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病人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的临床意义

2020-05-11刘新萍佡剑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脂蛋白硬化

刘新萍,佡剑非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指脑血管在血栓形成或者破裂出血的情况下引发的脑部缺血性或者出血性损伤,从而造成以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较大,占脑血管疾病的70%~80%,其中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1]。急性脑梗死病人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2]。因此,探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脂质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更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炎症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 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炎性标志物也逐渐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MHR与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5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102例,女52例;年龄29~90(64.79±12.00)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②急性起病,病人入院时距离发病时间不超过3 d;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障碍等),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有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③病人均行头部核磁共振(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或头部CT证实。排除标准:①非血管性病因,脑CT/MRI排除脑出血;②可能影响MHR的疾病,如严重感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肝肾疾病、心肌梗死、药物滥用史、吸毒史、化学物品中毒史等;③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疾病、肿瘤、脑炎、脱髓鞘疾病、颅脑外伤、癫痫等;④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排除感染、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疾病)18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2例,女82例;年龄25~88(61.79±12.53)岁。本研究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病历系统及院内相关检查,收集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主诉、现病史、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吸烟史、酗酒史等。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均在入院后第2天禁食8~12 h,取平卧位,采取肘静脉血5 mL,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细胞计数及血生化指标。计算MHR值。

1.3 评价方法 研究对象于入院后48 h内完成头部MRI(DWI)或CT检查,利用Pullicino公式计算梗死体积,分为梗死体积<5 cm3组及梗死体积≥5 cm3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在病人入院24 h内完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按照 NIHSS 评分的大小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5 分)组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IHSS>5 分)。研究组随访至第90天,失访13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5],按照mRS 评分的大小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 评分>2分)。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研究组,男102例,女52例;年龄29~90(64.79±12.00)岁。对照组,男82例,女102例;年龄25~88(61.79±12.53)岁。研究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比例、肌酐水平、胱抑素C水平、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三酰甘油水平及MHR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患急性脑梗死为因变量,以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肌酐水平、胱抑素C水平、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MHR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急性脑梗死患病的影响因素有吸烟、冠心病、胱抑素C及MHR(P<0.05)。详见表2。

表2 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急性脑梗死病人MHR与NIHSS评分的关系 NIHSS评分较高组MHR明显高于NIHSS较低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急性脑梗死病人MHR与NIHSS评分的关系(±s) 单位:%

2.4 急性脑梗死病人MHR与梗死体积的关系 梗死体积≥5 cm3组MHR明显高于梗死体积<5 c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急性脑梗死病人MHR与梗死体积的关系(±s) 单位:%

2.5 急性脑梗死病人MHR与mRS评分的关系 预后不良组MH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急性脑梗死病人MHR与mRS的关系(±s) 单位:%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等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一种炎性病变。动脉硬化是慢性炎症过程[6],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质沉积的共同作用下而发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7]。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可使弹性纤维降解,血管弹性下降,从而使血管壁变硬,顺应性降低,由此易形成血栓及斑块破裂,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炎症和氧化应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多个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进展的关键。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各个阶段都起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均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本研究探讨了MHR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情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人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病人MHR水平较对照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HR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有关,提示MHR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HR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组织梗死体积有关;预后不良组MHR水平较预后良好组高。说明MHR水平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指标,但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单核细胞及其产生的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炎性反应物质[9]。单核细胞作为一种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有关,还有研究表明,循环中的单核细胞数能够预测斑块的进展及斑块的体积[6],而且能够预测病人的短期及长期预后[10]。血脂也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2]。此外,HDL-C对单核细胞的激活也有作用,其能够阻止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HDL-C通过其抗炎、抗氧化的作用调节内皮功能,并且影响单核细胞活化、黏附和迁移。有研究认为HDL-C能抑制单核细胞迁移至内膜下,抑制和逆转单核细胞活化[13]。HDL-C可以清除血管管壁的胆固醇,控制斑块进展,稳定斑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基于单核细胞促炎、促氧化作用和HDL-C抑制单核细胞募集、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以及促进胆固醇外排的效应,MHR被考虑作为一种新的标记,预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损伤越严重,受损的脑组织炎症反应越剧烈,缺血半暗带及受压迫脑组织越不利于恢复,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MHR水平作为一种易获得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积极重视入院MHR水平偏高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可能改善病人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可能会造成相对的选择性偏倚;仅对病人入院时MHR水平进行了研究,缺乏动态变化过程;且样本量有限,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观察。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脂蛋白硬化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