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以《坐井观天》为例

2020-05-22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青蛙小鸟

◎ 韩 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充分关注语言表达,从“教内容”转向“教表达”,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是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情达意,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关注语言表达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为例,浅谈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单元整体设计,聚焦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创造性地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切实把握教材特点,强化单元整体教学”的要求。基于此,从整体上了解单元训练重点,明晰课文与课文之间、教学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让语文要素的训练有层次性与序列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初步梳理每个板块之间的语言表达训练重点(见表1)。

从表1 可知,一是教材板块“课后习题”与“字词句运用”中充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重视;二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与写字仍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语言的表达仅仅是初步感知与渗透的阶段;三是语言的表达与运用的训练从易到难,依次是“会读”“感受与积累”“对比体会表达情感”“仿写中能初步运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改变了以往的单课跳跃式教学,在厘清教学内容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下,语文要素的训练更有的放矢。

表1 语言表达训练重点

二、研讨文本表达,理清行文逻辑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围绕小鸟与青蛙的对话展开,主要写了它们争论天有多大,揭示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这是一篇经典课文,面对这样内容非常浅显易懂的文章该如何教,孙绍振有一段话令人深思:“在语文课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对之就十分厌恶……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笔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浏览大量的教学设计,绝大部分是将小鸟和青蛙的对话划分为三轮,一轮一轮地展开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这样将文本割裂开,没有注意对话间的前后呼应,仅仅是浅显地教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仅仅在分角色朗读上稍有提高,而忽视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语言表达与运用”。那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根据统编教材的要求,教什么?需要教师回到文本内容本身,自己先在文本中来回穿梭,去研读、去思考、去挖掘。

文章写了什么?笔者根据文本梳理出“问题链”以及“语文训练重点”,从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中厘清故事的发展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课文中的问题链

在以上问题链中,需要教师拨开青蛙和小鸟对话的内容,看到文字的背后隐藏着的焦点内容,挖掘出语言文字表达的逻辑与规律。即文章围绕“争论”一词展开,重要写了“争论什么”“怎么争论”。“怎么争论”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即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是如何写的,通过引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行文逻辑。如下面两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争论时先否定别人,再表明观点。

出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了解了它们各自的观点后,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读出争论的样子,从哪些词句看出它们在争论?

生:我从“别说大话了!”和“你弄错了”,都在说别人不对。

师:是呀,在争论的时候,它们都是否定别人,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引读感知)

教学片断二:争论时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出示: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师:自己读读这两段话,用直线画画它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生:从“天天”“一…就…”来证明青蛙“不会弄错的”的理由。

生:小鸟的理由是“你跳出井来看一看”,说明“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外,两个人看到的天是不一样的。”

三、探索语用策略,训练语言表达

我们理清文本在整体上的行文逻辑后,再聚焦“语言表达与运用”,深度思索“文本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寻找到语言训练点,积极探索基于学情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训练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

(一)联系生活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的重要理论,陶老希望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基于生活,才能更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的“联系生活理解”就是提高学生感知语言,提高理解力的常用策略。如本课中“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中“不过”一词用在此处表达何意?有什么表达效果呢?通过创设情境:“早上,妈妈催你吃饭,她通常会说,不过就这么几口饭,你要吃多久啊!”引导学生理解“不过”就是“只有”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我的妹妹两岁了,会背诵很多儿歌”,用上“不过”该怎么表达?那就是“我的妹妹不过两岁,就会背诵很多儿歌。”因此,“不过”就是“只有”“才”的意思。文中“不过井口那么大”,用上“不过”说明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说明天很小。此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和运用“不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基于生活,建立起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二)迁移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中训练语言的表达形式时,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这就是常说的“活学活用”。比如,小鸟的话中有这样一句“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大得很哪”意思就是“天很大”,引导学生读读比比,意思一样,但是表达不同,感觉怎么样?在朗读中,学生感受到把“很”放到后面,感觉天更大了。学生理解了“大得很”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在教学“飞了一百多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段路真是“远得很哪”,小鸟觉得“累得很哪”,飞着飞着,觉得口“渴得很哪”。这里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本课文本情境中运用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飞行时间长,路程远,天大得很哪!

(三)搭设支架策略

语文教学中,通过搭设支架,逐步引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理解“无边无际”时,仅仅从字面知道“没有边际”的意思,学生不理解,也完全没有深度体验。鉴于此,搭设支架:“天无边无际,我飞过_______,飞过________,飞了一百多里,天大得很哪!”在交流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语言储备,学生间互相积累,真正感受到天的广阔无边。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更有角色感,更有感情,学生才能自然而然读出小鸟的感叹之情,这才能有效完成课题习题二中隐藏的语文要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不同句子的语气”。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由于学生的学情有限以及生活经验有限,教师有智慧地搭设支架,语文课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让语文能力的培养成效在课堂中显而易见。

(四)类比感悟策略

“对比比较”常常出现在课文后的习题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不同表达以及表达效果。如本单元中《我要的是葫芦》中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虽然《坐井观天》一课课后习题没有出现对比朗读句子,但是需要逐渐渗透。在本课中有两个句子值得注意,“你弄错了!”“你是弄错了!”这两句都是小鸟说的话,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两句话的不同点,第二句多了一个“是”,引导学生明白“你是弄错了”意思就是“你真的弄错了”“你的确弄错了”“你一定弄错了”,学生再朗读这两句话时语气自然而然就不一样。在类比中感悟人物语气,完成“分角色朗读句子”的语文要素就事半功倍了。

(五)合理想象策略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想象。《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要引导学生明白故事揭示的道理,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灌输道理。笔者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青蛙在小鸟的善意提醒下,它跳出了这口井,它看到了(什么),(怎么样)地说:“ ______。”这个训练有三点好处:一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关注青蛙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学生表达更生动,更具体,架构阅读与写话的桥梁;三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合理的想象中,教师总结“青蛙与小鸟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眼界不一样,观点也自然不一样。想要看到更多的风景,我们一定要博览群书,跳出那口束缚我们视野的井,永远不要做那只井底之蛙!”从而发挥语文学科育德的功能与作用。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联系生活、迁移运用、搭设支架、类比感悟、合理想象等策略仅仅是教学实践中的凤毛麟角,而且语言表达训练中不仅仅是单个策略的使用,往往是多种策略的混合运用。《坐井观天》在新的教材编写理念与编排要求下,教师要勇于跳出“那口束缚眼界和思维的井”,聚焦“语言表达与运用”这一语文要素,基于学情,研读文本,通过多种“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青蛙小鸟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青蛙捉虫
小鸟
谁能叫醒小青蛙?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