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全方位的流动儿童教育体系

2020-05-25王丰昌朱志刚

成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组织政策

王丰昌?朱志刚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问题必须从理论层面探索有效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避免将教育扶助行动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与简单的诉求之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关键词:流动儿童;政策;组织;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大幅度变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劳动力,同时催生了流动儿童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根据《2018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扫描报告》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全国流动儿童数量从1982万增至3426万,占总儿童数量的比例达13%,全国每100个儿童中就有13个流动儿童[1]。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此,走近流动儿童群体,积极探寻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举措是当前我国城市教育改革中直面的重要课题。

1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生活问题

首先,流动儿童居住环境一般。绝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因家庭无法承担高额房价的压力,只能在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地方租房居住,这些地方在经济条件、配套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都与市中心有着较大的差距。其次,流动儿童的家务负担较重。绝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在很小的年纪已经成为家里的重要劳动力,帮父母洗衣做饭、打杂做工已经成为尚未成年的流动儿童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第三,流动儿童往往成为家长出气发泄的“工具”。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里工作不仅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往往还有工作上的压力、城市的歧视,因此只要流动儿童稍有表现不好,很有可能被家长“暴打”以宣泄心中的压力和怨气。

1.2 学习问题

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少数流动儿童能够正视自己及家庭在城市社会中的处境,发奋学习,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境遇。但是绝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他们上进心不强,学习动机缺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律意识不够,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流动儿童会因父母工作的变动经常出现转学的情况,而各城市学校在使用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进度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往往跟不上城市教育的学习进度,有的流动儿童只能变成留级生。

1.3 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群体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表现出自我效能感较低,自信心不足。流动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常说的是“我不会”、“我不行”、“我做不好”,在待人接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害羞、紧张、胆怯的心理。其次,流动儿童身上表现出的人格障碍较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充满了期待,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感受到的却是来自城市的歧视、嘲笑等不公平的对待,这种歧视直觉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及人格养成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在性格上更多的表现出内向冷漠、任性固执、敏感多疑等。

1.4 社会融入问题

流动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习角色技能、内化社会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进入城市新环境后,流动儿童原有的社会关系解体,他们需要放弃原来已经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在自身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重新认识和适应,在城市中建立自己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对于流动儿童而言,社会融入的过程也是他们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双重转型势必会增加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流动儿童很难与城市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伙伴关系,与城市儿童、城市居民之间在沟通交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断裂往往使他们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

2 流动儿童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支持不足

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独特问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从地理区域上、社会关系上把农民和城市居民隔离开来。农民因为户籍在农村,哪怕他们在城市居住和就业,也享受不到城市市民的权益和福利,也不属于城市社会[2]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深化,从“两为主”政策的实施到“两纳入”政策的颁布,即从“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到“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3],反映出国家正在逐步地推进和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在流动儿童在“有学上”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上好学”的问题上仍然任重道远。

2.2 学校教育的低品质

尽管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在流入地城市公办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他们只能选择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进入公办学校难、民办学校教育费用高是当前流动儿童在入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民办学校在师资水平上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以学龄前流动儿童为例,他们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学历水平较低,教龄不长,教学经验缺乏,工资水平不高,但是工作强度较大,很多幼儿园实行教师包班制,即由一名教师负责全班的教育和保育工作,直接导致这些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认同的迷茫,教师流动性很大。此外,绝大多数学校仍然坚持推行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注重对流动儿童知识的传授,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功能却在逐渐弱化。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他们希望通过子女的努力改变父辈的现状,改变漂泊他乡的社会地位。但是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高中及以下学历,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子女有效的学习辅导和帮助。此外,流动儿童的家庭收入无法在各方面给他们提供很好的经济支持,即使父母有意在其教育上增加投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形成了期望值过高与低素質、低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家庭的教养方式上,很多流动儿童的父母秉持让孩子吃饱穿暖便可的观念,很少主动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即使有交流也大多局限在询问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根本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3 流动儿童常见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政府主导责任,构建流动儿童的支持系统

能不能上学,能不能上好学直接影响了流动儿童的未来发展。各级政府要在顺应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以改革性和创造性的思路积极探索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首先要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对流动儿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通过科学的预测流入地城市的人口接纳“容量”,进行前瞻性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增加专门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教育机构,扩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其次,要积极引导扶持,扩大普惠性教育机构的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普惠性民办教育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其走上公益、普惠之路。第三,要进一步加大省级统筹,促进流动儿童教育经费在不同省份、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寻求建立各地共同分担的机制,让流动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2 激发社区内生力量,推动社区互助自组织形成

流动儿童生活所在的社区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城市社区的居民容量越来越大,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要突破有限的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就必须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推动社区自组织的形成。如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社区的流动儿童互助组织,让社区的父母来服务自己社区的孩子,让流动儿童的父母能够运用自己所学来帮助社区的其他家庭,这不仅将会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受惠,而且提高了社区的帮扶能效和水平。此外,也要积极引入外部力量的支持,城市志愿者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大量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到流动儿童的帮扶教育中,不仅降低了社区管理服务的成本,也让更多的社会群体看见并认识到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真正的推动社会不同群体的融合。

3.3 加大对流动儿童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力度

流动儿童问题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流动儿童群体重视度的不断提高,相关大政方针和教育政策的相继颁布实施,学界对流动儿童群体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大,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的问题有待回答。因此,加大对流动儿童群体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力度,不仅是提升整个领域认识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流动儿童教育实践的迫切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调查数据的梳理、整合和分析,加大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解读和实施效果的评估测评,对领域内一些关键问题的持续性研究,对学术界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进一步传播,都尚有大量的研究空间[4]。

3.4 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流动儿童正确的认识自己

流动儿童正处于正处于自我概念、自我感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家长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不仅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孩子切实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流动儿童发展的干预。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心理的引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流动儿童面对面的沟通,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此外,在社会上也要呼吁全民关注流动儿童群体的发展问题,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爱流动儿童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是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城镇化背景下流动、留守儿童教育研究(2016ZD0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基金发论坛网.《2018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扫描报告》[EB/OL].[2018-11-24].http://www.cfforum.org.cn/content/1283.2018.

[2] 许爱花,贾志科.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困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

[3] [4]杨东平.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M].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 陈静静.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从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谈起[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组织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我的关怀德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