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在召唤深度学习

2020-05-14朱永新

教育·读写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开放

朱永新

学校要尽可能地提供丰富性,这样每个人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不断地和美好相遇的过程,教育就是引领着孩子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地去撞击美好,这样他才能够走向美好,成为自己。

未来每个学习中心都会被充分利用,是不分所谓学生年龄段的。现在我们的老年大学供不应求,未来可能老年人跟孩子在一起学习,学同样的内容。现在我们很多父母亲、爷爷奶奶陪孩子学习,其实早就进行混龄学习了。未来这种混龄的陪学,变成共学,真正意义上的共学。

说到深度学习,我最先想到的是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学习的第一个境界,就是说人生要摒弃杂念,要有远大的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学习的第二个境界,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努力的、刻苦的,坚韧的意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习的第三个境界,学习已经进入了豁然开朗的阶段,进入到功到自然成的阶段。

深度学习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是我一直认为学习的历程,对学习的探索在中国早已有之。深度学习作了比较标准的概括。

拉里先生认为深度学习有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的把握,主要强调如何更好地把知识运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第二个方面是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主要强调怎样利用多种思维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第三个方面是团队合作,强调合作精神、协作技能、解决冲突、管理目标、领导力的锻炼。第四个方面是有效沟通,强调要学会聆听、思考、交流及流畅的书写、表达,要有说服力、演讲能力。第五个方面是自我导向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自己引导自己,把握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第六个方面是学习心志,也有人把它翻译为学术思维,但我更喜欢称之为学术心志,因为它强调的是通过深度学习以后的学术归属感,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力机制。

如果仔细划分的话,它包括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属于认知板块,深度学习与人对世界的认知程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第二个属于社会板块或者说人际关系板块。强调学习不纯粹是个体化的行为,传统的学习强调的是个体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三个板块强调情志方面的能力或者说心智化的能力,指情感和意志方面。这三个板块构成了深度学习的生态系统。

这三种学习方式,中国古代的教育家都有深刻的论述。我曾经写过一本《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对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做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当然,我们知道,现代西方的教育科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其中的显学就是学习科学,深度学习正是探索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成果。

深度学习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觉得如果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讲,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展开。

第一个问题: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我们知道,孔子的人生理想,或者说他的教育梦想简而言之有两个,第一个梦想是有教无类,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到一样的教育,接受到好的教育!第二个梦想是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这样的梦想,多么了不起!这两个梦想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实现。

从有教无类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好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努力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有学上的问题。但是,“上好学,上学好,”还有很长的路程。也就是说,最关键的就是公平,即让每一个人都有教育机会的公平,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机会的公平,就像初步解决温饱,还没达到小康的水平。我曾和教育部的同志讨论教育公平的问题,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和因材施教聯系在一起的。什么叫最后结果的公平?提供一样的教育就叫公平吗?其实不是,因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所以真正的公平是从普惠性公平走向差异性的公平。

普惠性公平就是给你提供同样的机会和可能性,但差异性公平是给每个人所需要的东西,并尽可能地满足需要。

同一个教室里学同样的内容,其实也不是公平。有些学生早就懂的知识,另外一些学生也许根本就听不懂,坐在那里毫无意思。对能够听得懂的恰好符合他的认知水平的学生是公平的,对其他听不懂的学生就是不公平的。

最高层次的公平,是在差异性中,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表面看是两个目标,其实是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和我们新教育的目标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0年前,我在中国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就是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恰恰就在于实现我们提出的这个理想,当然我们这个理想也是在路上。

深度学习没有对“幸福”两个字进行充分阐述,但我认为它是深度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目标。

为什么?因为最好的学习状态是有着最好的学习体验,有学习的满足感、理智感、挑战感。教育和人生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最高的目标就是幸福。我曾在新浪做过讲演:教育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教育是人实现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幸福、感受不到快乐,那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曾经,我们经常强调,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其实幸福是一条河流,不可能这一段是幸福的,那一段是不幸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早期生活,尤其是早期的学习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的就是早期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人的一生围绕着童年展开。童年时期形成的认知风格、个性特点、情感体验、行为习惯,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所做的那样,对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会去访问他的童年,因为,只有到童年中才能找到一个人人生的真正的源头。

能让孩子记住一辈子,怀念他、想念他、感恩他的、一定是好老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一定是好课堂。放了学还不想回家,一定是好学校。好的教育一定得把幸福还给学生,还给老师。

怎么让老师有幸福感是我们新教育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教师的职业倦怠那么多?2019年,中国网颁发中国好教育奖,20个校长里面,5个是来自我们新教育的校长,20个教师里面,9个是我们新教育的老师,说明我们老师的幸福感比别人强一些。

教师能够享受教育生活,感受到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教师的幸福。当然,仅仅有幸福还不够,这个幸福和完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完整,不可能有幸福。所以这两个词在新教育里面是一个复合词。

什么叫完整?完整就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自己,寻找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一个人去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成就自我的一个过程。这是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的。

那么,深度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在于此。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理想的教育样态,也是我们教育和学习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問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的学校和未来的学校

《未来学校》是我2019年6月出版的一本新书,这本书现在还是很火,几个月的时间就发行了将近5万本,已经有三个国家和地区在签外文版的版权。它是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我也把它看作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蓝图。

现在学校和未来学校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如果用一句话或者用两个词汇来表达的话,我觉得最大的特点是补短与扬长,补短的教育与扬长的教育。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张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据说,普罗克鲁斯特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恶魔,他每天很盛情地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客人晚上就睡这张床。但是只有和床的高度长度一样的人才能睡安稳觉。如果比它短怎么办?把他的腿拉长。如果比它长怎么办?斩断!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我们设定一个标准,所有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合格。我们用一张考卷,一个评价标准来评价所有的人。中国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学都瞄着北大、清华,都希望所有的学生达到那个标准,所以所有的人都很痛苦,都没有幸福。

我们所有的父母亲,所有的老师,在家里,在学校里给孩子说的都是同样的话:“你要加油,你要努力,你离标准差得太远,你不努力你就完蛋。”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断地摧毁人的自信。

我们知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譬如姚明和刘翔,用姚明的标准来要求刘翔打篮球,刘翔是不合格的;用刘翔的标准来要求姚明跑跨栏,姚明也是不合格。但是你用姚明的标准要求姚明,用刘翔的标准要求刘翔,他们都是最优秀的。

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应该是发现刘翔的跑的才能,让刘翔去跑;发现姚明的打篮球的才华,让姚明去打篮球。这是我们教育应有的状态。

有的人,从他的天性来说,并不一定适合这个工作这个领域,但是他恰恰选择了这条路,也可能做得很优秀,但是他并没有真正找到他自己。如果他真正找到自己,他做得会更加优秀。所以,我一直主张学校应该是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汇聚伟大事物的场所。

学校要尽可能地提供丰富性,这样每个人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不断地和美好相遇的过程,教育就是引领着孩子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地去撞击美好,这样他才能够走向美好,成为自己。

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为什么要创办学校?因为机器化生产需要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人才能胜任。工业革命之前,绝大部分人没有学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国家大部分人是文盲,所以才有“扫盲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真正的义务教育才全面开始。

如果没有现代学校制度,不可能这么快地普及义务教育,所以对现代学校的合理性我们是不用质疑的。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已经泛在化了,可以在家里学,可以通过网络学,美国现在就有几百万在家里学习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学校已经不再是唯一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的场所。

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学校进行改造。所以未来的学校一定是打破了现在的学校机构的一种新型的学校。我的《未来学校》就对整个未来学校做了一个构想,其关键词就是“开放(open)”,空间开放、内容开放、时间开放、人员开放。

第一是空间的开放。新型的学习中心,也就是说未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都会渐渐地被改造成新型的学习中心。

我跟拉里在北京对话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们学校上课的时间只有30%,70%的时间是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探索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索,所以学校大厅是很多学生创造性成果的展示。

未来的学习中心,按照我的设计,它的特色会更明显,资源会更集中。我期待未来的孩子不是在一个学习中心学习,可以这个月在这里学习,下个月在我们另外一所新教育学校学习。想学习的同学,可以根据自我建构的知识体系来安排自己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中心学习。

学习中心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和社会机构。现在我们各种社会机构,跟学校的关系很微妙,我认为未来他们的界限会渐渐地模糊,他们都是教育资源提供者,罗辑思维是学习中心,喜马拉雅是学习中心,好未来是学习中心,新东方也是学习中心,政府成为课程的购买者,通过教育劵的方式发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在哪里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空间更加开放的机构,必将打破围墙,打破各种教育阶段。为什么只能把同龄人放在一起学习?混龄学习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传统学校把同龄人放在一起,像工业化生产一样,管理方便。我觉得,空间的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现在,全国有5218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但按照新教育的理念,做书香校园、做完美教室的学校要远远超出这个数。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全世界最大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

我曾收到郑州的一个特级教师给我发来的信息。他说,我虽然不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也不是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但是我们一直按照新教育的理念在行动。我看了挺欣慰的。所以,现在的学校就应该考虑你的优势在哪里,你怎么去构建你特殊的课程资源,你怎么形成真正意义上面向未来的学习中心。

我的梦想就是在未来的几年,能够在新教育的学校,当然也包括其他学校,遴选一批学习中心。当然我们也可以和拉里合作,派学生到他的高科技高中去学习,把他那里的学校也变成为我们的一个学习中心。反过来,我们的学校也可以成为拉里的学习中心,学生教师都可以在这个网络时代分布式地学习。

这样的学习中心,没有星期六星期日,没有节假日,完全由自己安排自己的教育生活,内容开放。

学习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都还没有很好地去设计它,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所有学科的学术专家都非常强调自己学科、学术的重要,所以在讨论学科标准的时候,所有的专家都在不断地加内容,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因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科的内容越来越多。2000多年前庄子就说了,怎么样才能够以有涯对无涯?人生是短暂的,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怎么有涯对无涯?

谁问过这个问题?美国人没有好好问过,我们也没有好好问过。学校里教的这些课程都是天经地义的吗?200多年前,斯宾塞曾经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篇文章奠定了现代课程论的体系,他分析了哪些东西对人有用,有什么用,然后再安排相应的课程。我们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哲学,这些课程差不多都是斯宾塞给我们安排的。这些内容在现代知识从分化走向整合的新时代,需要变革吗?当然需要!

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未来学习内容的构想。这些构想已经在我们新教育研究院进行研究了。我的设想即:基础课程应该是生命教育,因为教育是为生命而存在,生命都没有,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教育首先应该关注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帮助解决生命的长度,让我们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怎么安全、怎么健康、怎么吃饭、怎么喝水、怎么睡眠、怎么运动;碰到危险,怎么自救和他救。同时,仅仅有生命的长度还不够,更要有生命的宽度和高度。

现在,我们的课堂,关心的更多是分数,是考试,却忽略了比分数和考试更重要的生命的质量。深度学习有两项指标和它相关:合作与沟通,这是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家都不理你,你很难受,很痛苦。很多人忧郁都和这个问题有关。怎样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更阳光、更开心、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怎么宽容、怎么理解别人,这些东西也应该教给我们的学生,绝不是简单地讲几个原则,而是应该有相应的系统的课程。

第三个问题,如何用多元化开放来实现差别化公平

人的生命是有高度、长度、宽度的。所有的动物都有长度和宽度,但只有人是有高度的,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用符号来进行学习和思维的。所以人需要有精神的高度,要有精神生活。

我在搜狐做过一个讲演: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没有阅读就没有人。不读书不是人。为什么我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只有人是过精神生活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生活,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怎样才能有精神生活呢?那就是阅读。新教育为什么强调阅读?大家都知道新教育的书香校园,我们用很大的精力来研制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的阅读书目,研究所有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教师应该读什么书,父母应该读什么书,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教育的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个学校,如果把阅读的问题解决好了,学校的基本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这样的共识、这样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共识。20年前我提出“书香校园”的时候,还是个很时髦的概念,像今天的深度学习一样。

怎样去确立一个底线标准,也就是说国家要确定一个底线。在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把所有的理科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整合成一门课程,就是大科学课程,用14个科学概念来进行整合。把语文、历史、地理、哲学整合成一门课程,叫大人文。我们两个研究所已经分别在研制这方面的课程。

未来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科学,而不是学文科的就不学科学了。未來没有文理分科,未来只有自己选择自己理想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而没有现在的文理分科,这是必然的。所有人都要学文,所有人都要学理,因为所有人都需要人文情怀,所有人都需要科学精神。所以,这些哲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未来所有人都必须掌握。但是,它的内容还不能充满我们整个教育的空间。

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构架,就是留50%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这其实比拉里的学校还保守一点,他只留了30%。那么,我觉得未来的国家标准就是降低标准、降低难度。所有人,你制定标准,你在哪里学,你说了算。国家有统一的检测机构,考量你是否达到标准,作为一个公民,你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达标素养。

个性化学习又叫定制化学习,定制化学习占50%。有些学校所做的STEAM学习,基本上就是根据个人需要的定制化学习。我想,未来的定制化学习指导性要进一步加强。所谓指导性就是根据职业分类,根据生涯规划帮助一个人。比如说你想往艺术领域发展,我们就制定一个艺术模块的课程结构,并推荐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学评弹最好的资源在苏州评弹学校,学越剧最好的资源在杭州。不同的资源在哪里,就去哪里学习。

时间的开放,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未来不再像我们这样7岁准时开始学习,19岁20岁大学毕业,然后暑假、寒假、星期天。

我认为寒假暑假浪费资源是挺多的,学校的使用概率不到1/2的时间。而未来,这样的资源浪费是没有的。

未来每个学习中心都会被充分利用,是不分所谓学生年龄段的。现在我们的老年大学供不应求,未来可能老年人跟孩子在一起学习,学同样的内容。现在我们很多父母亲、爷爷奶奶陪孩子学习,其实早就进行混龄学习了。未来这种混龄的陪学,变成共学,真正意义上的共学。

西方社会一个人一生更换职业早就超过10次,像我们这样一生从事一个职业的已经很少。未来交替式的、间隙式的学一段、工作一段、休息一段,在家工作都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业态。所以学习、教育一定要适应未来的工作形态进行相应的变革;最后从业人员开放,未来的教师也是开放的。

现在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问题很大,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因为教师教育有问题,课程有问题,训练路径有问题。

新教育提出“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路径。没有这三个路径,没有按照这样一个培养规律去培养教师,培养不出一个好教师,我们现在的教师教育跟没学教师专业差不多,到了学校以后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未来不是这样,未来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所谓能者为师,就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会重新回到教室来。我说我们会回到孔子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贤人、社会精英都会来从教。现在已经开始有这样的趋势,比如说北大附中的艺术科,已经没有艺术老师,全是艺术家。在学校建立了若干艺术教育的工作坊,学生跟着艺术家学习艺术教育。上海的包玉刚学校,他们的体育课,是奥运冠军、亚洲冠军、中国的冠军、优秀运动员直接给学生上课、训练。比体育老师是不是上得要好?那肯定要好。

所以,未来会发展到一种新型的、否定之否定的、古代师徒式的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深度学习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猜你喜欢

开放
腾讯“开放”5年秀成绩单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