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0-05-25顾秀丽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顾秀丽

摘 要:语文即文化,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文化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浪潮席卷全球,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重视。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更为深切的结合,是当前语文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4-0096-0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科学的方式,为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效果,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已经有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文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中,却是有着很多教师,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认识,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笔者在此将对传统文化在课堂的有效渗透方式,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讨论。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文本阅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是隐藏在阅读材料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注重对课内外阅读材料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阅读活动,或者是经典诵读活动,让學生可以在丰富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掌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经典名著,每个月组织一次阅读交流会或比赛,增加学生阅读经典内容。在交流会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阅读的名著,作为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桥梁。在交流会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阅读的名著内容作为引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选择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在学生对于自己阅读的文本进行深入交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最喜欢,或者是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章节内容内涵和情感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想要拓展阅读的兴趣,为渗透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一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为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奠定基础。

2.巧设相应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文化感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且经过无数实践,科学有效的情境创设,对于教育教学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联系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形象,创设经典的场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做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深入文本的情境中,感受古人的情怀。

以语文中诗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抓住其主要的意象,以此为切入点,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过零丁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诗意的理解后,将其中丰富的意象,像是“干戈”“柳絮”“浮萍”“丹心”等,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运用图片结合语境的方式,给学生做具体的讲述,让学生一边欣赏“柳絮”“浮萍”等意象,一边理解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观看,以及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来引出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的理解。比如,在李白《行路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为导入,让学生在具有节奏性的音乐中,品味繁荣的唐朝经济给人的精神面貌带来的自信,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个梦中的唐朝。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李白的电影与视频,为学生进行播放,通过视频的形象观看,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写《行路难》的背景。而在诗词的意象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搜集与表述的意象所相似的图片,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并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图景,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学生与古人开启思想共鸣,在学习中找到文化的认同感。

3.加强写作拓展训练,提升文化学习效益

写作作为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有益补充,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运用科学的方式,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写作锻炼,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深切的融入写作中,促进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文本世界。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中,教师在文本教学完成后,如果能够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进行拓展并找出相应的写作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知,升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有助于切实引发学生对文章蕴含文化的深切共鸣。

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假设自己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会给范仲淹写一封怎样的信?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写作,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相应的表述,让学生能够在写作训练中,正确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和书信体写作书信,这种对传统写作方式的学习训练,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比如,《愚公移山》的教学,在学生阅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以文本内容以及表达思想为基础,让学生想象情境:“当你要进行一项任务,周围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你会如何应对?”,以此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论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具体探讨,让学生对故事中愚公“毕力平险”体现出的“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刻的理解。

4.重视组织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精神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精髓之外,学生素质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并学会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仅能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例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过程中,讲的是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或是想一想步入初中的这将近三年的时间,自己收获了哪些?或者是学到了哪些?同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交流,问问在父母眼中,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在回顾曾经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以此,让学生展望一下未来,可以是初中毕业想考入哪一个高中?也可以是未来自己想要达成的一个目标?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深入思考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实践,像是写一封寄给一年后自己的信?以三年为最高年限,引导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寄一封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对未来的展望写下来,在未来收到这封信后,看一看自己的目标有没有达成。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修德.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88

[2]边艳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16+173

[3]刘荆京.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J].教育,2019(10):70-7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