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指向及路径分析

2020-05-09李国政赵楠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李国政 赵楠

摘 要: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更具重要的引导意义。当前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这进一步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诸多专业在学校格局中较为边缘化,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趋势极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高校人文精神的生成,从长远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百弊无一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从顶层设计、整合现有资源、挖掘隐性教育资源等方面强化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引领。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8.086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18大和19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建设,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于2017年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这一新的语境下,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着重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加强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凝练,培养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2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向意义

宏观上,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和严峻,尤其是受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动摇和价值偏离。这种情况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加强社会科学话语权尤为重要。

2.1 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并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并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般地,文化自信,就是高度认同并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中华文化。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责大任,是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践行“四个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先行者和主力军。高校是大学生的摇篮,是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并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2 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之间的无形界限必然被打破。理工科学生除了钻研本专业课程外,还应学习社科类课程,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社科学生除了精通本专业课程外,也应学习自科类课程,从而拓宽眼界和增长知识。近年来,在汲取西方国家教育的经验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提升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然不足。为培养新时代具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必然要求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3 “新工科”背景下优化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上世纪4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兴起于美国并逐步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兴盛和发展起来。尽管如此,由于受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更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能否满足实际的就业市场需求,因此,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尤其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始终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西方教育发展模式和自我总结中,我国的通识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市场经济等原因,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然相对发展薄弱。因此,为优化理工科高校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

3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长期以来,受自然科学工具主义影响,整个教育界理工重于人文的意识极强,“重理轻文”无论在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都十分普遍,人文教育和理工科专业教育目前处于脱节状态。目前我国理工科高校社会科学发展呈弱势状态的主要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跨学科融合性差。除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修課外,没有其它人文课程设置。即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也多为本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几乎没有,无法达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

第二,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理工科院校的主导学科和王牌专业一般都是理工类相关专业,人文社科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处境。例如,一些理工类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认为社会科学无法向自然科学取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就武断的认为社会科学没有科研,存在着一种“文科无用论”的谬误。在这种情况下,社科类专业和学科要想发展,必须要向理工科主要专业建立联系,主动向其靠拢。例如,与市场粘合度较高的经管类专业尤其是管理工程类学科获得较大发展,其它纯人文类专业(如历史学)发展仍制约重重。

第三,师资配置不完善。理工科院校理工类专业和相应院系师资配置相对雄厚,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在师资存量和增量上不如理工科专业,这其实是一种办学规模的反映。很多理工科高校的文科学院教师专业构成非常庞杂,各科都有。例如一些高校的应急管理学院,其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工程学甚至历史学;一些高校的政法学院,其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包括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历史学甚至文学。

笔者曾经在两所高校都工作过,这两所学校均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文科专业背景使笔者能够更加细致的观察、体会理工科学校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征。高校A是一所民航行业性学校,高校B是河南省省属高校。民航高校的行业属性极强,重视应有技术的操作和研究,社会科学专业在其中基本处于被忽视地位,除非转型强行和民航专业挂上关系,否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一些必修基础课,例如思想政治课也要求和民航挂钩,这样虽然更为突出民航院校的专业性,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此类公修课的一般性。高校B对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稍好,但也只是程度之分,社会科学无法上升到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地位。文科专业设置非常不全,例如没有专门的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教师只能去政法学院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如没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甚至去外国语学院。

为了进一步对理工科高校的社会科学专业发展有一个更为明晰的了解,笔者对高校B进行了实地调研,目标是该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若干负责人员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工作人员采用访谈形式获取资料,访谈对象:教务处、科研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10人;文科二级学院和理工科二级学院共10人,见表1。对学生采取问卷形式获取资料,共发放21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9份,人文社会科学专业115人,理工科专业94人。

对于高校B若干工作人员的访谈得知,大部分访谈对象都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可或缺,但学校是以理工科为本,理工科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多、更快。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间存有较大矛盾。大部分学生包括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但目前学校这方面教育明显缺失,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都有待提高。例如,5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42%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比较重要,7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5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较少。72%的学生喜欢人文素质教育课,8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上穿插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必要。

4 提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路径探讨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导的格局有其鲜明的历史来源,是服从于国内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产物,是建设“工业大国”“工业强国”的时代体现。因此,在长时间内,高校理工科专业设置与工业发展形成了一种“共振式”互动,这种互动有力地推动、支撑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满足了工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但发展到现阶段,过于追求理工科的专业价值而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价值,容易陷入“狭隘专业主义”的窘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当代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形成文理渗透的复合型教育格局。因此,理工科高校营造良好的崇尚人文精神的环境,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势在必行。需要对现有“重理轻文”的普遍倾向予以一定程度的纠偏,使大学教育走向“文理平衡”。

第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从制度设计维度改革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是根本解决之道。需要改革学校机构设置和课程体系,多措并举引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师资,是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必然途径。

第二,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多数理工科高校来说,短期内进行庞大复杂的体系改革和设计非常困难,因此,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失为一种可行途径。例如,可以挖掘本校人文历史资源,将学校发展与专业课教育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了解了学校历史。

第三,利用好“課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中。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课程和教学的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堂、课程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YriqdIP8wfUszCe1 90318.shtml?spm=C94212.PV1fmvPpJkJY.S71844.13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5]朱淑君.行业特色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9,(5):3-8.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研究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