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教学助手让朗读更显魅力

2020-05-25王国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大树

王国军

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尊重孩子独特的生命感受。朗读无疑是在语文学科中实现人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重要途径,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生活经验、阅历感受、生命感悟是各不相同的,语言材料的形象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在如此丰富的资源实践中,让学生有目的地逐渐读出情、形、意、味、神,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感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朗读,激发学生在朗读中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陶罐和铁罐》一文中的一个朗读教学片段: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1: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2: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3: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读起来。

教师没有先告诉学生什么地方该怎么读,不作划一的要求,而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体验和尝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同时对本课的主旨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就那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在这样的朗读指导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简单地列举几个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收获:

一、镜花水月,悟情

不少时候很多学生体验了感情却仍无法朗读出来,就像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却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用语言表达感情一样。这时如果有了榜样的力量,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课堂中不仅仅带给学生一面示范的镜子,更能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在榜样的指引下,感悟文字所透露的情感。以下是教学《啄木鸟与大树》第三小节。(大树叫起来:“别啄我,别啄我,痛死我了!”)的一个案例

学生评议:“他读通了,顺了,可是没有叫起来。”

师:“评得不错。请你读一读。”

此生读。(投入,但注重于叫,感觉仍不好。)

生评:“好象啄木鸟没有在啄大树。”

师:“对啊,大家读读,啄木鸟是因为什么才叫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因为痛的缘故。

师:“是啊,啄木鸟是因为痛才叫起来的,大家读的时候就要读出受痛的感觉。练一练,看哪棵大树因为痛才叫的。”

这时,教师播放相应的视频短片进行引导,让孩子在观看中加深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感情,大树因为痛才叫的。但这种感觉要在学生自己有所感悟之后再进行点拨

生自由练读。

指名一上等生朗读。大树的话读得很急,也叫起来,但痛的感觉不到位。

(学生评不出来,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师:“读得真不错,可是好象不太痛,是吧?”

请一朗读优等生读这句话,读完一遍后再读一遍,第二遍感觉更好。(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也很满意,一副“原来就是这么读啊”的感觉。)

学生自由读。

依次请上、中、下等学生各一名朗读,但下等生不是朗读一遍,而是在不斷的纠正、指导中一遍一遍读,最终读得有些感觉了。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后,总有一部分学生能自己找准感觉,而大部分学生却在急切地寻找着这种感觉但自己找不到。这时让尖子生带给他们这种感觉,带给他们朗读的榜样。此时的榜样出场,表达了学生心中要表达却难以表达的感情,可接受性较强,因而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真正起到了镜花水月悟情的教学效果。

二、滴水成冰,表意

古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说,这对古诗的意境是最为绝妙的诠释。古诗的意境最为深奥,而古诗的教学也依托于古诗的朗读。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更多的采用“滴水成冰”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我完全放给孩子,让孩子自由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听的同学要给予读的同学评价,读的同学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意境有否和听者一样,来反思自己的朗读。各组可以选派一个孩子进行录音诵读,并根据录音进行集体评价,还可以让家长进行投票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孩子们的心灵要经受一个考验,但不管有否经受住,孩子们都在这个环节成长了。在结课环节,我只是验收了孩子们的诗歌诵读情况,在诵读中,孩子们一个个地都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通过如此的探讨指正朗读,让孩子在逆境中明白诗歌的意境,在探讨中获得知识,在逆境中进行成长,何乐而不为?

三、细水长流,品味

在教学《搭石》时,课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我采用“品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配以轻松的钢琴曲,引导孩子读中品,品中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达到 “意文兼顾”,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师: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嗯,这个语段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美?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课件,两个词下出现着重号)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们?

生2: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3: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师: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4:我还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点击课件,两个短语下出现着重号)

师: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

(生4很认真地读)

师:谁能读得更轻快些?

(一女生读得好)

师:踏踏,多么清脆。这踏踏的脚步声,是一串在搭石上跳跃的音符

师:多美的画面啊!(课件出示配文画,文段打成诗的形式。)哪位同学把这段话美美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读得好。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也想试试,行吗?

(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鼓劲!(师配乐朗读)

(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好。大家一起来,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感情齐读)

这样的水,这样的石,这样的人在孩子们细水流长的朗读声中融为了一体。

四、水乳交融,传神

只有当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语文课真正达到了最高境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这声音应该是悦耳的,而这悦耳的声音就应该出自平日里老师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正所谓读出文字的情、形、意、味、神。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让我们的孩子在正确的柔性朗读中获得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大树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大树的日常
大树
对话显“品格”
值钱
大树的梦
自制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