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获得性肺炎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凝血功能比较

2020-05-13杨峻黄文彩方昕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肺炎急性社区

杨峻,黄文彩,方昕

(东莞市厚街医院,广东 东莞523000)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儿童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肺实质和 (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病原谱以呼吸道病毒、细菌、非典型微生物及混合感染为主[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以咽喉、鼻腔感染为主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研究[2]表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引起,如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目前临床上对肺炎的诊断主要综合临床体征、症状以及血液和影像学等多项结果,尤其以影像学最为准确,但是影像学检测价格相对较高且存在射线暴露,患者的接受度较低;通过血液指标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社区获得性肺炎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凝血功能,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各40例,分别设为上感组和CAP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40例,设为正常组。纳入标准:①所纳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均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发表的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②所纳入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无其他并发症;③正常组儿童无重大脏器功能障碍,无凝血功能障碍,无恶性肿瘤等疾病;④年龄不超过18岁。排除标准:①合并重大脏器功能障碍者,如肾衰竭、心衰、肝脏疾病等;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近期有手术史者;④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⑤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

1.2 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

三组研究对象分别采血2.7 mL,加入0.3 mL枸橼酸抗凝,离心机3 500 r/min离心8分钟,取上层血清。将分离得到的血清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血样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IB)。所有指标在取样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以保证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CAP组、上感组、正常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无显著差异 (P>0.05);CPA组的DD、FIB显著高于上感组和正常组,上感组的DD、FIB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注:P1:CAP组vs.上感组;P2:上感组vs.正常组。

FIB(g/L)CAP 组 40 17.62±1.69 12.58±1.73 31.78±7.152152±1689 4.87±1.61上感组 40 17.36±1.87 12.38±3.36 31.58±5.76 469±367 3.39±1.28正常组 40 17.19±1.72 12.27±0.79 30.32±4.31 229±101 2.61±0.39 P1 >0.05 >0.05 >0.05 <0.05 <0.05 P2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TT(s)PT(s)APTT(s)DD(μg/L)

3 讨论

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与炎症息息相关,一方面炎症的产生可能会导致患儿凝血功能紊乱,另一方面凝血功能的异常也会再次刺激炎症的加剧。相关研究[3]表明,凝血功能是CAP患儿一个十分重要的炎症指标,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是反映患儿外源性凝血功能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中,三组研究对象的TT、PT、APTT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所纳入患儿的感染程度较轻,在此期间凝血因子的改变并不明显。

本研究中,CAP组和上感组差异较明显的凝血因子为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 (FIB)。其中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可溶解性降解产物,当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时DD会呈现明显的升高态势,一般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疾病、脓毒症、创伤手术等多种疾病,所以临床将DD作为判断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一项指标,同时也作为判断不同严重程度肺炎的一项指标[4-6]。沈国忠等[7]的研究显示,CAP患者的 DD水平较正常者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能溶于水的蛋白质,主要在肝脏内合成,是凝血过程的重要参与物,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参考指标和气道炎症的标志指标,FIB较高一直是值得关注的患儿病理状态[7]。本研究中,CAP组和上感组之间,以及上感组与正常组之间DD和FIB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5)。可见,当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后,患儿的凝血系统亦被激活,FIB形成大量的纤维蛋白,导致机体进入高凝状态,激活纤溶系统[8-9]。当CAP患儿的感染程度更高或者合并多种致病菌时,其FIB升高更加明显。本研究中,CAP患儿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凝血功能指标FIB和DD差异较大,CAP组显著高于上感组,因此可将FIB和DD作为患儿首次诊断时的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DD和FIB两项凝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可作为早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能够增加诊断精度,提高诊断速度,有助于临床对患儿进行早期治疗。

猜你喜欢

性肺炎急性社区
社区大作战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3D打印社区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米诺环素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28例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