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宝莉形象的传统性看《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

2020-05-20林青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统性悲剧

内容摘要:方方中篇《万箭穿心》发表于2007年,获得“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影于2012年上映,斩获多项大奖,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着力于刻画女主人公李宝莉的形象,对这一形象的分析也成为学者、研究者解读文本的关键。笔者通过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发现,历来对李宝莉形象的分析,大多将其定位为现代底层女性,而淡化了这一人物身上的传统色彩。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李宝莉身上的传统特质,并分析这一特质对其悲剧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万箭穿心》 李宝莉 传统性 悲剧

方方在创造谈中提到,李宝莉这个形象“正是心目中武汉女人的形象”,她是“平凡而庸俗的,同时也是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吞的,是乐观面对生活的的事,敢于担当是有大爱和大善的”①为塑造这一平凡而又非凡的女性形象,方方以锋利的笔法将其置于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危机中——丈夫出轨,家庭破碎,母子反目。许多读者和研究者在分析这一形象时,也多侧重分析其在遭遇与面对这些危机中建立起来的不屈性格与顽强生命力,遂将其纳入新时代女性的范畴。

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有片面之嫌。李宝莉所遭遇的一次次危机,实质上是其作为一位女性的身份危机:作为妻子的身份危机、作为女儿或儿媳的身份危机以及作为母亲的身份危机。深入分析造成这些危机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李宝莉身上不仅有着现代女性的一面,同时还包含着许多传统特质,这些传统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导致她的人生悲剧的原因。

一.强势与柔弱:妻子身份的破灭

作为妻子的李宝莉,表面上对丈夫马学武保有绝对的强势。但这种强势并非传统的男强女弱观念的转变,相反,它正是建立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观念上的。

小说中,李宝莉也曾是下岗工人,下岗后的李宝莉虽然再次参与工作——在汉正街批发袜子,但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对他来说,“纯粹是打发时光,至于钱,能挣几个是几个,也不在乎多少”,家里的日子。伍尔芙在她的《拥有自己的房间》中强调,女性不仅要有独立的“房间”,同时还需“每年五百磅入款”,意即女性必须有经济自主权。然而李宝莉家中的小康日子主要由马学武撑着,对此李宝莉却是欣然接受的,很显然,李宝莉是一个拥有并践行传统夫妻观念的家庭主妇,但是李宝莉并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表现得温顺服帖,恰恰相反,她是泼辣专横的,她对丈夫进行着毫不留情面的言语肢体攻击,常让让马学武脸上挂着彩去上班。李宝莉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出于两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李宝莉的外貌优越感和身份优越感。李宝莉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有着名扬汉正街的美貌,李自身也视年轻时的美貌为优于马学武的资本,在死党万小景面前吐露心声:“像我这样长相的人,嫁给他那种人,是他的福气”;此外,李宝莉接受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乡下人的偏见,城市工人家庭出身的她对鄂西农村来的马学武产生了一种身份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李宝莉控制着家庭的绝对话语权,从马学武口中的“宝莉就是道理”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地位差距。李宝莉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去女性化”的特征,即消解了女性特质,如阴柔、弱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李自认为的外貌、出身优势,但是李宝莉没有意识到到当时的社会趋势,那就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出生和阶级优势越来越被淡化,而学历、能力、技术等资本在经济建设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因此,马学武可以凭借技术和能力升官为车间主任。

李宝莉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传统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但由于观念及性格影响,她又表现出与传统式的女性不同的蛮横强势。然而表面的强势并没有实质的经济优势为支撑,这就使得李宝莉在家庭中处于微妙而危险的境地。李宝莉自身无法体认这一点,直至马学武出轨并要求离婚,李宝莉的妻子身份遭受严重冲击,李宝莉才近崩溃地意识到自身的柔弱性。尽管后期李宝莉表现出惊人的坚毅,然而婚姻悲剧已无法挽回,尤其是马学武的自杀,使得李宝莉从此坠入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困境。

二.孝順与冲撞:女儿(儿媳)身份的瓦解

李宝莉的第二重重要身份,是作为女儿和儿媳。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同一维度的身份中,作为女儿的李宝莉与作为儿媳的李宝莉似乎表现得截然不同。在李家,李宝莉是孝顺的女儿,她有“能做事会做事爱做事”的运气,也有“被家里人喜欢和欢迎”的福气;而在马家,李宝莉光是看到公婆的到来便头皮发麻,听闻公婆要来长住后雷霆大发,而后公公婆婆因一时疏忽导致水淹楼层,李宝莉更是恶语相向,显得冷漠而刻薄。

从表面上看,李宝莉是矛盾对立的,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李宝莉对公公婆婆的狂暴态度,其实是其与马学武矛盾的转化。对于公婆的到来,李宝莉最不满的是马学武“一声不吭就把爹妈弄来”,换句话说,她认为马学武触犯了她在家中的绝对话语权,这才是她真正不能容忍的,因此,李宝莉把不满迁怒于公婆身上。可以说李宝莉和公婆的矛盾,实际上是她与马学武争夺家庭话语权的矛盾的外化。从小说中一些细节,如李宝莉把家里最柔软的被子换给公婆用;因担心公婆患胃病,把买好的早餐放进电饭煲中温热等,已经体现了李宝莉行动上的孝顺,观念上的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因此,当马学武自杀身亡,李宝莉无需再与他争夺家庭话语权,她便完全展示出任劳任怨的孝顺儿媳的一面,甚至把家庭完全交给婆婆打理,主动放弃话语权,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李宝莉在马学武死后在言行上的巨变。有学者认为这种转变说明李宝莉“最终还是回归于男权社会,成为了家庭的‘奴隶”。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与其说是一种倒退,不如说是一次还原——还原出一个认同并践行着传统家庭观念的李宝莉形象。

然而,把马学武的死因归咎于李宝莉言语暴力的马家父母,只把李宝莉当做理应赎罪的外人,而非承担责任的家人。尽管后期李宝莉为家庭生计奔波劳碌,她竭力构建的儿媳身份与完整家庭,实际上在马学武死时已经坍塌,这就造成李宝莉人生的第二重悲剧——家庭的破碎。

三.爱之深与恨之切:母亲身份的幻灭

作为一位母亲,是李宝莉人生中最重要的身份。之所以说最重要,不仅因为李宝莉本身视儿子小宝为她的命根子,更因为小宝的存在与成长,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轨迹。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当马学武在世时,李宝莉所践行的实际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但是这个家庭显然打破了某些传统性,比如李宝莉作为女主人粗鲁而强势,马学武作为男主人却一味忍气吞声,整个家庭在外表的传统结构下,体现出一种性倒错的特征。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贤妻,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慈母。作为母亲,李宝莉以一种“押宝”的态度看待儿子小宝,把后半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宝身上,为此,她对小宝的成长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在饭桌上,不愿背古诗的小宝立马被李宝莉揪耳朵;小宝要求寻找负气出走的爷爷奶奶时,李宝莉“气得举手便打他一巴掌”……在这种专制氛围下成长的马小宝,感受不到母亲足够的爱与温暖。母子之间爱的表达的缺失,使得本该最亲密的母子关系变得淡漠。当马学武去世,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柱,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特别是负担马小宝的学校教育,李宝莉做起了汉正街的女扁担,披星戴月的生活使得李宝莉失去与小宝共处、沟通的条件,不觉间慢慢退出了小宝的成长,无可奈何得使得母子之间的联系仅剩下经济支持。但最终导致母子反目的直接原因,是马小宝发现并认定父亲的死是李寶莉的捉奸报警导致的。和父亲在一起是小宝最温暖、放松的时光,然而唯一的温暖被母亲李宝莉亲手撕碎,小宝由是从失望转为怨恨,然而李宝莉面对小宝的仇恨和冷漠,往往采取一种精神胜利法式的自我安慰,认为她终将“是小宝唯一的亲人,小宝的亲妈,小宝当然不会拿她见外”,满足于儿子成才后过优渥的生活的幻想,并未意识到她深以为傲并视为最终归宿的儿子早已与她划清界限。直至长大成人的马小宝把她赶出家门,李宝莉才恍然醒悟这冰冷残忍的事实,在万念俱灰中离家而去,既是被迫地也是主动地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身份。

四.结语

从搬进新家以为有了个幸福的开始,到被逐出家门落得个万箭穿心的结局,李宝莉的人生是围绕这座房子展开的,“进房”是李宝莉致力构建自身理想的妻子、儿媳、母亲身份的开始;而被逐出房子则讽刺性地消解了她的全部理想,宣告了她的人生悲剧。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恐怕绕不开其自身具有的传统观念与言行,但这绝不是说李宝莉是个传统思想的持有者和受害者形象,我们无法忽视李宝莉形象的立体性:她确有传统的一面,更有进步的一面。她不输男将的宣言充分体现了一位现代女性的自觉自立,况且,站在人生的刀锋之上,她也并非被动地接受苦难,当马学武的死给她和家庭造成巨大震荡时,她主动走出家庭,成为一个担起一个家庭的女扁担。扁担即挑夫,传统上被认为是属于男性的体力劳动。在这里,作者把李宝莉塑造成一位靠体力谋求生存的女人,既表现了李宝莉人格的坚韧,也点明其走出家庭后便处于社会下层的事实。被投入社会急流中的李宝莉,在万小景们的物欲世界,扁担们的艰苦生存,建建们的因势利导中不断穿梭、探索、适应,映照出的是一个仍未摆脱传统特性的个体在社会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我们可以说李宝莉的悲剧不单是个个体的生命悲剧。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共性的社会悲剧,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真正理解了李宝莉和《万箭穿心》。

参考文献

[1]方方.万箭穿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60-173.

[3]余琦新.小说《万箭穿心》中的“性倒错”所导致的生存困境[J].名作欣赏,2019,No.638,125-128.

[4]宋晓锐.女性主义艺术视角下的《万箭穿心》[J].电影文学,2017,No.693,184-185.

[5]罗荣.《万箭穿心》:一曲江城市井女性的命运哀歌[J].名作欣赏,2019,No.656,183-184.

注 释

①方方.纵是万箭穿心,也得抗住.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66a bdac01018pqm.html?from=singlemessage,2012.11.26.

(作者介绍:林青美,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传统性悲剧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企业上级无礼行为对员工沉默的影响:传统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母语对民族电影的贡献
融汇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初中数学教学
大学生传统性文化和性心理的相关性研究*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