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00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卷入与情绪涉身关联研究

2020-05-25占震李男刘姝含龚倩可宋红岩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大学生

占震 李男 刘姝含 龚倩可 宋红岩

摘  要:手机等移动互联设备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对社交的精神需求,但同时也会对其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社交媒介的使用中,会传递出正向和反向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诸如积极乐观的信息会带来正能量的情绪,乏味无趣的信息会带来空虚的情绪。

本文将在移动智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着重讨论媒介的多任务性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存在的问题,即跨00后大学生的各媒介使用情况及方式及其原因;同时讨论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介上的情绪表达,也就是媒介的使用与当代年轻人无聊、空虚、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即年轻人因自身空虚而使用媒介希望消解空虚情绪,和在长时间使用媒介后加剧空虚及焦虑感,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原因。

关键词:社交媒介;“跨00后”大学生;正反向情绪;焦虑感

引言: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开始不断普及,人们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频繁使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从微博、QQ、微信,到淘宝、抖音、AB站等各种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对其愈加依赖乃至沉迷。這一现象在从小接触的就是网络而被称为“E生代”的跨00后大学生中尤为严重。这些社交软件成为大学生们宣泄情绪、寻找乐趣以及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深刻地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部分大学生群体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社交网络工具建立并巩固自己的人际关系,建构良好健康的正面情绪与满足感。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大学生因为一种无聊感或者处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往往会倾注大量的时间在各类社交网络上。但实际上他们却加剧了自身的空虚和焦虑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社会现状

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对《监测未来线性研究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是一项对100多万年轻人的生活进行的主要调查。结果发现,幸福感的减少与玩电脑游戏、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文字和视频聊天有关。而花费更多时间在体育运动、读报、面对面社交等线下活动的青少年,很明显会更快乐。但综合来看还是以消极情绪为主,这也随之催生了一种新兴的大学生群体称之为“佛系”。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跨00后大学生诩为这一群体的成员,他们无欲无求,也没有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与渴望,呈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势,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因此我将基于这一问题,采用问卷调研法、深度访谈法来收集全国大学生群体在基于移动社交网络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卷入情况、使用习惯,深度了解他们热衷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原因,为青少年准社会交往等问题提供防范措施。

二、成因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团队在全国各大高校范围内展开了关于大学生移动社交使用情况及其对情绪涉身影响的调研。设计了8页近100题的调查问卷,发放5000份,有效回收3642份,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调研核心数据(节选)

1.大学生学习成绩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频率负相关

(1)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学校层次整体越高的本科大学生他们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频率会相对较低,而学校整体层次越低的本科大学生他们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频率会相对较高,本科学校层次等级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呈现负相关。不同层级的本科院校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频率差距较小,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较高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频率。

2.抗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或间接着影响人们对移动社交应用的态度

(2)抗压能力更强的大学生,他们认为移动社交应用对自身的影响更加积极,认为积极作用更多的大学生比例随着抗压能力的的递增而递增,两者呈现着正相关的关系。

(3)抗压能力更弱的大学生,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们对移动社交应用的负面印象,在图中,从抗压能力比较弱、一般、比较强、非常强四个维度来看,大学生对移动社交应用的负面态度越依次递减,反映了移动社交应用会给人们带来一定压力,抗压能力越弱的人认为移动社交软件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也更多。

3.大学生会对特定类型的好友动态感到压力或焦虑

(1)线上虚荣、线下焦虑。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不是完全将现实生活复制到个人网络空间,他们倾向于向好友展露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以求塑造自己的 “完美形象”,这大大满足了人们与生俱来的表演欲和虚荣感。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 《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 “容器人”概念,意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状态渴望与他人交流,可是由于容器的局限,这种交流很难深入到彼此的内心。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些心理需求,这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对他人的窥视欲,好奇心很强的大学生群。

三、调研结论

根据调查显示,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大学生生理、心理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关系。经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其实过度使用社交软件并不能给大学生带来满足感,反倒会因为自身的“无所事事”而对未来感到焦虑。加上社交媒介的传播性、选择性强很容易让他们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进而加剧这种感受。

但社交软件的“使用惯性”也是非常难以打破的,他们往往需要很大的毅力去转而学习。因为这种惯性可以短暂的缓解内心的焦虑、空虚感,可长期使用只会进一步加剧负面情绪。我们选取了20名学生分成两组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若一天不使用手机社交软件,约六成大学生表示会产生焦躁不安、空虚孤独等消极情绪,而仅有一成大学生表示会感动轻松、愉悦、充实。

上世纪越战中的美国士兵由于战争的高强度有近乎两成人染上毒瘾,一度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但令人惊奇的是,战争结束后,却有近9成的士兵放弃吸毒。这说明不是毒品本身带给我们生理快感使我们产生依赖,而是高压的环境导致我们需要一个载体去发泄。

因此,恶性循环的产生是由于使用者原本的目的是缓解无聊寻求乐趣,但过长的使用时长会提升使用者的“兴奋阈值”导致越来越难以获得快感。而当我们想要放弃使用手机时往往面对的是缺乏规划的生活、一团乱麻的工作,这个环境导致了我们想要逃避,而逃避的对象往往就是可以减少思考、沉浸其中的虚拟网络。

可怕的是,长时间“刷手机”的行为是缺乏思考的快感依赖,这会导致我们的行为模式在转变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阻力。所以,要想彻底解决对社交媒介的依赖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当下的生活状态。一个有规划的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将远远高于虚拟的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  《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日】中野牧 1980 外文出版社

[2]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著  章艳 译 2015中信出版社

指导教师:宋红岩,浙江传媒学院传播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