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块状血肿的临床研究

2020-05-13程武林鸿林燕波陈泳钗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块状硬膜尿激酶

程武,林鸿,林燕波,陈泳钗

(潮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广东 潮州521000)

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于颅脑外伤后,局部出血逐渐聚集形成血肿,造成占位性压迫,致使颅内压增高,产生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严重症状[1]。钻孔引流是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症状,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才能达到血肿的全面清除,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2-3]。因此,如何改良治疗方案,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块状血肿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具有头部创伤史,经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周良辅主编的 《现代神经外科学 (第二版)》中诊断标准。排除伴有渗液或积液,无法耐受手术,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肺肾或造血系统疾病、良恶性肿瘤等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与患者家属签订 《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20例。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干预组。A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4~78岁,平均 (62.7±5.8)岁;血肿量50~176 mL,平均 (106.5±15.4)mL。B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77岁,平均 (62.6±5.7)岁;血肿量52~174 mL,平均(106.4±15.6)mL。C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3~78岁,平均 (62.4±6.1)岁;血肿量50~178 mL,平均 (106.7±15.8)mL。D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4~78岁,平均 (62.5±5.9)岁;血肿量51~177 mL,平均 (106.5±14.8)mL。四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1.2 方法A组患者采用单纯钻孔引流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①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从血肿最厚位置将头皮切开,剥离出骨膜,实施颅骨钻孔;②在硬膜暴露后,将硬膜与血肿腔外膜一同切开,置入引流管;③术中不进行冲洗,以免造成新的出血;④将骨孔采用明胶海绵进行封堵,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后,缝合切口,并接连至引流装置进行引流。B、C、D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块状血肿的方案进行治疗,具体内容为:①先实施钻孔引流,操作与A组一致;②在手术实施后4 h,确认引流管位置良好、颅内无新发血肿后,经引流管无菌注入相应剂量的尿激酶 (国药准字H51021217,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理盐水,具体剂量为:B组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5 mL灌注,C组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5 mL灌注,D组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5 mL灌注,均为2次/d,闭管2 h后,开放引流,2次/d;③每天复查头颅CT,及时掌握引流效果,直至血肿大部分消失、24 h引流量<5 mL、硬膜下腔明显减小时,拔除引流管。随访观察1个月。

1.3 观察指标比较四组治疗48 h的血肿清除效果、达到基本清除所需给药次数、住院时间、颅内感染及血肿复发情况。血肿清除效果评估标准:基本清除:残存血肿量占初始血肿量的比例<20%;部分清除:残存血肿量占初始血肿量的比例≥20%。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四组患者相关数据的χ2检验与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四组患者治疗48 h的血肿清除效果、颅内感染率及血肿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各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n(%)]

2.2 达到基本清除所需给药次数与住院时间B、C、D组的达到基本清除所需给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精神功能障碍、局源性脑症状等,给患者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也增加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4]。该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解除病灶、控制病情进展,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5]。但单纯实施钻孔引流术的疗效并不太理想,尤其是对于含有较多块状血肿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难以彻底清除血肿病灶,且引流时间过长还会导致颅内感染的风险增加[6],需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提高疗效。

表2 各组的达到基本清除所需给药次数与住院时间比较 (±s)

表2 各组的达到基本清除所需给药次数与住院时间比较 (±s)

组别 n 给药次数 住院时间 (d)A 组 2 0 - 1 3.8±3..6 B 组 2 0 4.1±1.1 1 0.6±2.7 C 组 2 0 2.4±0.6 8.7±2.2 D 组 2 0 2.5±0.7 1 1.5±2.4 F值 1 4.3 8 7 1 1.5 4 7 P值 0.0 0 0 0.0 0 0

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过程中,为避免造成脑组织出血或者损伤,术中往往不能进行冲洗或者冲洗时压力不能过大,导致血肿腔内的块状血肿和纤维蛋白包膜碎片难以得到有效清除。而尿激酶作为一种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作用于人体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具有较强的溶栓作用,能够促进纤维蛋白与块状血肿的降解转变,从而更大程度清除血肿[7-8]。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组患者治疗48 h的血肿清除效果、住院时间、颅内感染率及血肿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达到基本清除所需给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块状血肿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幅提高血肿吸收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5 mL灌注方案在疗效显著的同时,给药次数最少,住院时间最短,颅内感染率及血肿复发率均最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块状硬膜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一类4×4无界算子矩阵的本征向量组的块状基性质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