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马恒昌小组精神阐释

2020-05-25伍玉林回亮澔孙丽颖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伍玉林 回亮澔 孙丽颖

摘要:“马恒昌小组精神”对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普世价值,文章在以马恒昌小组精神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出发进行挖掘思考与要点凝练其实践本质,对马恒昌小组精神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过程进一步全景考察展示,弘扬和传承马恒昌小组精神的实践与理论价值意义,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马恒昌小组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马恒昌(1907—1985),辽宁省辽阳人,贫苦家庭出身。1923年于抚顺发电厂学徒;1926年沈阳电厂做工;1948年在沈阳第五机器厂当车工、组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先后任车间主任、技师、工程师、工厂总机械师、厂党委副书记;1951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等职;多次应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荣获开国第一劳模、新纪录中先进集体优秀工作者、生产战线劳动模范等荣誉。

一、马恒昌小组及相关内容阐述

“马恒昌小组”在1949年成立于沈阳第五机器厂,起初共有10名组员,马恒昌同志为小组领导。主要贡献有:组织带领“马恒昌小组”积极生产和支援前线,并取得了优异成绩;“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广大工人阶级发起“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来自北京、广东、福建等地18 000多个企业班组的积极响应,全国第一次出现了声势浩大、场面热烈的职工民主劳动竞赛;马恒昌在班组职工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一整套先进经验,开创了职工民主管理的先河;创建齐齐哈尔市技术协作委员会并由马恒昌担任主席;马恒昌小组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屡建功勋,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英雄和先进集体,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榜样。

1948年11月沈阳正式解放,沈阳第五机器厂迅速开展生产恢复工作。这一期间在马恒昌同志的领导下,小组组员们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完成了具有高技术难度的高射炮军工装备修复,并有效地遏制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捣乱,为保卫沈阳、支援前线等立下巨大的战功。1949年3月,马恒昌带领小组向全厂职工提出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的倡议并立即得到了广泛而积极的支持和响应,小组集体在“红五月”劳动竞赛中不断刷新并创造出了新的装备技术生产纪录,取得了第一面红旗的劳动竞赛胜利。同年4月28日,厂党组织召开一次政治工作总结及评选大会,并对小组集体的工作成绩授予特别表彰和奖励,与此同时,党组织决定以马恒昌同志的名字命名技术车工组为“马恒昌小组”。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将沈阳第五机器厂向北迁移组建新厂,这就是现在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1951年初正式竣工投产,当时第二机床厂生产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升降铣床装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马恒昌小组推动挖掘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并在短短5年内就已经完成了14年的最高生产量;在十年动荡期间,马恒昌小组努力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坚守岗位、坚持安全生产,并在年度赛季超越了国家计划,先后经过严峻的历史考验,战胜困难和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恒昌小组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锐意进取、敢于顽强拼搏,创造出一项又一项的奇迹和佳绩。自马恒昌小组成立50年中,共累计完成72年零8个月的生产工作量,质量检测合格率超过99.8%,技术创新成果发明1 016项。该小组受到省级及以上部门38次表彰和奖励,52人被选为各级领导职务,2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3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劳动模范,6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马恒昌小组精神的实践本质及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使人类通过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对象性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和反映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是人类认知产生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马恒昌小组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作为科学指导,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追求实践真理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实践是人类在生活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本质活动,而这一实践性原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在其主体意识思维和创造过程中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并促进主观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实践,就可能会失去其思维创造的一切原动力。马恒昌小组参与策划的一系列大型活动、研究的技术成果以及独创的技术方法等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突破了形而上学理论观点的局限性和束缚,使得实践思维产生一种全能的意识或能力即创新精神。马恒昌小组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一年就创造了69项国家专利发明的新纪录,质量合格率达到99.61%以上,这些成就是他们在遵循客观事物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小组赵连科实践创新的“专用样板刀”、小组马江林实践创新的“高速精挑丝杠工作法”、小组刘瑞民实践创新的“强力切削法”、小组赵殿魁实践创新的“弯刀工具加工法”等技术革新成果发明均充分阐明了主体实践创新思维的重要核心理念和价值。

三、马恒昌小组精神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过程

高级阶段认识的实质是一种反映着对事物的内在活动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这种能动反作用的重要性意义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同时,“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和理论结合认识、分析和研究,并且还要把如何满足实践的特定需求作为问题探索和研究的切入点,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这样才可获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更多思路和途径。

马恒昌小组在“二五”发展规划期间的技术装备产量和质量逐渐出现下滑现象,使生产进程上不去,要如何解决?这时刚上任的新组长谭寿升针对目前问题进一步充分总结并结合以往实践经验,建立起了《日常三个八件事》规章制度即日常生产的班前、班中和班后各“八件事”:(1)班前。了解进度并熟悉生产运营计划;交班校对量具;准备所需材料;研究图纸工艺、明确加工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给出要采取的措施;提出当班竞赛条件;接班;检查设备、注油、试车。(2)班中。按規程办事;交检第一个活儿;邻床互检、技术互助;运用先进经验革新技术;记录完成工序后再向下一道工序;验收从它处转过来的活儿;执行安全制度;找相关人员解决所发生的问题。(3)班后。关车;交班;清理;工具图纸归案;总结记录当班产量、质量和物质消耗;汇报当班生产情况;班后评比;参加班后会和各项政治活动。这样的班前、班中、班后三个“八件事”使得小组生产工作迅速得到好转,用五年时间即1962年底完成了11年的工作量,质量合格率平均达99.26%,创下了小组成立以来的新纪录。而马恒昌小组首创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制度,也极大地丰富了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其在生产实践中提出的如“我为企业脱困解一难”“我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献一技”“我为企业扭亏解困立新功”等一系列行动标语已成为小组的核心理念。在技术问题上,如关景福把科列索夫和伏洛比也夫两种车刀挑扣工具组合成一种联合车刀挑扣工具后,将这种新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推广到了制作车刀挑扣工具的丝杠上,研发出“一刀成挑扣法”;组员青年工人佟俊山把前苏联科瓦廖夫切削法与赵国有师傅的工作法进行比较试验,自主研发出“分工序加工法”,提高了加工塔轮装备多倍数功效的最新记录;组员赵福元通过两个月时间模拟试验练习焊球圆,探索出加工球型元部件的创新方法;“应用推广”“比较试验”“模拟练习”等说明操作是需要一种理论认识与实践理解的结合过程,在理解与认识过程中寻求完善和改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并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这些正如马恒昌小组座右铭一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通过实践“塑好人品,出好精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马恒昌小组50年奋斗历程[J].中国工运,1999,(7).

[2]桑蕾.英雄集体的领航员—马恒昌[J].世纪桥,2010,(8).

[3]程连昌,李文燕.公共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4]罗善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70-72.

[5]齐昶.马恒昌小组的管理经验[J].经济管理,1979:37-38.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