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研究

2020-05-26张馨月李巧莹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痉挛

冷 威 张馨月 李巧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影响患者生存与健康的重要并发症,不及时进行诊断或治疗,会直接发展为血管性痴呆[1]。而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并涉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属于多种功能损害疾病。目前血管性认知障碍在临床存在分为不同分型,常见血管性痴呆、混合型、非痴呆型VCI,由于认知障碍,会直接影响患者康复进展[2]。不断有研究显示,经颅刺激可改善认知障碍,达到刺激脑部的作用,延缓病情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调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者180例,由于治疗差异分为两组均90例。纳入标准:①均通过常规检查获得确诊;②病程均超过3个月;③病情较为稳定可积极配合本文治疗;④均知晓本文研究且愿意参加。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感染肿瘤患者;②神经系统所致的认知减退;③存在药物过敏史;④临床资料不完善者。其中对照组:女性36例,男性54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56.52±5.04)岁;病程为3~9个月,平均病程为(5.52±1.05)个月。研究组:女性38例,男性52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56.22±5.01)岁;病程为3~9个月,平均病程为(5.23±1.01)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式,其中疏血通注射液6 mL+0.9%氯化钠250 mL,每日治疗1次,治疗2周为1个疗程。认知训练:使用图片、文字找不同等训练方式锻炼患者注意力;并利用相同或相似匹配锻炼患者的知觉障碍;并对图片、文字进行再认,提高患者短时记忆;采取积木图片匹配,提高患者对数字的理解情况。并进行虚拟买卖游戏,提高患者应用能力。并指导患者完成新任务,提高患者执行力,认知训练每次30 min,每日训练1次,单个疗程为15 d,治疗2个疗程。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TMS治疗,均由专业理疗师进行操作,所有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刺激点在患者双侧颞、额叶、枕叶对应的头皮投射位置,刺激强度为3 mT,刺激频率2 Hz,均在患者安静状态下进行治疗,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均在治疗前日、治疗结束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6 mL,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3]。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1个月、治疗后半年的认知功能(MMSE)进行评分,其中正常为27~30分,认知功能障碍为<27分,21~27为轻度,10~20为中度,0~9为重度[4]。评价肌痉挛与平衡情况;其中CCS评估患者肌痉挛,其中重度痉挛为13~16分,低于7分为无痉挛;平衡功能采用FMA-B评价,满分为14分,分数越低患者平衡功能越严重[5]。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观察患者生活能力[6],总分为100分,75~95分为轻度依赖,50~70分为中度依赖,重度依赖为25~45分,完全依赖为0~20分,根据量表分为4个项目均25分[6]。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其中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进行表达,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s)表达,其中P<0.05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Fib水平:治疗前两组患者CRP、Fib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CRP、Fib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Fib [n=90,(±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Fib [n=90,(±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肌痉挛、平衡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痉挛、平衡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情况:入院时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能力情况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MMSE评分情况[n=90,(分,±s)]

表2 两组患者MMSE评分情况[n=90,(分,±s)]

表3 两组患者肌痉挛、平衡能力[n=90,(分,±s)]

表3 两组患者肌痉挛、平衡能力[n=90,(分,±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情况[n=90,(分,±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情况[n=90,(分,±s)]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神经内科疾病,病死率较高,常见并发症为认知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出现减退,对于重度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语言理解能力差。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因素,轻度的认知障碍是正常与痴呆阶段;临床主要治疗措施在于改善脑循环,并积极抗血小板治疗,延缓病情进展,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7]。

本文通过将经颅刺激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无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CRP、Fi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认知功能训练,针对性较好,可提高脑神经可塑性,促进神经通路形成,刺激有效神经通路释放,有利于形成新的神经元形。但个体化的认知训练,主要是根据医师的个人临床研究判断,会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性,使得治疗出现不足。而TMS属于无创性电生理技术,通过特制的发生体,输出负极性电磁场,直接经颅骨作用于脑细胞,有效扩张血管,使得血黏度下降,血流速度加快,并改善患者微循环,增加脑部代谢[8]。在刺激基础上增强脑组织缺血耐受能力,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重复连续刺激特定皮质,产生累积效应,对大脑皮层调剂更加广泛,实现了皮质功能重建。同时可促进海马神经元存活,改善脑缺血记忆功能。而CRP含量的升高,会使得认知损害风险增高,认为炎症参与脑血管疾病损害。Fib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升高的患者危险性也在不断加大;但本文结果中治疗后研究组CRP、Fib水平低于对照组。通过常规训练方式促进患者语言功能,使得语言功能获得提升,并结合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但患者康复效果并不理想[9]。经颅电流刺激能够对患者脑部采取恒定微电流进行刺激,及时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细胞,在刺激的过程中,患者大脑皮层放置两个电极,其中阳极能够机体大脑皮层起到一定的兴奋作用,阴极对大脑皮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颅直流电刺激能够增加传统语言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语言检索障碍、发音障碍,通过调节机体大脑局部活动特性,增强大脑皮层活动功能连续性,影响神经功能。因此本文结果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痉挛、平衡评分、各项生活能力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肌痉挛、平衡评分、各项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目前该项治疗具有良好的普遍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常规治疗方式进行实施[10]。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者,可实施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CRP、Fib水平,并延缓认知障碍,生活能力明显好转,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血管性认知障碍痉挛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血管性痴呆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