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问题和理性应变

2020-05-14李莉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党性教育大学生党员

李莉

摘    要: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新生力量和重要来源。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自主性、愉悦性、融入性等“润物无声”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主要问题的理性应变。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大学生党员    党性教育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大学生党员是否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要从他们的政治行为来判断。大学生党员可见的政治活动有限,且以集体政治活动为主,更需要考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政治反应,如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等。潜隐的政治反应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融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采用隐性教育方式的党性教育,成为必然。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结合客观实际的党性教育,才是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涵

刘少奇同志对党性的认识是深刻的,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不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无产阶级阶级性在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不仅是党员党性的核心内涵,还设定了党性教育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制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1],这是对党性教育内容做出的具体阐述。因此,党性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党性原则在理论、政治、道德、纪律、作风和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党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言论和实际行动集中反映无产阶级最高阶级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以大学生党员为教育对象,运用符合大学生党员特点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进行的党性教育。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发展党员205.5万名,学生身份为70.4万名;近六年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6.4%[2]。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年满十八岁才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意味着新发展的学生身份党员都是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超三分之一的党员来源于大学生,大学生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水平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2]党性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能否实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包含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作风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党性教育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课,也是需要持续学习、全面发展的终生课程。

二、一些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有些陈旧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改变。一些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念较为陈旧,一方面,認为党性教育只是高校党务部门、党务工作者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导的工作,忽视各类党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同发力,忽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忽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同向同行。另一方面,教育载体与时代脱节,脱离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党员熟悉活跃的领域,忽视学生党员现实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呈现形式化、表面化、片面化、孤立化,不符合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要求。

(二)教育机制有些僵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教育要素的特点和联系,特别要考虑受教者的差异性。当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机制僵化,主要表现为重视宏观教育,而忽视微观教育,更重视利用行政-计划式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目标,以完成常规党务工作为主要任务,以行政命令式传达和权威式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忽视学生党员在理想追求、情感表达、个性张扬、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主体差异性和个体化需求,缺少灵活机动的个性化大学生党性教育机制,导致大学生党员的实际作风与教育目标不符,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阶级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要求偏离。

(三)教育偏于理论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才能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指导人们的行为。一些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过于理论化,理论、政治、道德、纪律、作风和知识技能等各方面教育内容,均以理论成果形式呈现,过高估计大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忽视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升华的教育过程,忽视大学生党员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和人生阶段,忽视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修正对理论认识的偏差,忽视持续地在实践中得到理论的正向反馈和积极暗示,导致大学生党员既无法将理论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用理论指导实践,背离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

三、隐性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主要问题的理性应变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我国学者随后也有研究,但理论成果较少,更谈不上创新,实践应用仍停留在口头上。事实上,古今中外早有隐性教育之实,只是没有明确的隐性教育之名。孔子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等,都蕴含着隐性教育因素。

教育被广泛地认为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相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只是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或潜隐或公开地表达,因此它们是教育方法,而非独立的教育门类。隐性教育是施教者隐藏教育目的,在受教者全部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内容,使受教者自觉领教或自我教育的方法。隐性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推广。

(二)隐性教育运用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优势

1.施教者隐藏教育目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中施教者隐藏教育目的并不代表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反,被隐藏的教育目的会贯穿整个隐性教育过程,对隐性教育效果产生期待。隐藏教育目的不仅可以避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目的的生硬表述和目标实现的强制性心理暗示,而且在整个隐性教育过程中通过大学生党员的能动性感知教育目的,激发内驱力,进而实现教育目标。隐藏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要根据受教者、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的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在受教者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内容。受教者的全部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多样的、分散的、不确定的,但教育内容是纲领性、要素性、系统性、有边界的,在受教者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内容,再将教育内容融入受教者的全部实践活动中,让受教者的全部实践活动变成最丰富最鲜活的隐性教育资源,抽象化的隐性教育资源即完整的系统的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内容如“隐身衣”依附在大学生党员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更像是水融入沙土中,大学生党员的全部实践活动成为教育内容的载体,隐性教育内容随时随地、如影随形地隐身在大学生党员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因此,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党员的全部实践活动共生共存,使隐性教育真正成为“生活化”“全面化”“持续化”的党性教育方式。

3.受教者自觉领教和自我教育。以往的研究认为隐性教育只有施教者的隐性施教,受教者没有自觉领教或自我教育,对隐性教育过程不知不觉就直接意识到隐性教育效果,这是否定受教者作为人的主体性,否定受教者作为教育共同主体的能动性。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互动交流的过程,忽视受教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是忽视教育效果的个体差异性,那么教育就变成标准化生产过程,显然是不科学的。实际上,隐性教育是在隐藏教育目的的前提下,促使大学生党员在教育过程中增强自觉领教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去除大学生党员强烈的“被教育”感,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教育或价值认同的方法。

综上,隐性教育效果是可控、可持续、有实效的。只要施教者尊重教育规律、熟悉教育內容、了解教育对象,且善于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加之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受教育过程中自觉领教和自我教育,那么对隐藏的教育目的、融入的教育内容的认识就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融入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隐性教育不仅是“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过程,而且使受教育者在“知”和“行”之间拥有足够丰富的“情”、磨炼更多的“意”,实现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三)隐性教育运用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1.隐性地向受教者表达旗帜鲜明的教育目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只是没有向大学生党员明确表达,教育目的实际上隐蔽地贯穿党性教育全过程。比如在师生、生生及更广阔的人际交往中,“以身示范”“以情动人”“以事育人”是最生动的隐性教育范例,“追求真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师者不必直言,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师者的人格魅力,进而效仿之。非明确地用语言、文字等表达教育目的,但明确地用行为、情感让受教者感知教育目的,隐性教育因激发人的内驱力、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持久的教育效果。

2.构建一个科学严谨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隐性教育系统。全员,意味着高校内部所有教职员工、家庭所有成员、社会成员都参与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相对于参与大学生党员直接党性教育的党务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其他人员更有利于进行隐性教育。全员并不意味着党性教育工作的简单重复,意味着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教育载体进行不同内容的党性教育,抑或是相同的党性教育内容多层次多维度地诠释和论证。全程和全方位,是指党性教育贯穿大学生党员全部社会生活始终,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全覆盖,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隐性教育系统,是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施教于无痕、受教于无形、点滴融入、浇灌入心、汇聚百川朝海之教育合力的社会实践过程。

3.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同向并行。我们党在党性教育上一贯采取显性教育方式,无论是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我们提倡隐性教育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方法,只是改变以显性教育为主的现行教育模式,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被运用到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中,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同向并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6-04/30/c_1118772415.htm,2016-4-30.

[2]中共中央组织部.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9-7-1.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基于隐性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研究”(2018GXDJ-YB050);2019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隐性教育资源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应用”(as20193009)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辽宁科技大学党建重点课题。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党性教育大学生党员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