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感训练

2020-05-09邓雪梅

师道·教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邱少云点儿语言文字

邓雪梅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语感,简言之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良好的语感表现为具有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语感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逻辑性,体味语言文字的生动性、情趣性。语感训练的方式、手段很多。体会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以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其中的一种。

一、换词比较

换词就是把句子中所要推敲赏析的词语换成一个与之相近的词语,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运用哪个词语好,并懂得原词不换为好的理由,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的感知。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邱少云壮烈牺牲时的一个句子“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时,抓住“挪动”一词,先让学生说“挪动”的近义词是什么,学生提到“移动”,然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在“挪动”和“移动”中,此处选用哪个词更好。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認为“挪动”用得更准确。理由是“挪动”比“移动”的位置更要小,文中写道:“邱少云在烈火中……没挪动一寸地方”说明邱少云纹丝不动。他铁下了心:宁死也一动不动。这一用词,突出表现了邱少云在烈火中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自觉遵守纪律和为了战斗胜利而勇于牺牲的精神。如此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

二、删减比较

删减比较就是对所理解的词语进行减掉与还原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限制性词语减少,句子表达就越笼统;限制性越多,信息量越大,表现力越强,所表达的意思就越准确、精当。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领悟感。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如果把这两个修饰成分减掉了,就成了“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只有空洞的内容,读起来索然无味,失去了“大海”和“西湖”的特点对“漓江”特点的烘托作用。又如《林海》一课中描写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的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这个句子中的四个“点儿”删掉后就成“这里的岭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与原文比较,再细读,就会明显地觉得删掉了四个“点儿”,这个句子只表示了大兴安岭的“岭”多的特点,而原文既表明了大兴安岭的“岭”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也突出了大兴安岭的“岭”的最主要特点——温柔,它是令人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亲切、舒服的主要原因。因此,原文的句子表达的更完美。这样训练,让学生明白准确用词可以造成一种意境,使人有种形象感,同时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必要性。

三、换位比较

换位比较就是将句子中所理解的词语换一下位置,造成与原句不同的意思后再与原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词序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一样,以训练学生正确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感悟性。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的两句话:(1)“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地熄灭”。(2)“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将“半个钟头”与“才”调位(烈火在他身上烧了才半个钟头渐渐地熄灭)再将“20分钟”与“才”调位(发起冲锋以后,20分钟才战斗结束),一读就能感到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原句截然相反。这样,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揣摩词义,领悟词序的规律,并由词序的揣摩激发想象,牵动情思,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着眼于学生对语言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是学生创造性地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邱少云点儿语言文字
春天不应该做点儿什么吗?
让善良打点儿折扣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点儿变魔术
你那点儿拼,真的不算什么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