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020-05-12罗建洪代爽李军张志业王辛龙周志文钟本和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问题对策

罗建洪 代爽 李军 张志业 王辛龙 周志文 钟本和

摘要:研究生培养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与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相比,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扩招等原因,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出现了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仍以“填鸭式”为主等问题,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289-04

进入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间的竞争更加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和创新性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教育[1]。研究生的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04到2014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翻了一番。我国研究生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我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发达国家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质量之间的差距[4],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出路提供了多种柔性培养方案,而非“一刀切”的统一模式;在授课形式上更加侧重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互动性;在授课内容上,更加讲究理论与方法并重,建立与实际科研工作更加紧密的关系[5]。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目的性更强,比如美国的硕士、博士教育分类更细,目的性更强,更着重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除了修完课程和通过综合考试,并需要呈交独创性的论文和通过答辩后才能获得学位[6]。美国研究生培养方案采取宽进严出模式,申请者只要具备了大学毕业资格,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但是,想要顺利毕业获得相应的学位,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成就[7]。2017年1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充分启发着我们去反思存在的问题。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研究生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分析,指出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确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方式才能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国家和社会建设需求的优质人才。

一、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的矛盾日趋凸显。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毕业人数也在增加,同时,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从图一可以了解到,武汉大学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的相关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学生毕业之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由18.78%下降到10.89%,而在企业参加工作的由65.27%上升到76.21%,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选择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教育部对研究生招生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大量倾斜面向企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从图二可以看出,我国的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上升,到2018年,已超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这对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来说是一次显著的进步。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培养模式上仍有很大差距,从表一可知,由于其培养目标的不同,美国对不同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所制定的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而我国在现行培养模式上,专业学位硕士和科学学位硕士并没有太大差别。虽然我国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且合理地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即使是对于专业型硕士,也是以理论课程居多,实践课程较少,课程设置面狭窄,学科跨度性不强,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仍存在视野狭窄,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导致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不大,只是学位证上的研究生类别不同罢了。这也是直接导致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生矛盾的原因。因此,针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现行单一的培养模式,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才是有效的培养方式[8-10]。

(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高校在研究生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生教学内容不同程度滞后于学科发展前言,一些教程是多年前编著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更多遵循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样,一些教学大纲也是多年前制定的,教师上课所使用的课件PPT更新也有滞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教程中的部分指标和数据并不一定符合现代工业的生产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我国现在的研究生课程较多采取的仍是“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讲授,忽视研讨;重视主导,忽视主体;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继承,忽视创新[13]。在课堂上,研究生主动參与学习的程度不高,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三)研究生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研究生的就业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较强的技术性人才是更被企业所期望的。由于高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但是,让他们去处理实际问题,其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上,标准依然是以学术素养的培养为主,对技术应用的重视不足。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地方,因此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是脱节的[14]。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研究生不是作为高素质、高质量的代表,更多时候,作为一种高学历的符号和象征[4]。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培养模式多元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所指的“人才”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与广泛的外延。不能简单地用功利主义的思想涵盖人才的内涵,培养单纯的技术型人才。社会需要学术型、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复合技能型、经营型等不同的高水平人才。而非单一的高水平学术型人才[15-16]。实行弹性教学是最为合理的方式,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选择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人才,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流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学术型人才,可重点培养其科研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存在专业知识扎实,但视野狭窄,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可参照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学经验,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改革。实行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是缓解当前矛盾的重要举措,而非单纯地将硕士研究生分为科学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而是在培养模式上进行真正彻底的改革。当然,对于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还要重视在加强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下功夫等,如在加强研究生“两课”改革、“三全育人”“导师教书育人”和加大研究生实践育人等全方位进行强化和推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包含具有宽广度、学科前沿性的知识,而并非是某一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和复杂的工程算式,教学的内容应当随着当前工程技术和科技的前沿发展相适应。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科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广的人才。而现在事实是研究生教学内容的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课程考核随意。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该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流,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例如对于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应当加强其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其科研探索和创新能力。而对于有志于从事实践工作的同学,应当以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教授其知识,培养他们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进行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老师实行引导化教学,对部分重点章节进行讲解,针对紧靠前言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进行讲解以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总之,不管怎么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使研究生真正具备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量”到“质”的转变。

(三)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生虽然在理论深度、逻辑思维和学术修养上比本科生上了一个台阶,但他们的个人竞争力依然还有待于提高。江海潮等人认为,个人竞争力指“个人这一竞争主体在社会竞争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获得社会资源及利益的能力”[18]。核心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能力,或者是能够在一定平台上迅速转化实践能力的潜力。培养学生有核心竞争力,也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19]:

1.对于应用型人才,在保证整体素质的情况下,让他们能够真正拥有一到两项的硬实力,将他们培养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术人才。

2.对于科研型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应当被优先考虑。突显研究生的质量而非数量,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门槛。

3.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责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研究生都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研究生教育就是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一个以导师启发为指导,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探究式、启发式发展方向,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以此来改善研究生学风。让他们无论是在专业素养、道德修养还是创新能力上都能得到质的飞跃,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改革的方式方法,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当今社会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对策[D].湖南农业大学,2009.

[2]李海梅,孙娟,孙迎坤,刘孟.浅谈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

[3]周姬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张继良,张君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付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

[6]潘国锦.国外研究生教育管理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启示[J].嘉应学院学报,2006,(24).

[7]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8]马珩.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5,(7).

[9]袁熙贤.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10]黄瓒.对我国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3,(1).

[11]张琴,刘畅,吴欣松.国内外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对比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9).

[12]李敏.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

[13]陆大雷,陆卫平.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問题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

[14]刁承湘.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4).

[15]刘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6]郭艳丽.我国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透析[J].教育探索,2013,(9).

[17]付小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

[18]江海潮,张洪波.人的竞争力评估指标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

[19]杨勐.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