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起探析

2020-05-07杨洪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杨洪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念以及自然生产力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传承以“天人合一”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生态意识。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源起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其思想内涵、体系特征与时代意义,加快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源起;马克思主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习近平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大视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 现实背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走向对立,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获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重大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的现实背景。

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出发点。习近平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他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针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习近平深刻地指出,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明显的短板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改变过去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的条件下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的做法,必须考虑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环境承载能力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018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当前生態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和确立的。

为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出发点。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就指出:人类如果不当或轻率地使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并警告在地球的许多地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说明人类正在造成这种损失,包括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枯竭、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污染以及水、空气、土壤、生物污染等诸多方面。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工业革命以来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催生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反而日趋成为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致命性损伤,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依然陷入极大困境。习近平多次谈及20世纪西方国家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习近平指出,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只有不足30个国家、不足10亿人口实现了工业化,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加速攫取,对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了严重损害,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鉴于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推动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寻求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中国和世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的现实背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满足中国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要、推动中国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方向指引,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中国方案。

2 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分析和把握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变化中产生的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立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人类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人类连同人类的肉体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习近平不仅多次指出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多次直接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来说明人类的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多次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述来阐释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将人因自然而生,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他还具体指出,马克思提出的“人靠自然界生活”等科学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必须正确认识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生态关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念的坚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人类社会发展最终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讲,创造出更加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习近平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还进一步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正在随之迅速提高,生态环境的好坏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强烈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念。

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环境生产力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气候、森林、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为社会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更加清晰地界定,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影响。“环境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真理性得到了认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丰富“人的自然”和“外界自然条件”,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而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又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环境生产力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从根本上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悖论,为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释放人民创造力扫清了障碍,使良好生态环境愈发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的生态关怀价值理念、“环境生产力论”等方面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生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3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难题提供重要启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和热爱自然,中华文明不但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且从有关“生态意识”尤其是社会与自然的感性认识来界定的话,“中国历史上的‘生态意识不仅滥觞较早,而且其内容亦相当赡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一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在狭义上一般限于经济方面,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广义上则囊括了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全方位的和谐,尤其追求社会公正。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遵循中华文明历来主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并就此进行过详细论证:天人合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命题,其中心问题是“天”(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与人浑然结合为一体,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是在思想内涵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相一致。习近平多次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张把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主张在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考虑经济的再生产,这与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中所蕴含的历史观与自然观高度一致。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做到生态惠民、利民、为民。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意照顾社会生活中不同社会主体及其利益,也与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相一致。思想内涵上的一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重要表现。

三是在宣传和阐释上,习近平经常用典的表达方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直接体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善于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著作、访谈中运用中国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宣传和阐释其生态文明主张,不仅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也有助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与传播。其中的许多典故,或者其本身内涵涉及中国传统的生態意识,或者转意来表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体现出一种文化传承。例如,2015年,习近平引用《荀子·天论》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语句,向世界阐述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将努力为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奋斗。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通过千百年来形成的诸多典故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得到传承。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酝酿、完善和确立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念以及自然生产力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传承了以“天人合一”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生态意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等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