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

2020-05-18李宇涵尹洪英

商情 2020年19期
关键词:模式选择策略

李宇涵 尹洪英

【摘要】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数量、规模、孵化水平等方面都在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培育模式,并且呈現集群之态,这让各种孵化器模式下的培育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培育创新集群的角度,研究不同类型孵化器的演进策略,以期能够应用于江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助其提高孵化效率,促进创新集群发展。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  模式选择 策略  创新集群

近年来,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已经步入正轨,孵化器的模式、功能、配套服务已经基本满足初创企业的需求,并逐渐形成创新集群的态势,于是孵化器的功能和责任将不再仅限于扶持初创企业,而是要将重心更多地转移到高科技企业、创新集群上来。

一、科学选择创新集群模式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类型

至今,江苏省建设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已涵盖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动漫、环保、新材料、工业设计、微电子、光机电等多个高新科技产业领域。总的来说,科技企业孵化器由于其培育企业的方向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

1.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综合性的孵化器在我国较早发展起来,现已初具规模,是当前孵化器建设发展的主体。我省的综合孵化器的比例就达到八成左右,今年比例有所下降。此类孵化器的定位对象是高新技术初创企业,所以进入门槛不高,往往涉及多个行业,只要求注重孵化单体的市场前景和创新性。作为传统孵化模式的典型,孵化单体享受者母体提供的孵化场地以及相关的创业服务,当然少不了各类孵化基金的强大支持,同时获得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综合性的孵化器本身拥有与研究机构紧密联系,同时它也扮演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职责。在创新集群的演进过程中,综合性的孵化器作为孵化的主群体,本身就是大量的创新主体和资源的集合体,它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利用功能效应和品牌效益等有效途径助推创新集群。

2.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8年,全国共有孵化器4849家,其中专业孵化器数量为1429家,孵化面积13623万平方米,总收入463亿元。专业性的孵化器在我国的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积累了综合性孵化器发展的经验,一方面专业性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更为显著,它的特色是依靠专业性较强的产业类型,对在孵企业的技术专业性和自身技术服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性的孵化器中具有共性特征、互补性特征的在孵企业,相较于综合性孵化器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更强,所以在其内部更易形成集群式创新,在某一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环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与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其他各环紧密联系,最终发挥整体的创新效应。

2016到2018年间,我国专业性孵化器的数量从1020家增长到1429家,虽然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占孵化器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我国专业孵化器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增长乏力等问题。但是我省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不断建成,越来越多的专业精英、产业资本将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二)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必要性

我国的孵化器可创造大量的产业集群,但如今产业集群同质化竞争多于差异化竞争,产业集群面临着转移,衰退甚至消亡的趋势,为产业集群培育敲响了警钟。产业集群要向上突破,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产业分工协作水平高,企业间知识信息的流动得到加强,可增加创新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还需深入发掘创业企业的服务需求,实现自身的创新服务方面的转型升级,并逐步夯实品牌实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也会在这些特征的作用下越来越明显。所以,当前集群发展的首要任务应当是促进产业创新。

(三)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可行性

我省各级政府一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目标,不断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近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的不断加快,良好的科技企业创业的生态环境的形成,使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走上创新集群之路成为可能。我省拥有大规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数量和面积、在孵企业数量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培育创新集群阶段我省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相对充裕,预期达到整体创新集群建设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更多。

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一大批高科技新兴产业、科技创业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和较完善的科技创业支撑体系等有利资源都将为进一步建设与发展作为服务科技人才创业、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优化建设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孵化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探索各类型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性孵化器的演进路径

1.加强与高校合作,规范高资格入孵机制

孵化器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作为支撑,综合性企业孵化器加强与高校合作的同时,也需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开展讲座、创新大赛等方式,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的成长服务体系已经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涉及的领域太广,入孵企业的资质无法保证,因此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准入门槛,严格筛选条件,例如设置专家评审制度,并注意甄别发展前景较大的企业,保证孵化效率。

2.加快孵化器产业上下游体系的发展

综合性孵化器的发展重点不在于某个领域,而在于全面、系统的孵化网络。我国企业孵化体系目前缺乏系统的体系,所以从孵化器毕业的初创企业可能再次陷入困境甚至创业失败。因为初创企业刚毕业时, 失去了孵化器的扶持,一时间缺少独立管理经营,加上缺乏人脉资源、融资渠道,更难以发展壮大。除此之外, 不完善的孵化器产业体系会导致群众缺乏创新创业热情,阻滞群众创业过程等问题。

2013 年起,江苏展开对于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的建设,构建完善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探索提升孵化器对科技创业链全程服务的集成能力[8],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心,前端是创业苗圃,积极开展“选苗、育苗、移苗”工作,后端是加速器,负责初创企业的后续辅助发展工作。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可一端连接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一端连接创业苗圃,便于苗圃吸收高校中有前景的团队或项目, 而能在苗圃中存活的团队或项目则可进入链条的下一环——孵化器, 获得孵化器的各项配套服务,并成长为初创企业。其中高成长性的企业从孵化器毕业后则可进入加速器,加速器是整个产业链的末端,负责辅助初创企业和社会接轨并独立运作。

(二)专业性孵化器的演进路径

1.健全产学研合作平台

首先是衍生产业公司的辅助作用。借鉴英国剑桥大学的经验,创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产业界进行商业洽谈和签订协议,以科技成果为投入取得股份,并利用产业公司的金融优势发行证券,为成果转化筹集更多资金。鼓励大学牵头,联合社会力量建立衍生公司的发展基金、制定创新衍生企业的奖惩制度、提供对创新衍生公司的导师辅导和空间支持,将有利于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其次,衔接产业与研究的成果断层,促进专利转化。政府的创新政策要对技术的熟化进行支持,以大学为主体的概念验证基地,为早期的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提供大型设备与中式空间,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并且赋予专利的权利人自主转化专利的权利。

同时,共建“专业大学”,共同培养高端人才。借鉴瑞典KISTA科学城,在高端人才培养上,政府、大学和孵化器三方合力,形成一套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一方面,园区的企业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和实习机会,让学生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学有机会邀请著名的产业界人士来讲课,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线经验和知识。

2.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投融资环境

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然而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的专业性孵化器,由于投资需求量大,回报期长,风险较高,所以需要详细规划适用于孵化器的投融资体系。首先需要开辟和改良适用于专业性孵化器的金融环境和市场, 这就要建立完善PE、VC、企业并购等风险较高的融资手段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针对性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其次是政府可以出台资金倾斜政策, 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减税补贴等方式, 为专业性孵化器及其中的初创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完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加强金融监管,使投融资行为规范化。

三、对我省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启示

(一)明确孵化器发展方向

首先要明确孵化器自身的优势所在,找准发展方向并尽早进行孵化器内部的改革。综合性孵化器应利用自己跨行业多领域的优势集合各类创新资源,从而提高孵化效率,并不断开拓市场,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专业性孵化器应利用各自在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强与同类型孵化器的交流,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促进孵化成果的转化,从而形成集群效应。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首先要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根据孵化器发展程度为其提供服务、技术人才的补贴;孵化器的选点也应该由政府根据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统一规划,并对孵化器的建设提供投融资政策倾斜,集中资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集群发展。其次,孵化器和省内高校应加强合作,高校可以为孵化器提供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援助,孵化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进一步疏通人才传送机制。

(三)完善投融资体制

健全适用于孵化器的投融资体系,孵化器应充分利用专项资金为孵化器中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投资企业对于初创企业投资的顾虑,政府也应对孵化器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降税免息等手段减轻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

四、结论

如今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在全国前列,这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孵化器的发展和创新创业营造了很好的氛围。现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转型重点应该放在培育创新集群上来,从产学研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实现创新企业的培育,创新资源的集聚。

参考文献:

[1]卫平,高小燕.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转变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武汉等多地大学科技园调查及中外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1):20-25.

[2]傅茜,聂风华.多位一体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9(03):82-84.

[3]周苏皖.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4]刘祯,孙启新,段俊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动向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9(08):67-69.

[5]贾丽丽.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改革转型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8):231.

[6]唐余康.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技展望,2014(15):7.

[7]束云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江苏创业孵化呈现新特征[J].华东科技,2018(06):64-65.

[8]张晶.当代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与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105.

[9]陈文. 高校校办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2.

[10]Michael Schwartz, Christoph Hornych.Cooperation patterns of incubator firms and the impact of incubator specializ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Technovation,Volume 30, Issues 9–10,2010.

[11]Roberto Hernández, Giuseppina Carrà.A Conceptual Approach for Business Incubator Interdependenc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Volume 8,2016.

基金項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创新集群的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2017ZDAXM017)。

作者简介:李宇涵(199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学生,苏州大学金融系。

猜你喜欢

模式选择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