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在人生征途上的诗行

2020-05-26安频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母亲

苏州秋色最宜人!

在举国欢庆共和国七十华诞的大好日子中,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里,《监利人》一行三人,乘着列车一路向东,来到美不胜收的姑苏古城。但我们这次来并不是游山玩水的,而是要采访一位监利籍老乡。他,就是孙志明先生。

我们知道,党建理论专家孙志明,也是一位文采奕奕的诗人。《监利人》微信版就发表过他的多篇诗作。于是,在飘飞的茶香中,我们的话题便从诗歌谈起。

“孙教授,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评论文章,用‘满纸云霞来高度评价你的诗作,确实是恰如其分的。”我由衷地称赞说,“读你的诗,写山川形胜,写历史风云,写社会百态,写人间亲情,豪放的铺排与抒写,读后给人一股美好的感受!——听说你的诗集《东阁听雨》即将出版,期待拜读你的这部新作!”

“您过奖了!其实我的工作也很忙的,压力也很大,从事文学创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兴之所至,偶尔为之,不足为道也。”

是的,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那么,就让我们从孙志明的诗作中略作采撷,看看孙志明行走人生的一路风景吧!

一、一路向前的人生信念

你把身体紧贴着地面匍匐前行,

你奋力拉动着身上的纤绳……

你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向前向前!

—— 孙志明:《最后的纤夫》

上世纪六十年代,监利县朱河镇庄屋村一个孙姓普通农民的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给他取名孙志明;后来,他母亲又给他添了两个弟弟。由于父亲残疾,不能出工挣工分,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岁月,所有的生活压力都由母亲扛在肩上,但她无论怎样没日没夜地辛劳,生产队分得的口粮也不够一家六口充饥。为了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母亲收工后就去野外找吃的,凡是能入口的野菜草根等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至今,孙志明依然清晰地记得,他母亲几乎从来没有吃过一次白米饭,把能吃的都让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还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父亲看到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总要我退学去务农,几乎天天都在埋怨母亲。记得有一天,母亲饿着肚子走到我就读的李沟中学,我在窗户里面一下子看见疲惫的母亲站在教室外朝里面探望,好像要对我说什么,但欲言又止。我鼓起勇气向老师报告后,就向母亲跑过去,一下子扑在母亲怀里。母子相见,紧紧相拥,良久地互相凝视,无语凝咽。”孙志明教授讲到这里时,眼里噙着泪花,哽咽着,“母亲眼睛通红,泪光闪闪。良久,她用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我的头发,然后便一声不响地转过身去,低着头蹒跚地走了,好像在故意掩饰什么。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呆呆地望着身体瘦弱、头发花白的母亲,望着她孤独的身影一点一点地消失在我泪眼模糊的视线中……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又为了我读书的事情和父亲吵了架。满腹委屈的母亲是来学校向我诉苦的,但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委屈和泪水深深地藏在心间。”

正是在母亲那种博大无私的母爱感召下,在母亲骨子里那种坚强勇敢的精神鼓舞下,在母亲无限渴望和期待的眼神里,孙志明没有选择,唯有攻读不止,奋斗不息。他各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获得过全县中学生英语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1979年,孙志明考取了荆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梦想终于成真。

1982年,孙志明毕业后被分配到监利朱河中学,执教高一年级英语课,从此揭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198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全省抽调一批优秀教师和医务工作者支援当时相对贫困落后的恩施地区,孙志明作为优秀英语教师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孙志明来到恩施后,被分配在宣恩县一中执教高一、高二年级英语。在那两年时间里,孙志明,这个从富庶的江汉平原来到贫穷山区的青年教师,以其专业教学的实绩和关爱学生的情怀,赢得了学校领导的青睐,家长的认可和学生们如潮的好评。

二、比翼齐飞的浪漫爱情

草原姑娘身着艳丽的服装,

英姿飒爽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

手中的长鞭在空中清脆地震响,

美丽的歌喉随着草原上铺天盖地的牛羊四处流淌,

银铃般的笑声直抵草原小伙春情萌动的心房。

—— 孙志明:《草原之歌》

谈到这里,我拿出手机,翻开孙志明诗作《草原之歌》的微信版,笑着问道:“孙教授,你诗中的那个身着艳丽服装、英姿飒爽地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的姑娘,就是你的爱人吧?对了,那个春情萌动心房的草原小伙子就是你啰!”

“我愛人邓红秋,是恩施市宣恩县人,我在宣恩县一中教书的时候,她爸爸是宣恩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当时她虽然也在一中读书,但不是我班上,平时跟她接触也不多,不知道她后来怎么恋上了我。”

我们立即开玩笑地说:“肯定是你当时又年轻、又英俊、又有才华,太引人注目了,成了女生们心目中的男神。”

孙志明微微笑了笑,不置可否,接着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自强自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家庭条件优越,但她并不娇生惯养,也没有富家小姐的娇骄二气;她凭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了大学。在毕业分配的工作选择上,她本来可以留在恩施州医院工作,或者回宣恩县人民医院上班。但考虑到我在荆州,她毅然选择了去外地,追随我的脚步来到了京山县宋河镇,一个对她来说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这一切我事先并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从天而降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你可以想见我当时的心情是如何地又惊又喜!”

原来,邓红秋心里一直装着孙志明。大学三年,他们一直都保持着通讯联系。终于熬到了那年的八月。邓红秋刚来到京山县第二人民医院报到后,第二天就毅然奔赴数百里之外的监利县朱河镇。出发之前她也没有告诉孙志明,一心只想着给他一个惊喜。于是她在京山县搭乘直达监利县城的长途客车,然后又改乘朱河的短途客车,一番颠簸终于来到了朱河。到了朱河后又赶紧打听李沟乡庄屋村怎么走,听说还有四五公里,于是连中饭也顾不上吃又继续赶路。

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发烫。邓红秋撑着一把遮阳花折伞,一路风尘仆仆往庄屋村赶。旷野无人,飞鸟潜影,田间劳作的人们早已午休回村,唯有远处农家屋顶上冒出的若有还无的几缕淡淡的炊烟。邓红秋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眼前江汉平原上独有的难得一见的风景:只见河网交叉,阡陌纵横;河边杨柳掩映,柳丝拂面;金黄色的稻田从脚下延伸开去,一直铺展到天边,稻浪就像无边的海浪在蓝天白云下翻卷;夏季热烈的风扑扑地吹在脸上,送来了即将收获的田野上那熟透了的醉人芬芳。邓红秋擦一把红扑扑兴奋的脸上微微渍出的汗水,想到即将会面的喜悦,顿时忘了一路旅途劳顿的疲惫,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正午时分,她一路打听赶到了庄屋村,走进了孙志明的家。

当时孙志明并不在家,学校有假期补习班。家里只有年过花甲的母亲。当村里带路的热心人告诉邓红秋这就是孙志明的母亲时,正在埋头做家务的母亲压根儿没有想到眼前这位似乎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孩就是自己未来的儿媳。老人家喜出望外,赶紧擦了擦满是油污的手,连忙把邓红秋让进家里,又手忙脚乱地端茶倒水。当得知邓红秋坐了整整一个上午的车从几百里外的京山来到朱河,又从朱河一路寻到庄屋,老人的心里又感动又怜惜,真是百感交集;环顾家里家徒四壁,再看看眼前如花似玉的准儿媳,一时竟分不清心里是忧是喜,只觉得自己恍惚置身在梦里。不管怎样,她心里只有一个朴实的想法,那就是决不能亏待了她。但当时家里一贫如洗,确实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于是热情善良的母亲只好掏光了鸡窝里所有的鸡蛋,又找左邻右舍借了好几个,凑了满满的一碗荷包蛋亲手端到邓红秋的面前——邓红秋慢慢地吃着吃着,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

傍晚时分,邓红秋和孙志明终于见面了,不过这次见面再也不是以前在宣恩一中时那种寻常的见面,而是增添了一层全新的含义,那就是以前的那种普通的相识相知关系经过时间的催化和生活的洗礼变成了现在的恋爱关系。从此,孙志明的人生征途上又多了一位患难相扶、风雨与共的同路人。

“那次见面真是难忘,”孙志明仍然悠然神往地说,似乎还陶醉在美好的往事和温馨的回忆里:“那个夏天的夜晚也特别醉人和浪漫。”

三、收获满满的辛勤耕耘

你满腔热情耕耘春天,

你用春風把生命的元素播进泥土层,

你用春雨在大地上浇灌出绿色的蓬勃向上的生命,

你用春天的耕耘收获秋天金色的馈赠。

—— 孙志明:《耕耘》

有道是“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孙志明虽说已过知命之年,但按照现在的年龄划分标准,也才是人过中年。但是他却已经收获了秋天金色的馈赠:校刊执行主编、法学博士、党校教授,迄今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六部。获得过苏州市政府特等奖、江苏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政府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还有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的小说、诗歌的发表和出版。

我们回溯时空,可以领略孙志明人生铧犁一路耕耘的印迹!

1993年,在监利、恩施、京山等地基层已工作十一年的孙志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97年,在京山县宋河镇龙王乡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的孙志明,在全县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最后因为资格审查时年龄超过五个月而落选。

1998年,孙志明又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和跨越——他又在暗中积聚力量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来一个百米冲刺了。1999年,心中憋着一股劲的孙志明正式考取湖北省委党校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这在他当时工作的地方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2002年9月,取得研究生学历的孙志明,又一鼓作气地考取了中共中央党校的博士研究生。三年的付出,三年的艰难,三年的辉煌!凭借一种奋发图强的顽强意志和骨子里永不懈怠的毅力,孙志明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用自己的努力再一次诠释并刷新了成功的定义、人生的价值。

中央党校在校期间,孙志明手不释卷,奋力著书,共发表了30多篇理论性文章。其中在《人民日报内参》上发表的《理解党的执政能力新视角》一文,总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孙志明博士毕业后来到苏州市委党校,开始在校刊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2009年初,因工作出色和能力突出被任命为校刊执行主编。走马上任后,他大胆开拓创新,迅速打开了局面,所撰写和编辑的文章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和《法制日报》等报刊全文转载和刊登;他勇挑重担,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新时期苏州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此文得到了时任市委副书记兼党校校长杜国玲同志的肯定,并获得了市委组织部颁发的特等奖;他勤奋著书,与人合著的理论专著《新时期党的社会工作机制研究》和《党政关系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荣获江苏省政府二等奖和三等奖;此外,《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体系研究》一书获得了江苏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主编的刊物《苏州党校》杂志也获得了苏州市十佳出版物第三名的荣誉称号。2009年8月,孙志明作为优秀工作者被单位公派赴美国和加拿大学习考察。

在荣誉的光环下,孙志明没有骄傲。他深有感触地说:人生是平凡的,但平凡不等于平庸,更不能成为甘于平庸的借口。只有不甘于平庸,奋发作为,奋力前行,才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尊老爱幼的温馨家庭

美丽的高铁小姐工装端整、笑容满面,

把一杯温暖的茶亲手送到我妈的面前,

老人满面的皱纹里往外溢出的

全是生活的喜悦和甘甜。

—— 孙志明:《我妈在高铁上》

在孙志明给我们再续一杯茶水的时候,我翻开他的诗作《我妈在高铁上》的手机微信版,指着配发的图片说:“听说你老妈妈已经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了,看着还是蛮健旺的咧!”

孙志明幸福的神情溢于言表。他也翻开手机,给我们看了两幅照片。

一幅是孙志明在厨房里包饺子的情景。他正在拌馅,女儿在一旁打下手。那位九十多岁的老妈妈则在旁边饶有兴趣地旁观凑热闹,尽管侧着身子,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她手肘靠在灶台上,以柔情万般的母爱,凝视着自己的儿子。嘿!老人家的右手中指上,戴着的金戒指闪闪发光哩。

另一幅照片,是孙志明的老母亲与媳妇及孙女祖孙三代的合影。三人紧紧地倚靠在沙发上,抿嘴微笑的宝贝孙女坐在中间,浓密的披肩发,新潮的绒线衫。右边的老奶奶,大睁着眼睛,额头的皱纹凝聚着岁月的沧桑。老人家的神情好专注!而左边,妈妈架着一副玳瑁边眼镜,彰显出知识女性的气质,她开怀地笑得露出了整洁的牙齿咧。

“说起我的老母亲,真像家乡的俗话说的‘抚了竹儿又抚笋!”孙志明指点着着照片继续说着,“我女儿就是我母亲一手带大的,我母亲整整抚育了两代人哪。因此我对我母亲特别感恩,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带上我妈。后来我爱人去深圳一家医院工作,女儿考上了广州那边的大学,户口也迁到深圳去了。我偶有节假日要去看看她娘俩,每次去我都要带上我妈,不然把她老人家一个人丢在苏州不放心。我们坐车到车站,然后背着母亲上高铁,要不怎么有《我妈在高铁上》这首诗哩!”

“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我觉得只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还是可以二者兼顾的。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我要特别感谢党,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辜负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也不辜负母亲一生对我的希望!”说这番话的时候,孙志明话语铿锵,自信满满。

……又是一个温馨而静谧的夜晚,孙志明轻手轻脚地走进母亲的房间,看到老人家安详地熟睡了,便又轻手轻脚地带上母亲的房门。他走进书房,凭窗而望,万籁俱寂,只见苏州城满城闪烁的灯火,如同满天灿烂的星海。他又走到书桌前,坐下来,然后揿亮台灯,打开电脑,轻击键盘,在电脑显示器上,写下一行行源自远大理想、酝酿于崇高情怀、发自肺腑心声、从灵魂深处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动人诗行……

作者简介:

安频,湖北监利县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党支部副书记,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各类作品七百三十多篇,并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孙明星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