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终关怀, 呵护生命最后一程

2020-05-18孙清廉

食品与健康 2020年2期
关键词:祥和亲属理智

孙清廉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法则,没有人能例外。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的方式差别不大,但死的方式却千差万别——有的人走得祥和,有的人因疾病痛苦离世。不管是子女,还是医务人员,都想让患病老人走得少痛苦、有尊严。

临终期是指疾病的末期。但对此概念的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尚没有统一规定:日本指预计存活期2~6个月,美国定义为6 个月以内,英国的临终期为存活期1年,我国则将只能存活约3个月的病人定义为临终期患者。虽然我们知道死亡是躲不过的自然规律,但当一个活生生的人要面对死亡时,有谁真的能做到平静和洒脱呢?特别是患有癌症等疼痛非常严重的患者,更是无法做到冷静对待。所以,加强临终关怀,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让其安度余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患者家属和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患者的心理

研究表明,患者在临终前,主要有三大心理活动:

一是恐惧死亡。多数患者在临终期最突出的表现是对死亡的害怕和恐惧。

二是心愿未了,心理失落。患者在临终前常会感到自己的许多愿望和理想没有实现——想做的事没做完,想安置的事情没有安置好,想去看看、玩玩的地方没有去成,放不下、丢不开的东西太多,感到遗憾和失落。有人一想到死亡后将会失去一切,永远失去家人和财富,会感到心中更加难过,因此渴望医务人员回天有术,期望疾病能有转机,盼望还有奇迹发生。

三是希望走得祥和。重症患者临终前往往会对剧烈疼痛感到恐惧,希望能少遭点罪,走得祥和,没有痛苦。

可见,对于一个处在临终期的病人而言,任何安慰都会显得多余和苍白无力,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力量减轻病人身体上的痛苦,帮助病人摆脱对死亡的害怕和恐惧,尽量消除患者的失落、遗憾和焦虑情绪。

全社会的支持

患者如果被确诊为“不治之症”,往往家属会面临“是否再继续治疗”的困境:继续治疗可能花费昂贵且没有效果。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既有脆弱的一面,又有坚韧的一面。虽然多数晚期病人很难治愈,生命的火花随时都可能熄灭,但同时,生命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医生、患者和家属不放弃,坚持正确治疗,不但可以完成患者想见远方亲人等最后的愿望,少数病人的生命之光还可能得到重燃。家人和医护人员细心、热心、耐心的对待,会让患者感到温暖,重燃生命的希望。

亲属的理智对待

作为重症患者的亲属,应理智地面对亲人的疾病和痛苦。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要永远离开人世时,许多亲属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如果亲属认为患者所患之病不应导致死亡,或认为医生处理失当时,常会出现许多不理智和让医护人员很难接受的表现——轻则有严重的抵触情绪,与医护人员发生磨擦,重則会有激烈的冲突发生,甚至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极不利于医生对临终期患者及时、正确的救治,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烦恼,甚至会使病情恶化,使能治、可治的病出现恶性结果。

此外,在临床上,医生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很多家属对医学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不能正确面对亲人临终的现实,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认为有灵丹妙药能起死回生,会有奇迹发生。这样做的结果,常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临终期的人最需要的是亲属理智的关怀和照料。当死亡不可避免地要来到时,患者最大的需求和心愿是想得到宁静和亲属的陪伴。所以,亲属应与医护人员做好配合,以良好的心态、表情、语言和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情,并多给患者安慰和照料,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一些能完成的心愿(如想吃什么,想见什么人,想做什么安置等),创造出对病人休养最有利的环境,让患者离开人世时走得祥和、放心,少痛苦,少遗憾。

总之,患者在临终前其心灵上的痛苦往往大于肉体上的痛苦。所以——亲属和医生在患者临终前,努力减轻其肉体痛苦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做好临终关怀,使病人在最后的岁月中,在有限的日子里,在充满人性化的温情氛围里,平和、宁静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猜你喜欢

祥和亲属理智
警惕微信“亲属卡”的诈骗
在同一语境下定义“二元对立概念”
国内
理智与情感
小青瓦房
安守内心的祥和
海峡吟
狗也怕醉汉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