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期脱贫的关键在于深度贫困地区

2020-05-20张娟娟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难点对策

张娟娟

摘要: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全面收官阶段,剩余的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问题聚焦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产业扶贫带动不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等问题。需从构建产业支撑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深化改革,补齐“三保障”短板;改变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难点;对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力度大、规模广、影响深,取得决定性进展,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虽然如此,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截至2019年年末,陕西省贫困人口还有19.67万人,其中尤以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是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

(一)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效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安排,取得决定性进展。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狠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有效措施的落实,使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陕西省57.8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9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77.55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9.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

(二)深度貧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陕西省虽然取得决定性进展,但随着脱贫攻坚战倒计时的逼近,已经从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进入收尾阶段。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剩余的19.67万贫困人口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举全省之力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精锐出战,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实践,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推动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提出,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指出扶贫开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强调脱贫任务重的地区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六次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战略决策、战略部署,系统阐明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创新成果,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深度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影响到产业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山大沟多,耕地少,“九山半水半分田”,仍以小农生产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足,带动贫困户能力有限;二是产业扶贫普遍存在扶贫项目单一、县域之间、村与村之间没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风险较大;三是扶贫产业基本依赖种植、养殖等初级生产环节,缺乏龙头企业和深加工环节,致使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

(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存在薄弱环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最为突出。而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义务教育方面,一是撤点并校导致一些乡村学校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农村孩子就地就近入园和上学需求;二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乡村教育发展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城乡之间差距比较大;三是乡村与县城、城市之间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村空、县城挤”。基本医疗方面,一是医师总量不足,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医师数量十分匮乏,医疗设施不足,老百姓看病不方便;二是由于某些政策原因存在过度医疗、导致资源浪费,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脱贫效果;三是医师队伍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乡村卫生室、县级医院缺少较高学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二类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不愿进县医院工作。住房安全方面,部分孤寡老人、长期患病人员、残疾人等特困户的住房安全存在隐患。这些既是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痛点,也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难点。

(三)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深度贫困地区仍有一些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过度依赖帮扶政策,一些地方“干部帮,群众看”;个别贫困群众甚至还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的现象,导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金,但脱贫成效不大。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生活目标,思想消极,加上文化素质不高,产生诸多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想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形成新的干群矛盾,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

三、深度贫困地区如期高质量脱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产业支撑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脱贫的根本在产业,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出路,做到“村村有产兴业,户户有业增收”。一是要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依靠资源条件与市场需求,做好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二是加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必须依靠一批市场敏锐度高、有一定技术水平、带动意愿足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他们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因此,要通过本地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筑巢引凤等方式加大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吸引能人返乡创业。既要有短平快的小企业,又要有能够给贫困户带来长期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三是产业扶贫要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实现高颜值高品质高价格高收益。同时,加快农村电商化发展,探索“消费扶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二)深化改革,补齐“三保障”短板

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太多,补齐“三保障”短板需要强化要素投入保障,更要领导干部有担当精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1、扎实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师大贵州教师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经。”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将发展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一是合理规划乡村教学点,按照就近就地入园入学的原则,均衡布局。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目前的乡村学校、县城中小学硬件设施很好,但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理念跟不上。因此,可将大城市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优秀校长下沉到基层,帮助提高乡村、县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三是提高乡村、县城教师的待遇,吸引那些从农村考出去的学生毕业后能回到家乡,为乡村学校、县城中小学输送长久的新鲜血液,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2、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面增强健康保障。健康扶贫不仅要加强对贫病者的保障救治,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提供公平、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贫困者提供生存支持和发展支持。一是稳定和壮大基层医师队伍,改革创新医疗体制机制,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让其能够“留下来”,解决百姓看病难。二是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系统提升贫困地区医师队伍服务能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短缺专业医师、全科医生,满足人们对“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四是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改模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3、精准检测,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房安全是衡量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之一。一是聘请专业人士对危房进行专业性检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修缮,情况严重的则需进行重建,对一些存在小问题的住房进行维修即可,绝不能搞一刀切,进行整体搬迁。二是兜底解决一些没有能力的孤寡鳏独、残疾人、病人、特困户这一特殊群体的住房问题,让其“住有所居”。

(三)改变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但不能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关键要把蕴藏在贫困群众中的奋斗热情和干劲激发出来。

1、在“扶志”上下硬功夫,摆脱“思想贫困”。大力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自力更生”等精神,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二是改进帮扶方式,提倡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氛围。对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作用;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眾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着力引导其增强脱贫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杜绝不良导向。

2、在“扶智”上出实招,摆脱“技术贫困”。“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2015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主要研究贫困与不平等,他认为:若不改变造成收入差距的不平等,援助穷人不会让穷人逃离贫困。其实质就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应紧密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培育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3、坚持大扶贫格局,摆脱“就业贫困”。不断促进行业扶贫,扎实推进专项扶贫,用情加强社会扶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要通过完善多元化参与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分散补偿机制等,增加扶贫对象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

猜你喜欢

难点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难点与策略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