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分析

2020-05-22卢晓晓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旗学期法治

◎ 卢晓晓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1]这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们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即认同“我是中国人”。这实际上是确认自己的国民身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己与国家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自愿承担起个人责任。因此,国家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准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学校教育而言,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如何界定,一线教师又该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仍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认同教育

在2016 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家认同”被列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点,其主要内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2]该框架为学校落实国家认同教育指明了方向。笔者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解释,将有关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划分为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党史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见表1)。

在学校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德育开展的主阵地,亦肩负着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重任。笔者着眼于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分析,试图从教材中发现总结有关国家认同教育的呈现特点,以期能为教材编写者或教材使用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表1 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二、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特点

本研究分析对象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为方便统计分析,笔者将国家认同教育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分为分散渗透和独立课文两种。分散渗透是指有关国家认同内容在教材中以插图、零散文字等形式出现;独立课文则是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专题型教材内容,往往有明显相关的课题名称。国家认同教育在教材中的内容、载体分为图片和文字两种。统计出现频次有助于分析教材侧重点,在呈现频次统计中,同一幅图中相同元素重复出现只计1。例如,一幅图中有多只灯笼,计为1,同一页面2 幅图都有灯笼,则计为2。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2。

从表2 中可以看出,总体上,低年级的教材编写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学生参与学校、家庭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呈现以图片展示为主,符合学生当前年龄特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表2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认同”内容

(续表)

(一)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逐年深入

分析低年级的教材发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集中于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有关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共计13 页,涉及国家意识、党史传统、文化自信等多个方面。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有关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共计4 页,均为图片中的国旗。二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有关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共计12 页,涉及国家意识、党史传统、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二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有关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共计2 页,以独立课文呈现传统游戏。总体看来,教育内容呈现“集中—分散—集中(更深入)—分散”模式。

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逐年丰富、深入。一年级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从学校中的国旗、队室图片扩展到自己家中过春节时的舞龙、灯笼、春联、“福”字等图片。二年级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从时间、空间上都有进一步拓展:从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到人民币、身份证上的国徽;从校内的升国旗仪式到校外的烈士陵园、政府部门、国际体育赛事等;从歌曲《国家》到宪法中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规定;从在家中团圆过中秋到关注家乡新变化;从关注班级生活到着眼公共场所;认识跳竹竿、滚铁环、挑棒子等传统游戏……较一年级来说,二年级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更丰富、深入。

(二)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凸显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五星红旗作为国家象征,是国家意识的体现,这也成为低年级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材呈现形式来看,既有分散的渗透教育,又有“升国旗了”这样的独立课文来开展专题教育。据统计,教材中带有国旗的图片共出现18 次,其中一年级11 次,二年级7 次;带有国徽的图片出现4 次;国歌作为板书背景出现1 次。一年级第一学期通过独立课文“升国旗了”第一次让学生正式认识国旗及升国旗礼仪。二年级第一学期以独立课文“欢欢喜喜庆国庆”呈现内容,让学生从历史角度较为深入学习国家成立、国旗意义,还明确摘录了宪法中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规定,以法律条文形式巩固国旗是国家象征这一概念,以此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于国旗的介绍兼顾分散渗透和独立课文学习,学生对国旗认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国家认同教育,必须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进行。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文化自信养成取之不竭的资源宝藏。在各种文化资源中,传统节日、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对国家认同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从一年级“大家一起过春节”到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春节里舞龙、挂灯笼、写春联、贴“福”字、吃饺子,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团圆”的意义。中秋节里买月饼、赏月、点灯笼、打腰鼓,讲述中秋故事“中秋节,团圆夜”,吟诵有关“月”的古诗。国庆节了解开国大典,参观烈士陵园,知道宪法中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规定,唱唱歌曲《国家》。还有重阳节、苗族赶秋节、藏族望果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材以独立课形式弘扬传统文化,采用集中篇幅介绍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汉族传统节日,也同时介绍赶秋节、望果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通过了解不同节日习俗,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三)国家认同教育贯穿法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3]教材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主课文内容便是宪法中关于国旗法的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除了这样直接呈现的法治内容外,教材围绕学生公共生活,引领学生感知身边的法、身边的规则,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贯穿始终。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学路上”讲述基本交通规则,“校园里的号令”明确学校生活的规则,“吃饭有讲究”说明用餐礼仪。一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中融入了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规则。二年级第一学期集中体现的教育主题是培养公共意识。如在学校生活中,“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除了讨论遵守《小学生守则》外,还就制定什么样的班级规则进行了讨论。又如在校外生活中,“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观察记录不讲公共卫生现象、需要小声说话的地方。二年级第二学期“安全地玩”强调了游戏规则。教材始终贯穿法治教育,体现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思想,这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编写建议

国家认同教育旨在培养国民认知上对国家的认识、情感上对国家的认同。教材虽然呈现了较为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优化之处。

(一)关注细节学习,深化身份认同

人只有首先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对国家产生认同感,然后才可能热爱它并终生执着追求爱国。教材中通过高频次出现的“国旗”等国家象征,体现“我是中国人”,通过反复出现的“红领巾”强化“我是少先队员”的身份。然而,这些“身份”体现大多数场景都在校园里。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校外场景图片、文字,更有益于学生身份认同形成。

此外,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的深入学习。例如,“升国旗了”这一课,增加国旗、国徽的图案学习,五星红旗的颜色、五角星的位置等细节是作为中国人必须明确知晓的内容;爱护、尊重国旗、国徽就是爱护、尊重我们的国家;在升国旗时,增加敬礼礼仪教育,亦有助于强化身份认同。

(二)兼顾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能力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域文化各异。从地域上看,就有东西部差异、南北方差异。比如,“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中,教材呈现了北方春节包饺子的习俗,而南方人在庆祝这一节日时更多的是吃年糕。这种差异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北面南米”的体现。

不同民族文化各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离不开对中国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接受。利用各种载体,如习俗、意识、节日等,感知我国丰富多彩文化,尊重、理解并接纳文化之间的差异,促使民族凝聚力形成。

国家认同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基础,国家认同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小学是人生启蒙的开端,是形成和发展国家认同意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小学低年级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身份定位,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提升其国家认同感。

猜你喜欢

国旗学期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触摸国旗的那一刻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国旗升起
国旗国旗我爱您
尊重国旗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