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0-05-25周艳柯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周艳柯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应致力于完善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渠道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以切实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习近平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青年学生形成何种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采取何种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这既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键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

(一)秉承“以人为本”,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大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自身价值实现摆在首要位置,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使大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社会价值。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直接或间接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也正是由于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优秀文化的浸染与熏陶,才使他们在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革命浪潮中坚定不移地站在拯救民族危机的最前沿。因而,要真正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就必须要引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坚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并畅通两者间的契合性,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社会责任,筑牢民族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优秀文明成果,是包含高校校园文化在内的多种优秀文化,吸收并体现着人类文明共同文化成果的最终价值归宿。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体制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互联网普及,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多元文化交融的影响,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偏差。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重视,当社会成员认同并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思想,就会使整个社会舆论导向汇成合力自觉抵制并战胜腐朽的思想文化,从而使之发展成为压倒性的优势,筑牢民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可见,能否拥有自觉心系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这与筑牢民族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梦

立足当下,无论是国家或者民族,只有具备了优秀文化的引领,才能在世界文明竞争中置于战略制高点。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应对西方腐朽文化入侵的迫切要求。“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独特品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大熔炉”,理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和价值依据,源源不断地向大学生注入营养和传递正能量,使每一名大学生能够“行于中”“发于力”,塑造与助推大学生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能量源泉。只有大学生真正形成这种认同接纳,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在新时代迸发涌流,进而使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文化自信。所以,应当引导大学生形成以核心价值观为行为规范的自觉自律行为,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正确道德风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点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困境。

(一)渠道不够完善

从家庭维度看,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首要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增大,背離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功利化教育现象越来越明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追求高学历高分数,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往往造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德育实践教育的忽视。从学校维度看,高校是以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质人才为使命,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但是,当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现状,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教师“重科研、轻学生”“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维度看,社会接连不断地为大学教育输入巨大正能量,使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正面的感染和良好的教育。但同时也存在道德失范、生活奢靡和政治腐败等令人堪忧的现象,部分新闻媒体包括自媒体为博取关注度,肆意进行报道宣传,甚至出现消极负面、价值歪曲的渲染与报道。

(二)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部分高校党委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大都是以单面的灌输教育方式为主,过分追求价值目标的实用化和功利化,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际作用相背离的现象,导致教育实践模式流于形式。另外,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需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础和引导,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未能把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育置于突出地位。随着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与自由化,现有的单一灌输教育已经不能起到预期的教育作用,导致现行的教育模式与实际需要无法契合,从而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出现不相一致的问题。例如,大学生赞赏正义,但是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却畏首畏尾;大学生推崇法制,但部分大学生却难以做到严于律己,大学生赞颂爱国,但仅把爱国与满腔报国放在言语上,并不能外化于实际行动。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实践方式。

高校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只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却没有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然是用旧有的喷绘展板、条幅以及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这类宣传方式单调枯燥,语言也存在着重复现象,基本上不能够引起学生重视,更谈不上思想启迪。同时,当前高校普遍存在仅依靠一到两名教育工作者开展宣讲或者讲座等类似的教育。这类讲座式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单纯地注重受众面的广泛,却忽视了实际效果。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的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不难看出,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的网络、手机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被高校教育忽视了,将这类被当代大学生喜欢的媒介方式排除在价值观教育之外,使得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量的层次,而没能真正达到质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其他的课程教学存在很大差别,两者不能一概而论。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已是落后的教育方式,像价值观教育这样原本理论性的内容如果依然采取原有的教育模式,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三)传统教育理念受到挑战

“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在网络这个自由与多元价值的空间里,“90后”“00后”大学生逐渐追求更加自由与民主的沟通方式。信息化时代,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腐朽消极的思想信息,例如诈骗、暴力等。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体系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植入无疑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地利用媒体优势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大学生作为网络受众面最广泛的群体,自然也成为网络各类思想最直接的接触者或参与者,也最容易受到这类思想的影响和冲击,甚至走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对立面。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构路径

高校要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协同发展,即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长效机制:构筑“三维一体”的教育模式

首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将传统教育与非传统教育融为一体,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并把其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倡导教育工作者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呈现到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导大学生切实参与其中,帮助大学生学懂、深悟并践行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其次,搭建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教育要强调道德价值功能,鼓励社会组织与高校建立常态化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这类实践平台及活动,由于大学生的自发组织与自觉参与,从而能够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而有序地进行,并能取得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第三,着力发挥家庭教育联动功能。通过新媒体建立微信互通平台,使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动参与到价值观建设中来。另外,家长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恰当借助国家重大节日、人物纪念日等,因势利导地把爱国、诚信、友善等词汇融入家庭教育,逐步健全子女的人格魅力,切实做到以心感化、以行培育。

(二)观念形成:促进“内”“外”协同发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使他们在各种价值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养成特定的价值观。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强素质。要努力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学习、生活和实践等各方面力量汇成一股合力,激发内心斗志等昂扬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与社会互动中,自觉自愿地激发出对社会的使命感,激发出实现自身价值的内生性。第二是外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无穷尽,应根据当代大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特点,挖掘具有生活化、大众化的榜样形象并加以传扬,以激励大学生向典范学习。例如,把钱学森、杨善洲、张富清等榜样人物的事迹融入到课堂教育,让大学生从中感悟榜样人物的高尚品质,并将其作为人生前进的“助推器”和精神世界的“营养剂”。同时,也有力推动“向榜样学习”贯穿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始终,进而在高校兴起“不忘初心、学习楷模”的热潮。

(三)舆论引导:拓展多元教育渠道

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高校要有计划地鼓励并组织学生迈出校门、服务社会,通过青年志愿服务、走访调研和暑期三下乡等特殊的活动形式,加深大學生对我国革命历史的了解,使其在自我价值观的知行合一中重塑自身的价值观。其次,积极运用互联网优势挖掘新型媒体的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专业技能、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展示于新兴媒体平台上,并根据社会热点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例如,以动漫、音乐等形象具体的艺术形式,在校园公众账号定期传扬“时政热点”“新闻故事”,设计有趣的环节让大学生参与交流,增强主题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创新新媒体服务于大学生价值观践行能力。探索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模式,要最大限度地借助新载体互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导向网络等新媒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空间。例如,建立“红色微博”等红色公众平台,设置理论知识“有奖竞猜”环节,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四)文化熏陶:融入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对我国思想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注入活力的重要环节,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教育者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的中国故事为依托,还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采用灵活、有趣的呈现方式达到文化滋养心灵的效果。比如,高校与党性教育基地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不定期开展以中华传统故事为题材的微视频录制大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在亲历亲见中感受意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体验传奇魅力的中国故事。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新时代要求,讲好、讲透并创新宏观和微观的中国故事,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将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相结合,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的创新融合,为增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引擎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何冰,吴立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2019-08-3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