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评价胎儿小脑蚓部发育及其与胎龄的关系

2020-05-23夏德君宋慧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脑胎龄畸形

毛 琼,夏德君,宋慧玲

(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浙江 舟山 316000)

后颅窝畸形在胎儿颅脑畸形类型中较多见,这也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产前诊断的一种常见类型。小脑是后颅窝中最重要的结构,它的发育随着胎龄的增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且,小脑蚓部发育异常与多种颅脑畸形存在密切关系,已是目前产前大排畸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1]。目前国内外有关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用于评估胎儿小脑蚓部宫内发育状况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见。为此,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通过测量孕中、晚期胎儿小脑蚓部及其周围结构的各径线参数值,分析其与胎儿胎龄变化的关系,旨在探究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发育特点,为临床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183例孕中、晚期正常胎儿头部MRI资料。所有孕妇均为单胎,超声检查提示疑似前置胎盘或胎儿一侧或两侧脑室轻度增宽(10~13mm),染色体或结构均正常;经超声复查,或出生后明确胎儿脑部发育无异常,随访至胎儿生后5~8岁,智力发育测评结果提示无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滞后等不良情况;所有孕妇均无流产史、畸胎或死产等不良妊娠史。孕妇年龄20~42岁,平均(27.56±3.14)岁;胎龄24~40周(因24周前于本院行胎儿MRI的例数较少,故未纳入)。

1.2检查方法

采用1.5T超导型MR仪(西门子Avanto),T1加权像:快速场回波,回波时间5~6ms,重复时间160~180ms;T2加权像:采用高分辨率的haste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选用8通道体部相控线圈,回波时间150~160ms,重复时间670~680ms,层间距0.5mm,层厚3~4mm,矩阵256×256,切换率150T·m-1·s-1,梯度场40mT/m,视野405mm×405mm。未应用任何造影剂或镇静剂,先明确胎儿的体位,随后调整角度进行胎头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扫描时间约为10min。采用双盲法,由本院资深的影像科医师对胎儿MRI进行阅片,对胎儿后颅窝结构和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先对胎头正中矢状面蚓部前后径、蚓部面积和上下蚓高度等参数进行测量;随后取标准小脑横切面,对其蚓部长度与第四脑室前后径之比(V/A)、蚓部长度与后颅窝池深度之比(V/P)进行测量,并测量小脑幕切迹与脑干背侧切线之间的夹角(BT角)和小脑蚓部与脑干背侧切线之间的夹角(BV角)。测量操作均重复3次,取其均值为最终所测值。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不同胎龄的胎儿小脑蚓部不同径线、高度及面积的测量结果

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的前后径、上蚓高度、下蚓高度及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BT角、BV角、V/A、V/P的测量结果

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的BV角、V/A、V/P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BV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胎儿小脑蚓部各测量结果与胎龄变化的相关分析

从总体上看,随着胎龄的增加,胎儿小脑蚓部前后径、上蚓高度、下蚓高度、蚓部面积、V/A、V/P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与胎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1、0.87、0.86、0.90、0.55、0.71,均P<0.01);BT角与胎龄变化无密切关系(r=0.13,P>0.05),而BV角与胎龄变化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胎龄的增加,BV角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r=-0.62,P<0.01)。

表1 不同胎龄的胎儿小脑蚓部不同径线、高度及面积的比较

表2 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BT角、BV角、V/A、V/P的测量结果

3讨论

3.1小脑蚓部发育和功能调节

小脑蚓部需要经过漫长的成长期,从胚胎后期开始,直到生后12个月其功能基本成熟,期间任何一个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均有可能造成小脑蚓部异常发育。同时,胎儿小脑蚓部发育异常与孤独症[2]、Joubert综合征[3]、Dandy-Walker畸形[4]、精神分裂症[5]等疾病及各种颅脑畸形密切相关。小脑蚓部主要经脊髓小脑束纤维调节,其具有调节中枢与运动控制的作用。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在学习与语言等方面,小脑蚓部具有调节高级认知与情感功能的作用[6]。近年来,有关小脑发育遗传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已有研究显示,采用转基因动物模型对放射性表型进行复制,可明确多种基因与转录因子在小脑发育中的作用,且可获知相关基因突变在导致小脑蚓部发育异常中的作用[7]。小脑蚓部发育不全如伴有额外的脑干发育异常,可使得小脑畸形患儿预后状况加重。

3.2小脑蚓部发育的MRI相关研究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小脑发育是其中一个复杂环节,其在脑发育中虽然最早分化,但最晚成熟,同时在脑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形态不一。通常而言,胚胎发育第9周时,小脑蚓部开始发育,约15周末时基本发育完全,而在18周后,可采用影像学检查以清晰显示蚓部结构[8]。但对于低于18周的胎儿,临床中应谨慎诊断为蚓部发育异常。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MRI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具有视野大、高软组织分辨率等独特优势,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已是产前诊断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9]。MRI检查受胎动影响较轻,且可明显缩短成像时间,既能清晰区分大脑三层结构的不同状况,亦能清晰显示胎儿不同脏器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发育状况[10]。

3.3本研究成果

本研究发现,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不同径线、高度及面积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胎龄胎儿小脑蚓部BV角、V/A、V/P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本研究发现,胎儿小脑蚓部随着胎龄的增加,其前后径、上蚓高度、下蚓高度、蚓部面积、V/A、V/P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提示其与胎龄变化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0.01);BT角与胎龄变化无密切关系(P>0.05),而BV角与胎龄变化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胎龄的增加,BV角整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P<0.01)。其中,随着胎龄变化,V/A的比值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与胎龄的相关系数为0.55,低于前后径、上蚓高度、下蚓高度、蚓部面积与胎龄变化的相关系数,提示蚓部与四脑室前后径比值的相关性较弱。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胎儿在生长发育中,第四脑室形态、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并且因MRI扫描和测量层面的选取存在差异而引起。因此,临床中除MRI检查外,应结合其它可靠的检查,如染色体检查、超声检查等,并加强随诊复查。

综上所述,采用MRI测量可准确获知胎儿小脑蚓部的解剖结构,并且小脑蚓部不同径线、角度值、面积与胎龄变化存在显著关系。

猜你喜欢

小脑胎龄畸形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征研究进展
双胞胎在这儿呢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动动小手和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