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理念与现状

2020-05-11汪中焰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现状理念

汪中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考究越来越严谨,也越来越重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在考古发掘现场,所有的出土文物与遗迹均是考古重要参考资料,不能丢失与损毁,但如果现场保护技术不到位,就很容易发生损毁,对文物保护工作是一种打击。目前,我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现状,简要阐述了其理念。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现状;理念

考古文物是人们先祖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以往的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大部分是在实验室进行,但随着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快,文物保护技术越来越发达,有相关研究表明,文物的损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集中在出土后的那段时间。文物由于埋藏在地底下多年,一些青铜等器具在出土之后极易受到空气的氧化或遭受腐蚀,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理念。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现状

(一)投入经费有限

近年来,尽管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大众的重视,国家也已经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就整体而言,投入的经费仍然有限。在考古过程中,涉及到发掘、保护、工序等阶段,由于保护时间长、工序较为复杂等原因会增加费用,除此之外,考古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实际而言,考古部门很难加大经费的投入去保护发掘现场文物,没有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撑点,文物保护就会失去效用,有可能还会因为设备质量问题破坏文物[1]。

(二)保护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传统文物保护通常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需要考古人员具备娴熟的考古知识,然而目前考古发掘团队并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在材料、方法的选择上就容易出现一些误差,导致文物保护不到位,甚至损坏文物,如出土的一些丝织品,一旦保护程序出错就会损坏文物。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大部分的考古部门均成立了文物保护中心与实验室,但是在考古发掘现场仍然还是只有少数考古人员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在考古发掘现场出现问题,没有专业性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就会导致文物被破坏。现场保护技术落后会影响到文物保护的完整性,无法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三)环境因素

文物在地下经过多年的埋藏,一旦出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部分文物就会与空气中的介质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或损坏,自然环境造成文物损坏的原因有光腐蚀、温度与湿度、空气及土壤中的无机物、有机体、气体等。光腐蚀方面,光对文物的内部结构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到文物内部的有机分子,导致文物大面积腐蚀;湿度与温度方面,这两个因素是造成文物破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文物一经出土就会立刻接触到这两个因素,在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文物加速腐蚀或变形[2]。另外,假如湿度较低,温度较高则会使一些旧金属、皮革类的文物出现脱皮或裂缝现象;空气及土壤中的无机物、有机物、气体等也均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毁,使原来的文物失去原有的光泽度,尤其是金属材质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理念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定义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时间即是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获得文物或者其他考古材料之后,转移至实验室进行文物保护之前。在这段期间内,考古人员需要对发掘的文物或其他考古材料进行样品的采集、数据的记录以及一些较为简单地后续处理工作。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目的在于保证文物的完整性,通过现场保护技术或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为后续实验室文物修复或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文物暴露在空气中对文物产生的损害,起到在短时间内对文物进行临时抢救的保护作用。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少干预原则。这是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考古人员尽量采用最少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的原始状态。对于刚出土的文物而言,必须要尽可能减少处理工序,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包装,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第二,可再处理原则。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过程中,必须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項工作,确保文物或其他考古材料不受到可避免的损坏[3]。可再处理原则是基于文物保护的可逆性原则上的,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细致;第三,事先取样原则。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即使是表面的清洗工作。文物一旦受到损坏,就会影响到考古人员的科学分析,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注重事先取样原则,并对样品进行有效的保存,为后期实验室考古工作做好详细的记录。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步骤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步骤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调查阶段。这一阶段是文物出土之前的准备阶段,考古工作人员需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温度、污染情况等。例如:对于文物埋藏的土壤土样的特性进行分析,推测文物可能出现的形态,并基于此制定挖掘方案;第二步,制定挖掘方案。这一阶段的工作开展,必不能缺失上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在制定挖掘方案时,要注重方案的科学性,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第三步,设立实验室。在设立实验室时要考虑到文物的适合环境,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确保文物在实验室能够受到充分的保护;第四步,做好现场提取工作。就是要在考古挖掘现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第五步,做好后期包装工作。就是指在后期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文物造成的损害,保证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对文物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考古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在实施保护工作之前,要基于文物的生存环境,提升文物保护技术,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

参考文献:

[1]张宏伟.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22):162-163.

[2]闻张启源.浅论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9 (10):229-230.

[3]赵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17):124-125.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现状理念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