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2020-05-18田栩静

商情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制造业互联网+融合

田栩静

【摘要】在总结“互联网+”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础上,本文针对绍兴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了“互联网+”对绍兴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  制造业  融合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打造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系列政府文件的出台表明,“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和集成方式,中国制造企业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积极“触网” 以推动发展转型升级。本文在实际调研绍兴市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上,适时地提出了 “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为绍兴抓紧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厘清其对制造业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经营模式及转型升级的影响,从而使制造向智造转变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量

发达国家鼓励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如德国主导的“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 划》。在此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应运而生。“互联网+”由易观国际CEO于扬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并于2015年在总理倡导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业中,催生了众创、众包等新型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拥有巨大影响力,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宁家骏,2015)。互联网+打破了原来封闭的产业环境,并且作为一种新型竞争手段实现了跨界经营,实现了互联网价值链与实体产业价值链的融合、重组,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全新的方式创造价值。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和组织变革等方面显现出天然优势。信息互联與价值开发是互联网+的本质所在,深刻融入供应链各环节,构建起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进而实现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加速协同创新,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向高端技术产业升级。

(二)“互联网+”和制造业产业融合,创新制造业互联网商业模式是当下研究热点

麦肯锡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正从消费者主导型互联网向企业主导型互联网转变。预计从现在到 2025年.互联网对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将达22%。那么,互联网“+”后的制造业,如何实现“互联网+”和制造业产业的融合,创新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创造更大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则是当下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深刻思考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有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企业层面看,制造企业转型必须借助互联网,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自身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而推动生产和管理流程智能化、研发设计协调网络化、制造企业服务化;从产业层面看,产业集群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构成要素的性能提升、系统结构优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生态化转型(惠宁,周晓唯,2016);从产业战略发展角度看,未来制造企业必然会紧紧依靠互联网,使生产具有自组织特征,能够自行反应、决策与判断。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国家竞争力提升,有助于抢占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价值链高端位置(赵昌文,2016)。

(三)“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存在核心要素不足等问题

尽管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能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首先,传感设备、智能设备以及数据服务等“互联网+”核心要素不足。这些核心器件与技术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核心要素不足极大地约束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邬贺铨,2015);其次,思维惯性的阻碍。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装备制造业是高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是国有性质、具有行业垄断性,长期处于稳定的环境中,“互联网+”难以转变其体制思维惯性;从整体形势看,在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制度不适应、无序竞争严重、小微企业活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并且面临着产业信息安全风险(张兆安,2015)。

二、绍兴制造产业现状

目前绍兴市纺织、化工、机械三大传统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7%,绍兴工业总产值十强企业仍以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也为主。绍兴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大,但至今未形成一个高质高效的产业平台,上虞工业区、柯桥滨海工业区、袍江经开区等传统工业区产业类型相对低端。绍兴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传统产业,工业增速明显放缓。工业增速全省倒数第三,位于杭州湾地区末位,二产产值与杭甬差距不断扩大,且有被同类制造业城市嘉兴赶超的趋势,占全省二产产值总量的比重也出现下降。杭州湾城市纷纷谋求产业转型,初步形成以高技术、临港产业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而绍兴在这方面确略显滞后。

三、“互联网+”对绍兴制造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引发绍兴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

绍兴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大,但至今未形成一个高质高效的产业平台。上虞工业区、柯桥滨海工业区、袍江经开区等传统工业区产业类型相对低端,新规划的滨海新城建设缓慢。因此通过在制造业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通过大规模协作生产,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人类技能、天赋和智力,并引发资源配置方式变化,释放制造企业内外相关资源的创新潜力,使得社会化生产突飞猛进发展。对绍兴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客户为中心、人才利用社会化、创新金融配置渠道及制造资源云化。

(二)“互联网+”驱动绍兴制造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变革

绍兴优势的传统产业,近几年就业大多出现负增长,纺织业尤甚,一方面,小微企业在“低小散”整治过程中被淘汰,低端就业消失。另一方面,规模以上企业开始主动机械换人,提升工艺标准。随着“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将会改变绍兴制造业的创新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营利模式和组织体系。

(三)“互联网+”促进绍兴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绍兴市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通过与先进计算、分析工具、低成本传感和更高联网水平的融合,使得创新与变革加快,产品和装备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绿色制造、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渐明显,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及企业非常重视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多项科技指标位于浙江省前列,有利于加快绍兴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四)“互联网+”有助于绍兴制造业产业聚集

“互联网+”是制造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弱化交通成本的影响,而是进一步拉近了制造业企业彼此的时空距离,加剧了制造业聚集。而产业的聚集与扩散是由区域向心力和离心力共同决定,“互联网+”会对产业聚集产生一定的向心力( 正向影响),也可能产生离心力( 负向影响),最终结果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对比。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放水平和环境规制等变量的前提下,“互联网+”有利于制造业聚集。

四、绍兴市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措施

(一)立足互联网+,充分发挥制造业重点示范工程的效应

绍兴上市企业十分活跃,行业类型多样,不仅涵盖机械设备、化工、纺织、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汽车、通信、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也很可观。因此可先抓住龙头企业试点尤其是产业集中度较高,有一定基础的行业再总结经验推广,从而带动整个绍兴制造业的升级。事实上,绍兴已经开始在逐步實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每年都遴选智能化重点改造名单,分别涉及生产线改造、示范车间建设、智能化工厂打造等类型。基于智能化改造重点企业的经验,积极加以推广,形成溢出效益,从而实现绍兴市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 “绍兴制造”向“绍兴智造”跃升。

(二)抓住机遇,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绍兴市政府及企业非常重视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多项科技指标位于浙江省前列,有利于加快绍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创新运营和服务模式,支持开展公共云、工业云、政务云等应用服务。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等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推动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制定系列配套支撑政策体系, 推进合理布局制造业的服务分布样态,加快制造企业集聚区功能配套完善,增强生产要素吸附力、互补产业支撑力和行业辐射带动力。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积极创新,依托开发区、科技园和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加快推进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互联网业、设计领域联动发展,实现完善制造企业产品服务系统。

(三)鼓励制造业企业向共享制造模式转变

支持制造型企业与上下游制造、服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独立或协同开展市场调研与方案制定、产品研发与设计、工程施工与监理、系统管理与控制等业务,向共享制造模式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资源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共享制造模式认可度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要大力提倡传统制造向项目规划设计、设备集成、施工、运营管理、维护等一体化工程总承包商转变,积极推进新型战略产业产品集成企业向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与调试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支撑共享制造发展的信用、标准等配套体系逐步健全,共性技术研发取得一定突破,数字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共享制造协同发展生态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梁祥凤,王居华.互联网+时代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

[2]童有好.论“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5,(9).

[3]刘军,石喜爱."互联网+"是否能促进产业聚集——基于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中国科技论坛,2018,(4):66-7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编号:ky2018Q04)成果。

作者简介:栩静(1988-),女,河北邢台人,讲师,从事互联网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制造业互联网+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