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0-05-07李瑞妮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和全面铺开,全国高校资助体系也迎来了一次新的改革和迈进。高等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实施环节,在此次扶贫攻坚过程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地方高校对于自身在“精准扶贫”行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如何迅速认清及调整自身定位,结合地方贫困特色以及实际生源情况进行精准资助,是主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资助;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19

1 “精准扶贫”对地方高校学生资助的要求

首先,“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是“扶贫”,打牢扶贫基础、坚实资助阵地,确保在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期间各类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的重要途径。”如今地方高校在面临新政策提出的挑战和机遇下,必须首先自上而下强化党的领导、提高高校学生资助政治站位,扩大学生资助覆盖面,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其次,“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在原地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框架下,利用新技术提高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度”是此次攻坚战的核心要求。以往贫困生认定主要依赖“自下而上”的摸排,对于资助的对象识别难以精准,资助后续的动态管理也难以实现。“精准扶贫”新政策下,高校学生资助应当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探索一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育人”的具体路径。

最后,“精准扶贫”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层面扶贫,而是一次系统化的“精准育人”,培养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才是“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地方高校要把学生资助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生”为本、从“生”出发,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到育人成效上。

2 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现状及问题特点

2.1 广西区内高校学段学生贫困及资助情况

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是全国连片特困省份较为集中的地区,广西的精准脱贫状况直接影响着2020年全国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全部脱贫目标。广西下辖14个地级市,51个县,12个自治县,8个县级市,40个市辖区,户籍人口5659万人,常住人口4926万人,2018年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489元,在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中排名第28。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所作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广西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8年,广西实现了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452个贫困村出列,14个县区脱贫摘帽,即便如此,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人口仍将近达105万以上。面对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面积广,地形地势复杂等实际情况,2016年广西区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高等教育阶段全程优先按最高标准给予资助,提高普通高中和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并调整资助流程。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广西下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约126亿元,资助学生587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资金约48.3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子女受助人数281.62万人次。

2.2 广西区内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特点

(1)贫困人口基数大。广西地属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源地学龄人口大部分在本地区高校范围内就读,高校学生资助面对的贫困学生群体庞大,数据收集基础工作量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完整、精确的数据并对不同贫困程度学生进行精准识别。

(2)信息化不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发展限制,广西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工手动收集结合信息化数据整理,基础数据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中,信息数据化手段单一,无法贯穿整个学生资助工作所有环节,难以确保时时精准、个个精准。

(3)受教育程度不高。广西区贫困人口以山区农村户口为多,普遍不了解、不理解国家政策,对受教育脱贫致富信心不高,对“辍学打工”等直接获取经济来源的方式期望较高,对资助政策普遍享有“白来”“给现”心理,对申请申报资助不积极主动或不愿意配合。

(4)瞒报谎报。部分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心理认知及发育程度仍不全面,对于贫困身份有所抗拒,不愿意透露家庭经济状况,不主动申请校内资助,隐瞒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身份或低保家庭身份等;另一部分学生受利益所驱,在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钻研政策或资助申报环节漏洞,谎报家庭经济条件状况,以此获得国家无偿资助,并在获助后不勤俭节约,将资助补贴奢侈挥霍,占用了真正贫困学生的助学资源。

(5)后续管理缺乏。广西现行高校资助體系当中普遍缺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续管理制度,每学年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之后,立即进入紧张集中的奖助学金申请评定环节,难以同时监管已认定的贫困生在校学习及生活动态。另外,每学年新一轮的贫困生认定延续上一年学年的认定结果较多,期间容易滋生监管漏洞,难以验证认定工作的精准性,不利于体现资助帮扶的脱贫成效。

(6)指标体系缺乏。目前广西区内各高校认定过程中主要根据上级政策,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孤儿学生等几大类特殊困难身份学生为必须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外,其他类型的贫困生认定没有一个具体化统一化的指标体系,造成“前面一刀切、后面无分类”的现实局面。不同高校之间,甚至同高校不同院系之间都存在标准不一、指标不同等情况,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较为被动,从整体上难以达到“精准”程度。

(7)信息滞后。随着2017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和“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的启用以来,广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技术限制,只能采用先纸质申请后系统录入的方式,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各项奖助学金评定结果,无法在评定前期直接实现“精准评定”。2019年9月,广西区教育厅联合5部门印发全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以期实现无纸化证明材料收集,利用大数据比对出区内生源地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情况,作为评定依据,将数据下达至各个高校,以“确保库内学生全认定全资助”加“库外学生据实补充资助”为原则,实现首次“自上而下”指导性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但由于各部门之间数据难以联合实时更新,比对结果与实际认定还存在一定错漏区间,要实现“完全精准”还有待完善。

(8)专职资助人员不足,岗位变动频繁。广西区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比较全国范围内偏大,但资助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比例却不高,不少学校仍未能实现专岗专设。负责资助工作的一线辅导员身兼多职,流动性大,无法细致开展资助工作。高校资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连续性强,根据实际生源情况和国家政策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而大部分资助工作人员都是“新手”,与“前手”交接不足,短时间内无法对政策全面理解,对过去的资助情况难以全面掌握,影响资助工作的“精准”程度。

(9)育人困难。目前大部分广西区内高校资助工作主要集中于困难学生经济帮扶层面,虽按照教育部要求每年春季学期开展相应的“资助宣传”和“诚信感恩”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只能解决普及化问题,很难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学生的实施个性化育人教育。

3 广西高校在“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职责及具体实施路径

3.1 做好“精准识别”的过滤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所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步,“精准识别”、“精准认定”是一切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必须从源头确保资助对象精准,才能使后续的学生资助工作有意义。面对新时代新局势,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响应上级工作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和“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两大系统应用,运用大数据对比技术,充分甄别各类学生信息;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实现贫困户人口登记信息数据对接,以主动查询代替被动分析,对各级各类学生信息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全面收集和有效评定;建立健全网上申报系统,实现信息快速有效传递,避免传输错漏频发而引起的超工作量问题;设置线上申报逐级审批,仅保留相关人员审批渠道,实行学生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尽可能保障学生个人化隐私不受侵犯,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发展,促导学生资诚信申报;制定科学细致的评定指标体系,引入多维评分系统,充分考虑学生入校前、在校中自身和家庭的整体生活、消费情况,使认定环节和过程更客观公平,有据可依、有标可循,降低班级间个人互评所存在的不确定和不真实性,最大程度降低虚假申报和资格认定错漏的发生率。

3.2 做好“精准资助”的执行器

目前现阶段地方高校主要的资助任务是将国家财政下达的资助款项落实到符合国家资助政策的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再辅以学校自有资金建立的各项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确保做到“应助尽助、无困无助”。保障资助资金的专款专用,建立资助款项使用路径的追踪留痕机制,完善相应会计预算制度,做好后续核查审计,强化法治观念,依法精准、依法资助。设立不同类型不同贫困程度学生的资助等级标准,执行差异化资助,让最需要把帮扶的学生得到最高级别的资助,保障不同程度学生能够享受到同等公平的教育资源。

3.3 做好“精准帮扶”的服务器

目前广西区内高校资助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无偿补助、经济帮扶为主,却未能达到最优的帮扶效果,资助人数即贫困学生数量短期内甚至出现不降反增的情况,资助目标得不到落实,资助成效得不到提高。因此,高校应当从学生心理健康、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培养、素质品质提升等多方面多维度地建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建立健全特殊困难学生档案体系,为其打造专属的心理咨询团队和心理健康防护平台,主动关注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丰富校内资助形式。

3.4 做好“精准监管”的监测器

充分借助大数据信息化处理平台,将动态管理的理念贯彻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时监控,动态跟踪,结合校内信息化手段,充分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消费和收入行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定期数据核对更新机制,为库内对象建立目标模型进行定期匹配,分时段把偏离目标标准值的学生数据进行多层次预警,确立是否需要适时调整库内学生存否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终止、追回、增补、新设此类学生的已获得或将获得的资助内容。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样调查方式,可以学生个人回访、班级评定小组成员访谈、寒暑假期间赴实际生源地进行家访等形式进行复评,核查评定和资助结果,及時纠正前期偏差。加强诚信教育与体制管理,与学生管理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将资助动态监管精准至个人行为,考虑实行资助工作动态追踪结果与学生在校各式各类评先评优活动相结合,借以警示并增强教育。

3.5 做好“精准育人”的孵化器

“资助”最终的目标和成果是“育人”,“精准资助”是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获得政策资助和多元帮扶,保障其获得平等公平教育资源,从而使其成长成才、用知识改变命运、靠双手摆脱贫困,以此达到阻断贫困代际、精准脱贫的目的。因此,在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下,高校应更注重创立精准有效的条件,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精神、理想层面的蜕变。首先,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获得与其他普通学生群体同等公平的教育资源。其次,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建立以国家资助为主、学校资助和社会资助为辅的“三位一体”资助体系,积极发展如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内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形式,以代替纯“无偿”补助,引导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社会,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用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和知识武装的头脑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再次,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设专项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以奖助学金或专项项目基金等形式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生源地特点特产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发挥校内外资源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课业相关的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帮助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其获得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努力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人文关怀并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帮扶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数说广西:改革开放40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从2100万降到267万[N].新华社,2018-12-09.

[3]广西2019年力争实现1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OL].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9-05-10.

[4]广西:三年下达126亿元学生资助资金受助人数281.62万人次[N].中国教育报,2018-11-13.

[5]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6]杨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4-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科技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精准扶贫视角下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校思政862B22)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瑞妮,女,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资助育人。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