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2020-05-25孙菲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幼儿

孙菲

摘  要:争抢行为是幼儿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一些特定情境下幼儿选择维护自己利益选择的一种行为方式。幼儿一日活动中主张边玩边学,游戏活动多为其日常活动或生活方式,接触玩具的时间增多,这种背景下孩子们争抢玩具的几率就大大提升,这种现象可能会在一日活动中的任何时间发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争抢的原因与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并非都是负面的,正确地处理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争抢行为;教育策略

一、幼儿争抢行为的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幼儿在园生活发现,争抢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皆有发生,其产生的原因与幼儿的性格、心理特征及所处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我将从外在和幼儿自身两个方面,分析引发幼儿争抢行为现象的原因。

(一)幼儿争抢行为的外在因素

(1)幼儿园环境设置。相对于幼儿人数来说,大部分幼儿园相对活动范围都是比较小的,争抢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如餐前、离园、户外活动等,而且发生频率也是非常高的。

(2)教师能否合理解决问题和教育方法不对。在幼儿争抢的时候,有时候教师未能及时估计到,也有发生争抢行为后,有的孩子哭闹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便直接将玩具分给他玩,这种行为促使得到玩具的孩子在心里形成“会哭的孩子就有糖吃”的心理,形成惯性,下次为了得到玩具或达到什么目的,也会用这种办法。有的教师指导幼儿的方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他们单纯地认为孩子在一起的活动就是合作,一旦幼儿之间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他们只会干巴巴的说几句话不让幼儿争抢,不会主动倾听幼儿的心声,不会主动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只会让幼儿听老师的话,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不会懂得何为分享。加上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就有限,玩具数量不充足,而幼儿又有看见什么喜欢什么的心理,幼儿好不容易得到了玩具,怎么会轻易交出来呢,所以争抢行为的发生在所难免。

(3)家长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当前很多家长对儿女过于溺爱,采用的教养方式不科学,使得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多数家长对于孩子不懂分享的问题不够重视,在家长溺爱型的教养之下,幼儿很容易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时间长了孩子就变得自私自利,在集体生活中受不了一点委屈。严肃的家长面对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会过于指责孩子的过错,并迫使自己的孩子把玩具交出来,面对这种家长孩子会产生内疚感,长期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不正常。

(二)幼儿争抢行为的自身因素

(1)年龄尚小,思维不成熟,这个年龄段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尚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幼儿相处,或者出现问题时没有解决,无法意识他人的观点,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协商,唯有以争抢的形式取得物品,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这属于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绝对“自我中心”状态。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开端,由于幼儿年龄小,爱模仿,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好行为易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形成。幼儿期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是初级阶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较差。

(2)性格特立独行,缺乏分享意识。由于现在的社会现状和家庭宠溺,大部分孩子的性格养成比较特立独行,占有欲比较强,稍显自私,很多时候明明自己手里有一样玩具还不够。在家里的宠溺和娇惯大部分孩子都缺乏分享意识,觉得平时都是大家都给我,为什要分给别人。

(3)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幼儿园的活动形式以游戏为主,各种各样的玩具幼儿平时接触最多,由于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往往会喜欢上一个玩具就像将其占为己有,因此争抢玩具的现象在幼儿园十分常见,对幼儿启蒙阶段教育的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引起幼兒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二、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

(1)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孩子们年龄小,交往沟通能力欠缺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如:小山羊对小白兔说:“你的布娃娃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白兔对小猫说:”你的铃铛让我戴一下好吗,”让孩子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对方就能够高兴地把玩具给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是不对的印象。

(2)提升教师的合理解决问题和教育方法。争抢行为应当得到制止和调整,而有些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争抢则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如为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帮助他人时产生的争抢完全是“事出有因”,教师可以藉此机会帮助幼儿掌握更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对于不同前提背景下产生的争抢行为,教师切莫一概而论,必须从幼儿个体出发,了解事件始末,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教师,家长也要参与到教育幼儿的行列中来,在二者的正确教育下,幼儿会明白争抢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发自内心树立正确的概念,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懂得合作的意义。不能只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应该积极地为他人考虑。

(4)建立游戏规则,共同遵守。幼儿通过活动更加清楚的了解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幼儿要共同遵守。培养幼儿正视挫折,承受失望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挫折是无处不在的,或大或小,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教师要把这种教育渗透到幼儿身边的每一件事,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引导幼儿正视挫折,承受失望。教师要用眼神、手势等动作配合语言,转移幼儿兴趣,帮助他承受挫折。这样也就容易杜绝抢东西的行为。

(5)为幼儿树立榜样和从其他同伴身上学习。在幼儿阶段,孩子以模仿作为主要学习机制,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为幼儿树立起典型,引导幼儿模仿。如果幼儿有玩具可以分享给他人,这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表扬,这种表扬不仅可以保持的非常持久,同时还能在幼儿群体中起到带头性作用,这样一来在大家和睦相处的环境下,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将会越来越少。教师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还可以在同伴身上学到的更多更快。

(6)寻求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在园表现,家长不能直观了解,他们不能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因此,老师更要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运用录像的方法记录孩子的不良表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育,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游戏中争抢行为非常普遍,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现象常见就做简单处理或者直接忽视,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小了说可能影响幼儿、教师的情绪,往大了说可能会对孩子以后道德意识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幼儿阶段孩子们各项行为,从小处着眼发现大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孩子们都是单纯可爱的,我们要给予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间,不必急于一时,多给他们一些耐心,与家长一同引导其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凤.幼儿争抢玩具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2012,(3)

[2]  刘晓晔.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