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爱苍生

2020-05-26钟法权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武威凉州乙肝

钟法权

引 言

2018年酷热的夏天,我再一次从西安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不过这一次坐的不是普通的列车,而是开往兰州的高铁。

因为高铁的开通,从西安到兰州在时空上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三个半小时就可抵达。出兰州城继续往西走,就没有那么方便快捷了,大山横亘,地势险要,坐在车上,山的陡势会让你加速心跳,耳膜也会时常发涨。穿过连绵的群山,继续向西,河西走廊的第一座高山乌鞘岭就横在了你的面前,它海拔高达3562米,是河西走廊的东门户。过了乌鞘岭,才算真正进了“走廊”。走廊的一侧有一座山像一条长龙首尾相连,抬眼望去,看不到边际。这山,就是河西走廊的名山,祁连山脉。

翻过乌鞘岭就是古浪,古浪一过是凉州,也就是如今的武威市。武威市就建在祁连山脚下的凉州区,正是我此行的终点。说起凉州这个地名,在我的记忆里,要追朔到上高一那一年,当时我从一位高中同学那儿借了一本《三国演义》,从书上知道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与董卓,知道了董卓这个军阀,曾经屯兵于凉州,逢汉室京都之乱,率领凶悍无比的凉州兵进京,自恃兵权在握,独霸朝政,后遭诸侯联盟讨伐,弃洛阳移长安,终被吕布所杀。因为凶悍残忍的董卓,让我从此记下了凉州。后来又读了有关西路军在武威古浪血战马家军的悲壮,凉州在我的脑海里就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古时的凉州管辖的范围很大,不说半个甘肃省,起码也占甘肃五分之一的面积。现在的武威仅辖凉州、民勤、古浪和天祝,在甘肃地级市里也只能算是中等规模。凉州这一地名似乎是与地俱来,而武威则是汉武帝在霍去病战胜匃奴所赐。

大热的天从西安到武威,不是乘凉避暑,也不是探亲访友,而是为了探访国家武威重大肝病防治试验区医疗扶贫成效。对此,一定会有人问,第四军医大学也就是军改之后的空军军医大学在陕西西安,而武威远在河西走廊,按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两地相隔遥远,怎么会在偏远的河西走廊搞一个国家肝病重大防治项目,要想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楚,还得从头细说。

一、起源

那是二○○九年的年底,四医大上上下下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国家和军队科技项目申报,军事预防医学院流行病教研室也不例外,依据国家和军队项目申报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际,写出本单位基金申报项目。几年来,流行病教研室项目和基金申报成绩斐然,每年获得项目经费都在几万和十几万之间,在学校项目申报基金业绩排名上保持中等的位置。这一年,学校领导得知消息,国家部委将对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传染疾病进行重点攻关,以解决人民的病痛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其中肝炎就被列入其中。因为中国是一个肝炎患者大国,据统计当年全国肝炎病毒携带者达到1.2亿,也就是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患有肝炎。

这个数字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一些肝炎高发地区,有的一家人有一半患有肝炎。肝炎在侵害人民健康的同时,也成为人民群众奔小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申报肝炎防控是个大课题,全校几百个科室,只有流行病教研室专业对口、最为合适,而且他们在“非点”防控和“5.12汶川”大地震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做出了非凡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领导点名流行病教研室担负起申报的重任,正是基于他们的业绩和水平的考量。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从大学建校之日起,建室之日起,他们一直是学校的骨干科室,近些年来,虽然拿了一些国家和军队的课题,但那些课题也就是满足于教学和学术研究。至于说拿大项目,攻克重大疾病预防难关,他们并没有做更多的思考。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姿态。学校领导见他们是按兵不动,自己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很是生气,一个电话把当时担任流行病教研室主任的闫永平教授叫到了办公室。

闫永平是山西运城人,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关羽就出生于并州河东解州,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我常赞美他说,既有关云长之威武,又有关云长所不具备的医学学问。闫主任常常一脸谦虚地说,关云长是民族大英雄,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授,不可同日而喻。从他的谦虚的言语,你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敛、谨慎、不爱张扬的人。而这正是中国优秀知识份子的优良品质。

天空灰暗,像被一块破抹布擦过,留下了一道道灰色的痕迹;星星躲在后面,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点点光亮。闫永平放下电话走出办公室,怀着忐忑的心,走进了学校办公楼,敲响了校领导的门。在走向校领导办公室的路上,他就想好了,任领导训斥,一条原则少说话。其实大学的校领导与作战部队领导在工作作风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一句话,作战部队的领导训人是火中带刚,而院校的领导是柔中藏刚。闫主任在听到进来的声音后,拧开门把,走进屋只见校领导正趴在文山堆里看文件。闫永平是第一次到校领导的办公室,在距离校领导办公桌一米远的距离停了下来。校领导用手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桌椅,让他坐下。他只是往前迈了一步,正犹豫自己该不该坐的时候,刚才还一脸严肃的校领导马上以微笑示意他坐下,说把项目申报的事商量商量。待他坐下后,校领导让他先讲,项目申报存在什么困难。他简明扼要地讲了为什么迟迟不见动静的理由,以及存在的困难。校领导听了显然不太满意,一脸严肃半是批评半是指点地给他讲了三点:一是当一个称职有作为的科室领导,要有抢抓机遇的强烈意识,不能满足于按部就班的上上课、拿几个小课题、过那种小富即安的日子;二是要有危机意识,现在全校人员都动了起来,都在加班加点的干工作,挖空心思谋课题,群策群力写标书,你们倒好,领导牵着还不动,非要挨几板子,再上套;三是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自觉克服畏难情绪,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拿上大项目。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我在会上讲过多次,当科室主任如果不换脑子,就让位子,让那些有水平有能力有气魄的人来干。校领导一口气慢条斯理地把话说完,闫主任只觉得身上燥热得不行,额头上沁出密集的汗珠。校领导说完了,两眼瞪着他,他立马作了表态,表示回去马上行动,动员全科室的力量,一定拿下肝炎防治这个国家大项目。

全国虽然肝炎患者众多,但作为流行病学不可能一个人一个人的去做流行病调查,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个地域展开,才能达到国家试范区建设的标准。刚开始他们把目光盯在本省,一个县市一个县市地筛选,结果是要么肝炎发病率过低,要么不够集中,要么不够典型。有一天,邵中军教授在看文献资料时,無意中发现一位叫黄大鸿的作者写的一篇《肝炎高发地区疾病防控的思考》的论文,论文末尾标明的作者单位为甘肃省武威市疾控中心。他的眼睛为之一亮,他没想到武威一个市有那么多的肝炎患者,其发病率、典型性都符合国家重大肝病防治试验区申报内容要求,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时还是副主任的邵中军教授,满怀心头的喜悦,把论文及自己的想法全盘对闫主任讲了出来。闫主任在仔细浏览论文后,觉得是一个非常适合做流行病调查和预防的理想之地,只是大学在西安,与甘肃武威相距较远,这些年来与甘肃省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也没有任何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际,如何做到跨省越界联合申报,成为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难题。

申报项目和课题,时间性很强,就像农民播种插秧一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备齐了资料、理清了思路后,闫永平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出发前,有人劝他开春之后再去,大冬天的往河西走廊跑,去喝西北风吗。闫主任没有理会,他迎着一路风雪赶到了武威,走出火车站搭了一辆的士,直接找到了疾控中心王庭材主任的办公室。王庭材主任一听来者介绍说是第四军医大学的,而且是从事流行病学研究的,心里顿生几分亲切和敬仰,再加上对第四军医大学的向往,两人的距离顿时拉近。当闫主任对他讲明来意,他顿感机不可失,能与第四军医大学这样的全国知名医科院校进行科研合作是天赐良机,他当即表态全力配合,齐心协力共同申报。可他深知,如此利国利民的重大项目,要想申报成功,要想在武威市落地开花,没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卫生局领导的全力支持,所有工作都将寸步难行。于是,他陪着闫主任先是见了市卫生局的领导,在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后,他又陪着闫主任见了市上的领导。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听了他们的汇报后,一致认为武威市疾控中心能与第四军医大学共同申报国家肝病防控示范区重大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助力武威医疗健康扶贫的大好事,是推动武威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好事。市委市政府领导不仅表示同意,并指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全力配合,把国家肝病防控试范区项目拿下来,造福武威人民。

有了学校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拿大项目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剩下来就是动员全科室人员齐心协力搞论证写好标书。2010年的春节,人家放假一个月,他们只放大年三十和初一。经过一个半月的奋战,他们完成了一百一十多页达七万字的标书,历经十多次修收,一份高质量的《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的标书得以完成。在接下来的申报过程中,他们凭借高质量的标书上,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顺利获批,成为当年学校获批的几百个基金中经费最多的一个大项目。

二、在凉州

在我的想象中,凉州的风貌就如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那样,是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凋敝之地,是一个胡人与多民族的混居之地。可是,当我乘坐的列车,缓缓进入武威市区,看那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时,我发现凉州不“凉”,是一个被祁连山和腾格尔沙漠拥抱的灿烂明珠。

下了火车,走出站台,来到站前广场,回望武威火车站,规模适度,别具一格,没想到武威人很大气,把车站这个门面修得得体又适中。

前来接站的一共三个人,流行病学教研室闫永平主任,武威疾病防治防控中心王廷材主任,还有闫主任的一名研究生。王主任身高一米七五的样子,脑门光亮,头发稀疏,长脸,眼睛长得特别,一看就不像汉人,他说自己是回鹘人,戏称自己有匈奴人血统。他说话办事十分干脆,豪爽的一塌糊涂,尤其是在接人待物的问题上,越发显得与众不同。也就是因为性格爽直,他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才始得国家肝病示范区的项目在武威落户,才始得在众人当中,我唯独记下了他,认识了他,结交了他。

当天晚上到站时已是十点半,正儿八经的酒店已经关门,王主任说,我们也就不讲究了,找一个吃烧烤的小店,算是为我接风。那是2011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到武威,武威乙肝防控试验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中。在那个时期,来人招待喝酒尚属正常工作接待。

走進路边的烧烤店,武威市卫生局王副局长也等候在那儿。我认识他,是在武威乙肝防治项目第一期的推进会上,因为他不善言谈,与王主任正好反着,话不多,人却挺随和,在一言一语的交谈中,他的沉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菜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菜,什么凉拌黄瓜、麻辣豆腐、土豆炖牛肉之类,烧烤是羊肉、牛板筋之类,酒是武威当地产的皇台酒,三十度,很绵和。开始大家都很温和的喝,喝到中途,王主任来了情绪,要用大杯子和我干一杯,以表达初次见面的情谊。我坚决没有同意,我知道我不是他的对手,他喝漏下的酒也能把我喝醉了。再说了,我心里也忌讳,因为武威是国家乙肝防治示范区,全市38个民族,人口199万,其中有近十万人患有乙肝。我也知道,乙肝传染,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性传播,喝酒并不影响。最终经不住王主任的劝,还是扎扎实实喝了一大杯,好在杯子看着大,其实杯底厚,装不了多少酒。

凉州的夜晚天高星亮,一弯勾月仿佛挂在眼前凉州城门的楼阁之上。我们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凉爽的风迎面扑来,让人万分的惬意。心想河西走廊也有好地方,凉州凉爽名不虚传。我们兴趣高昂地走到了武威古城的南门楼下,只见高高的城门上写着:凉州。

凉州城的深夜是寂静的,少有行人在街上行走,风吹着树叶哗啦啦地响着,天空没有云朵,只有星星,和那越来越瘦的月亮,以及地上越来越淡薄的月色。我们像夜游的人,在街上漫无目的闲走,就如闲云野鹤。绕了一大圈又回到武威城南门下,我们下榻的酒店就在凉州城门左角,因为夜已深,我们就像与热恋的情人惜别一般,又绕着城楼转了几圈才回到那古色古香的宾馆里。

武威似乎比西安要亮得早,好像不到五点钟就亮了。六点钟我就起了床,洗漱完来到楼下,王主任早已等在楼下,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行几人又来到了凉州城门前。王主任听闫主任介绍说我喜欢历史,就给我当起了导游。他介绍说,武威,自古就是西北的战略要塞,东靠白银,南靠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自古就有“河西捍御强敌,惟敦煌、凉州而已”的说法,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望着城门上的“凉州”二字,我说,为什么不叫凉州,而改称威武呢?

王主任看了看城门上的凉州欣然说道,凉州应该比武威要早,可是武威是汉武帝刘彻所封,以彰显霍去病率汉军平定匈奴武功军威而得名。从此以后一直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在三国时代,凉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民国时期为凉州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武威专区,后改市时顺称为武威市。

我想武威也是历史,凉州也是历史,就如荆州和荆沙、襄樊和襄阳,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襄樊市,2011年改称襄阳市。在中国,地名是很讲究的,一个朝代对一个地名的更改或者恢复,肯定都有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太阳的光辉洒满祁连山脉,灼烈的阳光下,就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

武威天亮的早,饭却吃得晚,八点半吃早饭,王主任就带我们去吃武威小吃“三套车”。小吃点统一规划在一个小区旁,建设十分规范,也比较干净卫生,“三套车”由凉州汤面、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部十分有名。过去,在武威是上等人的小吃。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无论是本地的武威人,还是外地在武威工作的人,只要是招待客人吃早饭,他们都用“三套车”待客。“三套车”名不虚传,实惠便宜不说,还非常可口。坐在小吃一条街的凉棚下,我们边吃边听王主任讲凉州风俗,他说“三套车”虽然不贵,在过去,对凉州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逢年过节了才舍得花钱吃上一顿,现如今成了老百姓想吃就吃的家常饭。

吃完“三套车”,王主任带着我逐个摊位参观。一家民勤人,开的是大漠奇珍——沙米凉粉店;一个古浪中年汉子,开的是风味独特的古浪桅子面;还有凉州当地人开的透明如玉的酿皮子和腊肉夹儿。小食铺一家连着一家,多以面食为主,而且少有重复,即使相同在做法和味道上也有很大差别。王主任很是骄傲地说,能在小吃一条街摆摊位,不说是祖传绝活,最起码是名师所传,没有特点的小吃很难在这样小吃一条街生存。

武威最显著的标志是马踏飞燕,它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就在市区的边上。如今,马踏飞燕作为武威的城标,高高的耸立于雷台那空旷的广场中央。现如今,它不仅是武威市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

在雷台,马踏飞燕高耸云端。铜奔马头微左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后足踏一飞鸟之上,远远望去,就如飞马一般。王主任讲,出土时,有专家认为是马踏飞燕,有的认为是马踏飞鹰,最后郭沫若老先生一锤定音,从此就叫马踏飞燕。我说,无论马踏什么,艺术的表现力是超凡的,奔马立于飞鸟之上时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给人以动中有稳、静中似飞的感觉,有腾雾凌空、一跃千里之势,其艺术想象与造势堪称千古一绝。

雷台其实是一座高于地面之上的陵墓,从出土的文物和规模看,决不是一般普通人物。后来,一位高僧看中了这座起于平台之中的高台,在此基础上,筑台为庙,分雷祖殿、三星斗母殿等10座,很是雄伟宏大。具说当时雷台四周古树参天,湖波荡漾。1969年9月,一位老农在雷台东南角打井发现铜马,将生锈的铜马等文物搬回家中。好在那是文革时期,街上没有收购破铜烂铁的,铜马之类的东西只能摆在家里,一个天大的秘密才大白于天下,经专家考证,为东汉晚期大型古墓。

武威在河西走廊地位特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一个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在广柔的中国,一个建有文庙的城市并不多见,在武威市就有这么一个文庙。文庙坐北朝南,仿帝王宫殿,富丽堂皇。文庙大门前有一堵赭红色的高大影壁,称“万仞宫墙”,墙前有一池,池上建一座石拱桥,名为状元桥,考上了状元的人才可从桥上通过。过状元桥,就可见一高大雄伟的木牌坊,正中写着“棂星门”,整个建筑布局,与山东曲阜的孔庙相差无几,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我由衷地赞叹,如此边地,能建如此规模宏大的文庙,可见武威人对孔子的尊重,对文化的尊崇。过“棂星门”就是大成殿,也是尊经阁,在大成殿挂满历代名人留下的如“天下文明”之类的匾牌,包括近代林则徐发配边疆路过武威时留下的名句墨宝,都以匾牌的形式挂于成殿的门楼,我细心数了数有百余幅。文庙的东面建有文昌宫等大小建筑,西面是“凉州府学”,为武威地区培养了英才俊杰,在清代二百年里,武威共有44人考中进士,12人被选为翰林院庶士。可见,武威人重视文化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代两代,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庙的兴建使儒学得以在武威传播,为兵家常争之地注入了文化的力量,也使武威变得更加人杰地灵。

离文庙不远建有一个广场,每到晚上异常的热闹,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爱到广场赏景、看热闹。当然人们最爱看的则是凉州贤孝,也称瞎贤。在凉州从事贤孝的艺人,十有九盲,当地人称为“瞎贤”。演唱形式极为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由一个人完成。我们吃完晚饭,王主任说带我们看节目,我说演出之类就不看了。王主任说,不用花钱,就到广场看贤孝。我当时硬是没有听懂,不知道贤孝是什么,还以为是一座雕像,或者是一个人。武威城不大,从餐馆到广场也就三百余米,我们来到广场时,早已人山人海,尤其是有贤孝弹唱的几个地方,都被围了个里外三层。我们怀着好奇,挤进了一个唱得最好的贤孝人群里。孝贤内容多是一些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成为凉州大地藝苑中绽开的一朵奇葩。

三、上民勤

武威的地理结构极具特色,往西去的张掖方向有戈壁,往内蒙去的民勤有沙漠,往古浪则是祁连山,往天祝则有草原,可以说一个地方一个特色。

民勤是武威市的一个县,一路上辽阔的腾格里沙漠近在咫尺,路上车不多,也少有行人。王主任说,民勤是河西走廓通向宁夏、穿越腾格里沙漠的重要通道,民勤这地方一年上头很少下雨,倒是扬沙天特别多,一年总要刮几场较大的沙尘暴,而且是黑沙尘,遮天蔽日光亮微弱。有一年,一位位国家领导人来民勤视察,十分关心民勤沙尘治理。因为民勤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腾格尔的沙漠不在民勤被挡住,一旦越过民勤,掩埋了凉州,沙漠就到了祁连山脚下,那样河西走廊就被沙漠所中断。无论从丝绸之路的经济战略上讲,还是从国防军事大战略上讲,那都是益害无穷。所以民勤的存在有了特别的战略意义,成为河西走廊治沙挡沙的桥头堡。这些年来,通过勤劳的民勤人民辛勤劳作,基本上实现了人进沙退,森林、绿化、耕地面积是逐年扩大。为此,当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民勤后,对民勤治沙业绩十分满意,欣然亲笔题词。

武威在位于城东的二十二公里处建有沙漠公园。在公路的十字路口,一辆车停在炎日下,几个人早早候在那里。王主任一边示意司机减速停车,一边对我介绍说,站在路边的是民勤疾控中心的李主任。李主任在与我握手后,将手里拿着的一束灰蒙蒙的东西献给我说,这是沙枣花,是我们民勤最美的花。我欣然接了过来,仔细地看了又看,放到鼻下,只觉得一股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好香啊!真是与众不同。李局长开心地笑着说,沙枣树是我们的抗沙英雄,在恶劣艰难的环境中盛开的沙枣花,自然清香扑鼻。我赞叹说,腊梅花香,归结于寒冬,沙枣花花香,归结于盛夏高温。大家都点头称是。王主任补充说,腊梅在寒冬中盛开,我们的沙枣花既要经受夜晚的低温,还要经受白天沙漠的高温,温度的反差,育出了沙枣花高洁的品性。

李主任满脸笑容地带我们去看沙漠,沙漠离公路不到两里的路程,车子在村子中绕了几个弯就到了。在一望无边的沙漠中,近在眼前的是一座黄色的房子非常显眼,汽车左转右转之后在那黄房子前停了下来。闫主任说,在外人眼里还已为黄房子是治沙所用,哪里想到它是开采地下水的泵房。我很是惊讶,没想到茫茫沙漠底下还有甘泉。王主任骄傲而神秘地说,这不算什么,等会还有更让你惊奇的。

越野车重新返回主干道,往前走不多远,只见道路两旁生长的白杨树和杨柳不再是身体扭曲,也不再是被风沙摧残之后的歪脖子,突然之间长得树杆高大树枝茂密,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车子向左一拐,驶上了另一条道路。王主任很是骄傲地说,前面就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是沙乡人民的生命工程,大漠深处的璀璨明珠。

汽车驶上堤坝,湛蓝的水面碧波荡漾。闫主任说,前面就是红崖山,海拔1750米,山色赤红,故名为红崖山。红崖山苍劲的山峰倒影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之中,让水库更显湖光山色的无限风光。立于红崖山山顶,只见水库的四周要么是沙漠要么是秃岭,唯有红崖山水库,像一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浩瀚的沙漠之中。

汽车沿灌溉渠向民勤方向驶去,路过薜白镇医院时,车子停了下来。我没想到在如此偏僻小镇,镇医院会建的那么正规。我嘘唏赞叹的时候,闫主任说,在武威建立国家乙肝防治区,是我们第四军医大学和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实施的重点项目,我们主要运用规范的流行病学方法获取示范区人群乙肝的基线数据,查明危害因素,明确转化规律,并实施综合干预,最终建立一个集预防、教育、科研和临床诊治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实现示范区降低“两率”的乙肝防治目标。在武威各级政府和疾病防控中心的有力主导下,乙肝防治工作推进顺利,目前,我们在全市建立了电子档案,无论在城区卫生部门还是在乡村医院,只要打开电脑,所有乙肝患者的体检治疗情况便一览无余。薜白镇医院院长说,肝病防治项目实施以来,因为是免费查体、免费预防接种,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费用进行补助,乙肝防治收到了很好效果。目前,全镇乙肝患者只有极个别人害怕他人知道,不愿意来镇医院治疗外,其余都会定时来医院接受治疗。

流水像无声的时光,又到了六年之后。当武威乙肝试范区第三期项目滚动的时候,我再次来到民勤。同样是在夏天,当天上午因祁连山突降暴雨,疾控中心的全体人员奉命参加进村救灾,一时出行的车辆没了着落,陪我的刘义文主任因临时找车,我们十点才从武威城出发前往民勤。这一次到武威,从下飞机那一刻起都是刘义文主任陪同,他是国家武威乙肝防控试验区办公室的主任,这个大项目从实施那一天起,他就全程参与,每一个设想、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他都熟悉,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还是实干者。一路上,他时不时穿插给我介绍情况,为我一路顺利采访安排协调。

出城时,天空乌云低垂,雨点密密麻麻地敲打着挡风玻璃。出城走不多远,踏上民勤的沙漠地段,太阳亮堂堂地照着大地,腾格尔沙漠发出火焰般的光芒。面对如此景象,我感叹地说,老天也有不公平的时候,明明沙漠里缺水,它偏偏不下,凉州的雨却昼夜不停地下着。望着道路两旁的风景,心想民勤这个地方也怪,虽地处沙漠,可公路两边,并不见沙漠,却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农田里的玉米长得分外旺盛,尤其是红崖山水库通向民勤县干渠两边的庄稼尤其长得旺盛,给人以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在通往民勤的路上车辆稀少,一个小时车到民勤。司机径直把车开到了民勤疾控中心,疾控中心的袁润林主任接待了我们。袁主任到疾控中心任职时间不太长,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他只是从宏观上给我们介绍了民勤乙肝防治情况,鉴于我们需要更多一线的素材,他打电话给我们叫来了三雷镇卫生院的马维平院长和李显萍(乙肝防控)专干。民勤县就建在三雷镇的地面上。不一会儿的工夫,马维平院长和李显萍专干就赶了过来。马维平院长剃着寸头,身材墩实。李显萍披着一头长发,年龄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也许是因为常年走乡串户的原因,脸晒得暗红发亮。她业务精通,对全镇乙肝病人情况了如指掌,她一听我说专为了解乙肝防治情况而来,就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起了三雷镇的乙肝防控情况。她说,近几年乙肝病人逐年下降,由2010年全镇乙肝255例,到2017年乙肝患病人数164例。她说只所以逐年下降,而且乙肝患者没有增加,根本原因在于乙肝防治项目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预防意识,每到乙肝疫苗接种时节,老百姓都会踊跃参与,尤其是在新生儿出生后,他们更是格外重视,从而使乙肝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中午到了吃饭时间,本着节省俭朴的原则,袁主任让马维平院长找了一个农家餐馆,一共两盆菜,一盆是手抓羊排,一盆是蒸玉米、红苕,在民勤也叫地瓜。民勤的羊排没有腥味,往桌上一放,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袁主任歉意地说,现在招待客人有要求,我们就只上两个菜,一份肉,一份杂粮。我吃着羊排说,这两道菜,不仅营养够了,而且十分科学,是浑素搭配。因为不喝酒,一顿饭很快就吃完了,按照饭前的安排,我们直接到乡村,到患者的家里。

出三雷镇用不了十分钟就到了三新村,在村委会一旁的村卫生所门前,一位衣着干净,梳着背头的老者候在一棵树下。马院长给我介绍说,老人姓孙,是个乡村老中医,在村里开卫生室行医看病。孙老中医今年六十五岁有余,理着大背头,身材瘦长,衣着洁净,办事利索,活脱脱一个凉州乡贤的模样。在村里,因为常常上门看病的原故,他对患者的情况是了如指掌。我们跟着他一路走着,坐在家门口蹲着吃饭和闲聊的男男女女见了他都站起身来与他打招呼,那种热乎的劲头,比村长镇长还受老百姓待见。他对三新村男女老少的健康情况是知根知底,对谁患有乙肝以及病情如何也是明了在心。有孙老中医带路,哪怕是东绕西拐,也不用担心走错了路、敲错了門。终于到了一位姓许的院门前,大门半掩着,大门两旁的院墙下长着枣树,左面三根,右面三根,枣子挂满了枝头,靠阳的一面已经开始微微泛黄。院墙用黄土夯成,高约两米,没有一点功夫的人,是无法做到翻墙而过的。大门修得讲究,门廊门框用青砖砌成,而屋檐则用青瓦铺盖,屋门为厚实的榆木。进了院子靠南的院墙边长着三棵碗口粗的梨树,梨树上的梨子压满了枝头。进到屋里,一个土炕占了一半,炕旁边摆着一张沙发,沙发上的装饰品早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沙发前放一个茶几,来了客人招待喝茶、吃饭。刚坐下没说上几句话,老许的老伴就热情地端上来了洗过的梨子,梨子是从院子里的树上刚刚摘不来的,用水刚刚洗过,热情地劝我们拿着吃。我吃了一口,只觉得又脆又甜。我问坐在一旁的老许,身体怎么样,他说老样子。在来的路上,孙老中医就对老许一家作了介绍,老许家有两个儿子,他们老两口都患有乙肝,大儿子和小儿子也患有乙肝。老许说,乙肝治疗需要钱,一家人有四个人患乙肝,吃药花费是一笔大开支,农村里又挣不上钱,老俩口舍不得治病吃药,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儿子们年轻,药常年不断地吃着。老许的孙女十岁,孙儿八岁,孙女和孙子出生之后,正赶上县里重视乙肝防治,疫苗打得及时,既没有被遗传乙肝,也没有被传染乙肝,儿孙健康是他们最大的满足和幸福。老许知足地说,人老了活一天是一天,只要娃们不像我们得这个病就好。我问老许年龄多大了,老许说自己六十五岁了,老伴小二岁。我说你们虽然年过花甲,在过去确实算老汉,现在六十五岁之前都算老中年,你看人家美国总统七十二岁了,马来西亚的总统九十多岁了,把总统当得风风火火。老许自卑地说,人家是总统,是富贵命,我们是农村人,真正的凡夫俗子。我对老许鼓劲打气说,现在是多么繁荣的时代,没有内忧外患的战争,物资是极大的丰富,赶上这么一个好时代,一定要珍惜,有病还是要治疗。老许还是那句话,吃药住院都要钱,地里产下的粮食仅够生活,儿子打工挣下的钱,仅够两个娃读书、家里开销,不多的余钱儿子才用来治病吃药。老许的老伴比老许性格开朗,她在一旁埋怨老许说,老家伙明知自个身体不好,还不知道爱惜,还爱喝酒,还喝那么多折磨自己。为喝酒没少和他吵,可他就是不听,一辈子与酒亲。我听了劝老许说,有肝病的人是不宜喝酒的。正常的人,都怕醉酒,喝醉一次,就好比得一次急性肝炎,对肝的损伤也是最大。老许还是慢慢悠悠地说,活一天是一天吧,只要孙儿孙女们身体健康没病就行了。

我听了心里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为中国父辈对子女对子孙是一百个的心甘付出,就如一盏油灯宁可把自己耗的油干灯灭,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我深深感到,在中国的农村不少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受经济的制约,因为力不从心,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处于麻木的状态,听天由命的宿命感十分的强烈。一旦得了大病,他们不是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一味地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通过在武威已肝国家防治示范区的深入调查,在与那些“资深”肝病患者交流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武威乙肝防治在一二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后,在一下轮滚动时,国家相关部委应该把临床治疗乙肝作为延伸服务的重要一环加大经费投入,虽然不少乙肝患者的病情难以根治,但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帮助他们减轻乙肝疾病给身心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活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更有未来。

老许的老伴又为我们端来了刚刚煮熟的玉米,玉米发出甜甜的香味。可我们刚吃了中午饭,又刚吃了梨,肚子实在装不下。老许的老伴见我们不动,于是说,你们看玉米的包衣都还在,挺干净的。老许的老伴这样一说,我们只好拿起热气腾腾的玉米分着吃,担心老许的老伴疑心我们嫌弃她有乙肝怕传染。

把该说得话说了,想了解的事了解了,我们站起来走出屋,走出种着蔬菜、鲜花和梨子树的院子。站在大门外,与老许一家人话别。我望着门楼问老孙,这房子建了多少年。老许说,建房时,两个儿子也就现在的孙儿孙女大,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说三十多年,也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尾的事情。老许说,多亏那时候把房子建下了,放到现在还真建不起。那个时候钱虽说不好挣,但经花。现在钱好挣了,也挣不动了,钱也不经花。这些年,一直想把房子改造一下,可有心却没有这个能力。我劝老许说,你的房子还不旧,院子又大,挺好的。有钱了,到医院里找医生看一看,对症用药,对自己对家庭都有好处。孙老中医说,老许你不到医院住院也成,可你要听你婆娘的话,以后不敢再喝酒了,酒喝多了会折寿的。

老许憨厚地一笑说,烟也不抽,酒也不喝,这人活得还有啥意义?孙老中医指着靠在大门框上的两个娃说,把你孙儿孙女培养大,像你家老大一样,吃国家粮,当教書先生,意义就大了。果不然,老许听了连忙点头说,正是正是,所以我连药都舍不得吃,供两个娃念书哩。刘义文主任一路上就给我讲民勤人的特点和风俗,他对民勤人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一是民勤人能吃苦,不养懒汉;二是民勤人重视教育,在武威每年高考,凉州城区都没有民勤娃考国家重点知名大学的人数多;三是民勤民风朴实,有心甘吃亏的品质。

另一个肝炎患者在另一个小组,两个小组相距不远,开车也就十多分钟。当我们来到这家人门口时,却是铁将军把门。孙老中医用手机联系,得知在镇上的煤店买煤。我们又开车回到镇上,在街的拐角处,果然有一个煤店,孙老中医站在店门大喊了几声好同(店主人叫孙好同)。店里面才走出一个人来,高大壮硕的像张飞一样,满脸黝黑,再加上煤灰,人黑得就像非洲人一般,只露出一排白白的牙齿。因为天气热,黑色的背心卷到了肚皮上,裤子也是黑色的,但依然能看出脏来;脚穿一双劣质拖鞋,双脚黑得像乌龟的爪子,没了皮肤的颜色。

我们不请自便地走进店里。店子狭小,没有一扇窗子,除了大门透进来的光亮,店内一片黝黑。在店里站了一会,才看清店内的摆放,靠里面的墙角,堆着一堆煤,大约有五百公斤左右,煤堆旁放着一把铁锹,几个像煤一样黑的编织袋,进门的另一个角落,靠墙放着一张缺了腿的桌子。我原以为开煤店的闫好同是个小老板,可没想到如此寒酸。孙老中医介绍说,好同全靠出苦力给人送煤挣点辛苦钱。孙老中医问他病咋样。闫好同噏声噏气地说,前几天才到市上的医院检查了,转氨酶高得很。马院长关心中略带批评地说,高为啥还不住院,你以为转氨酶高是小事吗,像发烧那样能抗过去吗,弄不好,时间久了,会转变成肝硬化。闫好同苦笑着说,我也想在医院躺几天,把肝上的酶降一降,可我住院了,店里的煤就没人送了,一家人还等着卖煤过生活呢。

孙老中医再一次为闫好同解释说,好同全是凭下苦力挣钱,卸煤、装煤、一家一户上门送煤全是他一个人,煤价是透明的,他就挣个装卸搬运费。闫好同用手擦了一把脸上的汗珠说,一家人要吃要喝要穿要开销,我也想挣轻松钱,可我大字不识几个,只能下苦力挣辛苦钱。我看着闫好同鼓出的大肚皮说,钱也要挣,病也得治,你现在三十多岁还顶得住,待年龄大了,病情加重了,到时候想挣钱,只怕是身不由己。闫好同一脸无奈地说,走一步,是一步;活一天,干一天,今天就不想明天,想了也没用。对于闫好同的悲观心态,马维平院长、李显萍专干都齐声劝他,抓紧到市上的专科医院去治疗,把转氨酶降下来了再挣钱。

闫好同苦笑着露出一排白白的牙齿,却什么也没说。

上车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民勤人不光是勤劳能吃苦,而且有牺牲精神,为了家人于自己生死而不顾,既让人敬佩,也让人怜悯同情。孙老中医说,都是生活逼的,好同要是有一点办法,他都会上武威去住院,只要他一走,煤店关门一个月,待他回来,就会有人新开了煤店,顶替了他卖煤的生意,到那时他想把过去的老客户拉回来就难了。卖煤虽然是下苦力,但毕竟可以养家糊口,日子还能过下去。

生活,前提是要生,有糊口活着的生计,没有生计就无法生活。闫好同靠着煤店谋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煤店对于他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五大三粗的汉子来说,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没了未来。他知道国家在下力扶贫,他可以躺在医院里,依靠政府的扶贫过活,家里人也能活下去,可那毕竟不是长久的办法,如此作为一个男人也就没有尽到男人的责任。

生活总是让人很无奈,好在闫好同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患有乙肝,他的两个孩子在出生后,正好赶上国家武威乙肝防治项目实施,免检查、免疫苗,两个孩子,包括他的老婆都没有乙肝病,如果像前面的老许家,一家人有四个患乙肝,那才是生活的艰难。

四、回城的路上

站在民勤广场旁的马路边与马维平院长和李显萍专干告别。刚才还出大太阳的天空,突然变了脸,刮起了大风。风来得急,带着沙尘,让人睁不开眼睛。我们赶忙上了车,迎着风沙朝回走。没走多大一会儿,雨下了下来,急促的雨点打在挡风玻璃上,雨刮器一下一下不停地刮着。说话之间,到了红崖山水库,我们顶着风迎着雨,上到堤坝看一看雨中沙漠聚宝盆。

雨点密密麻麻地下着,风一阵阵急切地刮着,库区的水面起了浪花,一波一波地朝堤坝涌来,辽阔的水面上泛起了浓浓的雾气,远处的红崖山模糊得只剩下了一个黑点。我站在堤上迎着风,任雨浇打;听着浪花拍岸,内心倒是出奇的安静,我只是企盼,雨下得再大一点,下得时间再长一点,让红崖山水库多装一些水,以灌溉沙漠中的良田,以滋润万物。

迎着风雨,汽车行驶在回城的路上。车过民勤在一个叫羊下坝镇停了下来。打开车门抬头一看是羊下坝镇卫生院。走进大门,没想到一个镇级卫生院建设得如此正规,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院内道路两侧种着绿化树和花草,花圃后面立着两排宣传栏,一排为政治时事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排为卫生健康栏,宣传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

走进门诊楼,诊室、药房、划价等与三甲医院几乎一样标准布局和管理,门诊楼后的住院楼同样是洁净、卫生和井然有序。上了二楼,在会议室坐下,于智远副院长给我介绍了羊下坝乙肝防控情况,他给我讲了一组数据,羊下坝人口共计一万七千多人,2011年全镇乙肝患者有800多人,2013年是600多人,2015年是200多人,2017年是140多人,可见乙肝防控成效是十分的明显。项目实施之初,是求着老百姓抽血化验,现在是每年一到年度体检的时间,他们就会主动到医院询问;过去打乙肝疫苗是挨家挨户做宣传,现在是老百姓抱着娃主动到医院打乙肝疫苗;项目实施之前,每年都要碰上几例肝硬化的病人,近年来是几乎没有肝硬化和腹水的。2010年乙肝项目防控实施第一年,有一位姓何的病人,45岁,肝硬化腹水,他信奉佛教,不愿意到医院治疗,每日指望打坐、诵经来解决病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年过后,人没了。何家还有两兄弟像大哥一样患有乙肝,大哥的病逝,让他们幡然醒悟,信佛只能解决精神问题,身体有病了还得上医院,只有医学才能解决人的病痛。在给大哥办完丧事后,他们立即到医院找医生治病,最终使乙肝病情得到较好控制。还有一位姓孙的一家人患有乙肝家族史,兄弟姐妹8人,兄弟5人患乙肝,老大老二因肝硬化腹水而病逝,一家人是谈肝色变,通过乙肝项目防控,家里不再有新增乙肝患者,另外三兄弟通過住院积极治疗,至今乙肝病情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羊下坝镇卫生院是凉州区最边远的一个卫生院,虽然建在镇上,医疗服务的对象大都是农民,可管理水平、医疗水平,与城里的医院不差上下。回到市里,与卫生局李局长交流,方才得知羊下坝镇卫生院是全市的镇级示范卫生院。当他听完我对乙肝患者治疗的所见所闻及感想后。李局长说他们正在积极呼吁,通过政策扶持解决乙肝病患者无钱吃药治病的问题。

因病返贫在农村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因病而不能脱贫在农村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这种返贫和无法脱贫,不仅仅只是贫困的问题,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武威的乙肝患者人数虽然逐年下降,但对那些无法逆转或者彻底根治的老病号来说,他们这一辈子虽然无法丢掉乙肝患者这顶帽子,但他们从内心里还是渴望,有钱卖药,有钱住院,以轻微的病痛让生命活得更灿烂一些。

李局长的呼吁,目前还只是黎明前的微光,一旦哪天成真,那就是乙肝患者的福音。

五、实验室

在地市一级卫生疾病防控中心,很难见到设备齐全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因为实验设备主要用于研究,大多在大学校园和研究院所,可我在武威疾控中心我见到了正规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

那是我第一次到武威,从民勤回到市上,疾病防控中心的王主任为我安排了这个环节。王主任热情地领着我们楼上楼下的参观,重点自然是国家武威乙肝防控中心办公室。为了更好地抓好肝病防治,王主任专门腾出了半层,乙肝检验设备和办公设备一应俱全。王主任说,卫生系统以人为本,就是要竭尽全力为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以一流的实验设备,实现的疾病精准治疗。武威疾控中心的实验设备,之所以实现从无到有、鸟枪换洋炮,得益第四军医大学倾力帮带,得益于武威乙肝病防治示范区的经费支持。

武威乙肝病防治示范区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得以顺利连续滚动,同样得益于国家相关部委和武威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在墙上的展示板可以看到,武威市市委和人民政府向各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要求各部门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机制,实行“一把手”工程和目标责任管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全民参与,统筹安排,稳步实施,扎扎实实把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作为城乡居民健康工程的大事来抓。市、县以及卫生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执行组、项目督导组,从人员、经费、办公地点等各方面给予了落实。第四军医大学抽调精兵强将一线指挥,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力以赴配合,保障了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

当我六年后再到武威疾控中心,刘义文主任又专门安排了时间参观他们新建的实验室。在新建的大楼里,武威疾控中心不惜专门拿出二层,建设了一个配套齐全、设备先进、管理正规的综合疾病防控实验室。如今实验室里设备不仅先进而且齐全,是疾控中心最宝贵最值钱的资产。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与第四军医大学科学研究的横向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控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如今他们已经由被动防疫转为主动防疫,由一般性的应运研究转为地区性重大疾病防控研究,因而流行病现场处置和课题实验研究成为他们的主战场。

六、上古浪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进入河西和新疆的西大门,古浪则是武威的东大门。民勤平坦,但多沙漠;古浪临祁连,土地辽阔。出武威城向东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古浪,古浪县城就建在祁连山的脚下,不大的县城一派欣欣向荣。继续往东走,就进入了古浪峡,这条峡谷是祁连山冷龙岭山脉的组成部分,在造山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条南北延伸、蜿蜒曲折、势似腰峰、形弱锁钥的高山峡谷,史有“秦关”、“雁塞”之称,被誉为西部的“金关银锁”。

在古浪县城的后街上,我们走进了古浪疾控中心。古浪疾控中心有一个独立的小院,一栋楼为实验室,一栋楼为办公室。刘义文主任把我径直带到了疾控中心鲁柏山主任的办公室。鲁主任办公室收拾得很整洁,办公桌上没有一件多余的物件。他在办公桌对面的墙角养了一盆花龙骨,那花龙骨长得修长苗条,一幅超凡脱俗的姿态。鲁主任也是从卫生局到疾控中心的,时间才一年多,他对乙肝防控项目也只是宏观上掌握,具体数字和细节就不是很清楚。于是叫来了项目负责人周宏。果然,周宏对古浪乙肝病人情况是一口清,她说古浪有285000人,2009年乙肝患者有1651人,2012年下降到了760人,2014年只有300多人,最近统计只有100多人,乙肝项目三期滚动实施成效十分明显。

正午在古浪,祁连山脚下。站在一家小餐馆的大门外,阳光照得人像进了烤箱。当走进屋内,温度适宜得像走进开了空调的房子,连电扇都不用。

餐馆的门面很小,里面的院落房间却很大。坐在低矮的餐桌的沙发上,一杯茶刚刚喝完,茶就端了上来。一道菜为红烧土鸡,一个直径有十五厘米的大盘子装了满满一盘,味道比有名的大盘鸡还要好吃;一碗清汤面,上面飘着香喷喷的葱花。一盘菜,一碗面,却也实在。我边吃边赞叹,一盘鸡顶十个菜,真正的以一顶十,既价廉物美,又符合就餐要求,。

吃完饭,顶着烈日我们来到了泗水镇卫生院,卫生院唐院长站在大门口把我们迎到了她的办公室。唐院长有着西北女人的干练,说话爽朗干脆。当她回忆起乙肝项目实施之初,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在古浪农村,谁得了什么病,尤其是传染病,都不想被人知道,可一经抽血化验,再加上医生上门,就容易被广而告知。有传染病容易被人歧视,尤其是家有儿子娶媳妇的,无形中增加了周折和难度;还有一些人认为,血是人宝贵的精气,血被抽走了,就会少了力气,人没精气神;还有人被骗怕了,疑心血被卫生院抽走卖到城里的大医院,去赚钱。有了以上三种顾虑,医务人员就得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抽了血,化验结果出来后,他们又一家一户的送;即使是免费打乙肝疫苗,老百姓也担心疫苗有假打了不管用,他们就动员亲戚带头打乙肝疫苗;他们还根据少数人的心理特征,采取送小礼品的办法,来吸引他们,让他们对乙肝防控在心里相信并引起重视。一来二去,老百姓也就慢慢接受了。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乙肝防控成效显著。在过去泗水镇小学,一个30人的班级,10岁以下的娃娃会有十多人患乙肝,现在是逐年下降,一个班顶多一二个,而这一二个基本上都属母体遗传。

深入农村与乙肝病患者面对面交流,是我这次到武威的本意和初衷。在泗水镇一家餐馆里我们见到了老板娘,老板娘三十多岁,她说她年轻时与丈夫在新疆打工,前年才回来,在镇上利用自家的院子开了餐馆。也许是因为陌生的缘故,也许是因为肝病属于个人瘾私,好一会没有绕到他丈夫的病情上。唐院长见我不便直问,于是单刀直入地问她丈夫的肝病是否治愈了。老板娘吭哧了一会,见话已说明,于是说,年初参加镇上卫生院组织肝病检查,结果发现老公得了丙肝,好在发现及时,及时到市上住了一个月的院,治愈了才回来。我问是不是当老板把酒陪多了。老板娘笑吟吟地说,就是就是,去年酒店开张,来的人都是客,每桌都得敬。天天喝,就把肝喝坏了。

出了餐馆,我们开车到邻村一户农家。村子清一色土夯的院墙,大门修得没有民勤人讲究,院子都很大,种着疏菜,栽着梨子之类的水果树。房子里的格局也与民勤相差不大,土炕,取暖用的炉子,简陋的人造皮沙发。我们进的这一家主人姓张,只有儿媳一个人在家,她说公公的病一年上头不好也不坏,能吃能喝。一家人每两年做一次检查,目前只有公公患有肝炎,两个娃都打了乙肝疫苗。

出了张家的门,天上突然乌云翻滚,我说马上要下暴雨了。周宏望了望天说,在我们古浪几年见不上一场暴雨,地干旱得不行,天上的乌云看着厚实,也只是做做样子。我又看了看天说,今天就有可能让你见识一下暴雨是什么样子。我们还没有走出巷子,雨就噼噼拍拍地下了起来,我们只好就近躲进一户修了砖墙大门的农家躲雨。雨大的像瓢泼一般,一口气下了大半个小时,直到巷子里见了明水流淌。天空的乌云渐渐稀薄了,雨才下得小了些。我们趁此机会,抓紧上车,离开泗水镇,从古浪高速入口返回武威。

这场暴雨在武威一连下了几天,靠近祁连山的农户遭了灾。

七、天祝

翻越古浪峡谷,就进入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方,虽然已是七月,田野里长的庄稼,却只有半尺来高。道路两边和长在田埂上的马兰花与四医大防治肝病“关爱生命,预防乙肝”之类的宣传广告十分惹眼。闫主任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拿出切实可行的肝病防治方案,两年多来,我们的专家教授跑遍了武威村村镇镇。

车子在打柴沟村停了下来,王主任陪同我们看了村卫生室,四十多岁的王医生重点介绍了肝病防治情况。他说,四医大在武威就肝病防治实施两年多来,按照要求,肝病防治知识和宣传画进入了家庭,肝病检查和用药都做到了免费。王主任说,既然打柴沟村的肝病防治做得这么好,我们就到村里看一看。古浪疾控中心主任说,没问题,老王,你找近一点的。王医生走在前面,我们一行人跟在后头,没走多远,就进了一位姓马的人家,男主人40岁左右,国字型脸,大眼睛,脸膛红扑扑的。院子里摆满了破铜废铁,我还以为他家是收破烂的,聊天之后才知道,他是搞修理的。房子很破旧,睡的是土炕,来人也没椅子,就坐炕沿。房子中间还摆着一个炉子,女主人说,这里夜晚温度还很低,哪怕是夏天,也得烧炕。他们一家四口人,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女孩有十一二岁了,男孩上小学二年级,女孩叫马妍,长得很水灵,只是从小就患肝炎,大眼睛里有着淡淡的黄丝。老马发愁地说,一家有两个人得肝炎,过去挣两个钱,都花在治病上了。这两年免费检查,免费疫苗接种,治疗费用还有补助,一年下来可以省不少钱,这不去年有钱买了个彩电。我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独那个彩电了。

时隔六年,在同一个时间段,我们再一次来到老马家。老马家是旧貌换新颜,破旧的大门新修了,破乱的院子栽上了花草,破旧的老房子拆了建起了新房。屋子里就老马的儿子和他儿子的小表妹,煤炉子上正在蒸馒头,房子比过去亮堂多了,炕也比过去干净多了。不一会接到电话的老马从地里赶了回来。老马满脸的喜气,见了我说认识的,是西安军医大学的。我问他建新房子花了多少钱。他说国家补贴了三万,自己出了五万。我问他女儿马妍乙肝是否治好了,他说不仅把病治好了,今年还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此时,马妍也从外面走了进来,六年前还是一个初中生,现在长成了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她满脸喜色的从箱子里取出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在表示祝贺的同时,都说要与她照张像,沾沾喜气。于是,马妍站在中间,喜气洋洋地拿着南京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与我们照了合影。老马感激地说,娃能考上大学,多亏你们乙肝防治项目做得好,让娃有了奔头。我们都说,是马妍争气会读书。老马喜庆地说,没有好身体,别说考不上学,即使考上也没啥用。眼下闺女上学虽然钱还没有凑齐,可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下定了决心,哪怕是贷款也要送女儿到南京去上學。他的儿子学习成绩也不错,表示将来要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奔到外头去。

是啊!有本事你飞得越远越好,窝在打柴沟,一辈子也只能混个肚子饱。老马很是豪气地对儿子说。

六年前(2011年),从老马家出来,我们从正街转到村后,先到了一家正在盖房子的老韩家,他家里只有他一个患有肝炎病,由于正在建新房,一家人住在用塑料薄膜搭建的简易帐篷里。老韩建的新房一共四大间,走廊很宽敞。老韩很乐观。他说,每年的检查,用药减免后,经济负担减轻了,身体也比过去强多了,要不然哪敢建新房。

从老韩家出来,穿过一片白杨树林,又到了一个姓马的人家,马家男主人都外出干活了,只有一个老婆婆带着不满周岁的孙子在家,马家条件还好,新修的房子宽敞明亮,可是老婆婆很是发愁地说,小孙子命苦,去年检查患有肝炎,今年她妈又丢下他私跑了。我问为什么私跑呢?老婆婆想了想说,可能是嫌弃我小儿子有肝病吧!我问,结婚之前难道不知道吗?老婆婆说,在我们这里,得了这种病,是不告诉人的。我只好哦了两声。

在那满是牛粪、羊粪的小道上。闫主任向我介绍说,为摸清每个人乙肝感染情况、实际感染率和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我们的专家教授,不辞辛苦,不怕艰难,走遍了全市125个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将乙肝防治知识和健康教育手册发放到家家户户,在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居民新型电子档案数据库,完成了70万人份居民新型电子档案工作,为示范区共享医疗资源,实施乙肝监测、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准确的动态数据资料。对于专家们的艰辛付出,通过两天的奔波我是深有体会。我知道,在专家队伍中,大多数都在四十岁以上,他们心怀对人民的大爱,不惧寒冬冰雪,不惧沙漠酷暑炎热,深入乡村、高山、草原,为身患乙肝的患者送去党和军队的温暖。

从打柴沟出发,继续向东没走多远,天上开始下雨,我对王主任说,你不是说武威一年难下几场雨吗?我来两天就碰上了。王主任说,看来你是个吉祥人,你看我们下一站是到什么地方?我好奇地发问,到什么地方去?王主任说,我们再走半小时,就要到天祝天然森林。我抬头望路两边的山,果不然,不再是光秃秃的,有着一片一片的森林和绿油油的植被,山上的白云翻滚,路边的羊成群结队。

越是靠近原始森林,雨下得越大,当我们的车停在“天祝三峡”大门口时,雨点如注,雨水溅在地面上升腾起阵阵雨雾。

我们本不准备进山,匆匆忙忙照了两张相,上了汽车往回返,越往外走,雨点越小,走不多远,急促的雨珠变成了毛毛细雨。我们停车,驻足观望,回首天祝三峡,近在眼前,天空黑云翻滚,一道道电闪从眼前闪过,一声声雷鸣在耳边炸响。

天祝多山,其乌鞘岭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天祝又多草原,面积达800多万亩,分布在海拔2300米和3400米的高山盆地中。每年端午过后,草原上河水咚咚,鲜花盛开,芳草如茵,形成了“低处鲜花高处雪”的特别景象。

在内地高速公路十分发达,我没想到从兰州到武威如此重要的河西走廊要地,高速公路竟然还在建设中。车子行走在高低不平、起起伏伏的国道上,如坐摇篮,上下颠簸。又是一个多小时的行驶,终于抵达天祝县城。时隔六年,天祝至武威的高速修通了,汽车不再攀爬乌鞘岭,从乌鞘岭遂道穿越而过,天堑变通途。

天祝是一个藏族自治县,天祝二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天祝是一个多民族聚合地,以畜牧业为主,高原之舟——白牦牛,被喻为“草原瑰宝”;岔口驿马,为全国名马之一,现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天马。

进入天祝县城太阳还没有落山,好客的吴主任早已等候在下榻的酒店门口,吴主任是藏民,胖墩墩的,脸膛呈古铜色,汉语讲的非常地道。一番热情拉话后,我和闫主任没有进房间休息,决定到街上看一看。天祝县城不大,四周都是山,我们没走多远就来到了县政府和县委办公的街道。县政府大门前建了一个影壁,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很是醒目,只是觉得很怪,他不是建在大门里,而是建在大门外的马路对面。这种风格也许是与当地多寺庙有关吧!

吴主任好客豪爽,按照礼节,给我们又是献哈达、又是敬酒、又是唱歌,几杯酒下肚便热血沸腾,酒是当地的皇台酒,菜是当地的牛羊肉。在酒桌上,吴主任一边喝酒,一边给我讲他的经历,他是正儿八经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他在乡村医院当过医生和院长,与之打交道的都是农牧民,他对自己在乡村做计划生育工作那段经历至今难忘,其中有很多让人笑掉大牙和伤心流泪的故事。

回到酒店,吴主任请我们吃藏民小吃酥油糌粑,先是用精致的龙碗,倒上香气喷鼻的奶茶,润过口后,将酥油和糌粑用筷子搛进龙碗,调上雪白的砂糖,倒上滚烫的奶茶,一层黄亮的酥油便浮在上面,顿时香气四溢,将茶水喝去一半时,即可把青稞炒制的糌粑放进去。端起碗,一手旋转碗,一手捏糌粑,最后将酥油糌粑捏成梭子样,即可入口。我照吴主任的样式,一招一式照猫画虎,果然一次成功。第一次吃上了自己捏的酥油糌粑。

吃完早饭,已是九点多钟,先是参观了一路之隔的天祝藏族医院,在医院里,藏民院长给我们介绍了藏药治疗肝病有关情况,并带我们参观了藏药实验室。然后,吴主任带领我们来到天祝藏族自治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天祝城区肝病防治进展和存在的困难。我和闫主任留心察看了肝病防治电子档案,电脑里肝病患者信息十分齐全。

王主任很是满意地说,国家肝病防治项目在武威的实施,真正的是惠济于民,用武威老百姓话说,肝病防治杠杠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对2010年出生的17935名儿童,15岁以下130633名以前未打疫苗及11857名高危人群,6600名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师及27个乙肝基线调查点的居民开展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初步摸清了武威乙肝发病实际情况,对武威乙肝高发原因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未传染人有效干预的方法和乙肝传染者以及病人的随访管理模式,开创了军地联合,高校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协作,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新途径,让武威地区人民感受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对他们的温暖。

临近中午,我们走出卫生服务中心,红墙之内的寺院传出悠扬的念经声音,我知道那是慈爱、菩提之心的传诵,是化解心灵痛苦的声音,就如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与武威市疾控中心共同实施的肝病防治一样,目的就是为武威人民解除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寺庙解决凡人俗子精神困惑,而四医大的专家教授们用一流的医疗技术为老百姓解决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两者缺一不可。

武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武威也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必行之地。在武威辽阔的土地上,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有很多的寺庙,在天祝就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古刹天堂寺,它古朴典雅,神秘诱人,那长年不断经久不息的经声在天祝的山谷中回荡,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四医大肝病防治专家,用热情的问候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身患肝病的人民送医送药,那春风化雨般的天籁之声在武威的田间、炕头、草原萦绕,慰藉着那一颗颗因病而苦难的身心。

天祝县城弹丸之地。天堂寺与藏医院相隔不远,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中间隔着一座河,靠一座石桥相连。我们站在石桥上,听河水潺潺,看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在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要么是先到了天堂寺转完经桶、诵过经后又去桥东的医院,要么是从医院里看完病再到天堂寺,他们一进一出无不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身体的安康。看着他们虔诚平和的样子,听缭绕于山谷之间的经声,我感慨万分地对站在身旁的邵中军和刘义文主任说,从事医学和疾病防控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职业啊!你们用八年之功,解决了多少云云众生的病痛,为肝病防治找到了管用之策,可谓功德无量,用李兰娟院士的话说:武威乙肝防控取得的业绩,为全国重大疾病防控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我国肝病防治找到了有效对策。在某种情况下,不亚于青霉素研制成功。

邵主任望着桥下奔涌的河水说,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近八年,我们的专家和工作者,一次次往返于河西走廊,他们可是把爱和智慧无私地献给了这里的百姓。待项目第四期滚动后,当由前期的预防转为后期的治疗的时候,那些深受病痛折磨的肝病患者,他们一定会从内心里更加感激我们的党和政府、感谢人民的军队。

手扶石桥的护栏上,平和的诵经声,湍急的流水声,像一首天籁之音的圣歌,引领人们超越凡尘俗界,通向圣洁之境大门。此时,我突然顿悟:丹心仁術,问爱苍生,正是他们深入乡村田野实践服务人民的全部意义。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武威凉州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重任在肩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凉州七里十万家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武威觅古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防治8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