她一说,她犯起了难。

“只要你同意,山里边的调动也不用你管。”

“我走了,我教的班怎么办?”

“离了你地球还不转了。”

“那是气话,但学校里是真抽不出老师来接我这个班。”

“能教那个班的人有的是。”

“不是调不去人嘛。”

“你到底舍不得谁?”

爱人的话气得她两三个星期没回家,结果婆婆一着急,得病住院了。孩子没人管,家里一下子乱了套。

中心校领导知道了她的情况,给她特批了长假,让她安心照顾老人和孩子一段时间。她谢绝了领导的好意,说自己不能搞特殊。她十分内疚地对婆婆说:“妈,您为了我们住院,我不能陪在身边照顾您,儿媳妇不孝啊。”说完,她泣不成声。

婆婆听了,知道她的难处,通情达理地说:“闺女,端公家的饭碗,就得守公家的规矩。妈没事,你忙你的去吧。”

爱人一个人照顾不了两个人,她把孩子带到了学校跟她一起住校。白天在学校里给学生上了一天课,晚上吃完饭,安顿好孩子后,还要批改作业和备课。夜深了,躺在床上,才想起住院的婆婆和下了班陪在医院的爱人,她默默地抹起泪来。不过她坚信,困难是暂时的。

爱人单位在外地有个大工程,要去外地三年多,背着她找领导提出要把她调走。根据她的实际情况,领导们同意了。她知道后,对领导说:“我走不走事小,别因为我,耽误了学生事大。”

领导们说,让她放心,学生一天课都耽误不了。她这才答应教到放暑假,有人接替,再离开。

没想到,刚放暑假,全班二十多个学生,起大早,从山里出发,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她燕山的家中,送的礼物摆满了一床。

学生们个个汗流浃背,花猫一样的小脸冲着她憨憨地笑。她能感觉到学生笑脸背后的不舍,心里难受起来,感觉做了对不起他们的事,后悔答应调走。

暑假里,她办调动手续时,听说接替自己的老师一直没有落实,她想都没想,马上找到领导说,她不调动了。领导答复她,看情况,等暑假快开学时再最后定。但她已经想好了,无论怎样,她都不走了。她明白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里的学生了。

暑往寒来,李丽娟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学生,转眼自己也不年轻,快接近不惑之年了。长期一心扑在工作上,心里只有自己的学生,忽略了个人的身体和健康。

有一天,她昏倒在了自己的课堂上,被紧急送到了医院。一检查,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加重。医生建议最好静养至少半年,平时不能再着急和生气,还要增加营养,否则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后果可想而知。

学校领导果断决定,不让她再担任班主任,而且在家里休息。

她出院后,在家里休息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呆不住了,收拾收拾回到了学校。

同事们都劝她回家好好休息,别把病再闹得更大了;说大家都多上一节,你那点课就完成了。她感受到了大家对她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了这个集体的温暖。

她笑着对同事说:“没事,病情已经稳定住了,只要我多注意点,按时吃药就行。本来学校能上课的老师就缺,我再休息,大家会更累,会影响教学生的效果。”

“你是个跟自己较劲的人,一上课,就把自己的病忘了,那多危险啊!”

“可就让我这样在家里干呆着,不上班,不给学生上课,我心里急,难受啊。”

谁劝都不行,在她一再请求下,学校只好安排她协助来山区支教的美术老师管理美术教室。

不管怎么说,虽然没能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但自己总算不闲呆着了,慢慢来吧,她欣然接受了。

其实,教师心血的付出,在更多时候是不能斤斤两两来量化的。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是良心账。美术教室在她的管理下大变样,她用自己的双手让师生感觉到了美术之家的温馨。

此时,学校正在开展办有特色活动,她跟美术老师商量,想利用大石河里随处可见的鹅卵石教学生画卵石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美术老师也正有这个打算,她们一拍即合,开始了卵石画的探索。

她们带着学生到枯水季的大石河里挑选外型有特点的石头,她忘了自己的病,被学生们感染着,像个孩子似的,捡了许多自己满意的石头。

师生捡回来的石头堆成了小山。她先把那些石子按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用清水,把这些石头都洗涮干净。每堂美术课前她都按美术老师的要求把石头准备好。课上她跟学生一起学,一起画,是那么忘我,是那么专注。谁能想到她是个不能累着的病人呢?

支教的美術老师走了,她主动提出来接替他。学校怕她累着,想给她配备一个兼职的老师协助她管理美术教室。

她有些生气地说:“我也不是泥捏的,不是一直挺好的吗。”

她教的用心,学生学的自然用心。学生们一下子都喜欢上她的美术课。下课了,也总围在她的身边,忙得她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同事们都好心提醒她要注意身体,别因小失大。她总是说“我注意着呢,学生的积极性可不能伤害。”

辛勤的耕耘,必然会有丰硕的收获。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她所在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作品连连获奖。

如今,交通的便捷,拉近了城乡的距离。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山村不再落后。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的李丽娟,伴着学生们在开开心心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显得越来越年轻,而始终不变的是恋着山村学生的那颗心。

作者简介:

朱祥秋,男,北京房山人,小学教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北京小小说沙龙会员,房山区文史研究会理事,房山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燕都》、《辽河》《浙江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河南经济报》《昆山日报》《湛江科技报》《三门峡日报》和《渤海风》《玉融文学》《浙江小小说》等刊物。

责任编辑/张传芬

猜你喜欢

李老师美术学校
该得奖的李老师
美术篇
宠物难伺候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