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淀人文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2020-05-19曾丽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底蕴内化关怀

曾丽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强调所有学生都应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学生应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尤其着重指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积淀人文精神,我粗浅谈谈三个认识:

一、积累

积淀人文精神,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怎么积累?通过学习来积累,人文精神的积淀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产生。人正是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把人类优秀文化内化到个体生命之中,浓缩为个体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人文素养的积淀作为人的重要的文化心理品质,不像人的生理遗传那样先天性存在,它更多地体现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对人后天教育的结果。科学文化知识是构成人文积淀的基本胚胎,个体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人文能力和人文情怀,并且能够初步认识和判断世间真、善、美的价值所在。从何积累?人文积淀广泛存在于文化经典之中,从“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中积累。

二、内化

通过学习,积累人文精神之后,要学会内化,使之成为自身属性,不是我知道人文精神,而是我有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識、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人文素质、改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关怀、树立人文理想”的过程。

三、应用传承

学生可以直接在作文中应用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积淀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实践是最好的应用与传承。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开展调查考查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传承。

形成良好的人文底蕴就在于积淀丰富的人文知识,塑造浓厚的人文情怀。具有人文底蕴的人,就是指具有高境界的人文精神、丰富的人文情感、坚定的人文信念和普遍的人文关怀的人。高境界的人文精神,包括满怀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反思批判的哲学精神,能够使人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勇于追求真理,善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丰富的人文情感,包括深度的人文理解以及良好的人文心理,使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包容他人,合理地处理人生的得与失、利与弊、顺境与逆境的关系;坚定的人文信念,包括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坚定人文关怀能够使人不仅关心自己而且还要关爱自然、社会和他人,能够做到公平正义,勇于担当责任。不难看出,人文底蕴代表了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涵养,是人的情感、意志、审美、个性气质、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品质的重要表征。没有人文素养作底蕴,就不可能有人文素质,也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底蕴内化关怀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小草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倍er高级
走进文化遗存 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