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孩月报》的传播及其图画

2020-05-07谭倚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510170

大众文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教传教士画报

谭倚云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510170)

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创办过不少儿童启蒙类画报,《小孩月报》是当中最早的一份。在传教士眼中,语言浅显、插图丰富的《小孩月报》是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的良好传教手段。本文围绕《小孩月报》的传教宗旨,简要分析两个问题:一、传教士期望借助怎样的报刊定位与销售方式将其传播出去;二、传教士在具体实践中借助怎样的图画来吸引眼球,以达到传教目的。

一、《小孩月报》简介

本文探讨的《小孩月报》1版本是接续1874年停刊的“穗版”而印行的“沪版”。此版由传教士范约翰任主编,于1875年5月5日在上海创办。1876年,范约翰还以更显浅的语言改写了《小孩月报》第一卷(1875年)第一到十二期,名为《小孩月报志异》,随这一年的《小孩月报》发行。该报于1881年改名为《月报》,并改由鲍德温与格里斯图具体编辑、中国圣教书会印行;1914年改名为《开风报》,1915年因经费拮据而宣告停刊。1876年5月23日由范约翰所撰的《小孩月报告白》在《申报》刊登,说此报“以官语铅文,标以图书,报中所登耶稣圣道为首务”2,并配有丰富图画,还曾结集、结图集出版。本文研究改名《月报》前的《小孩月报》。

二、定位、销售与读者

范约翰办报的目的是为了实行针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为儿童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即所谓“儿童初基”。3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小孩月报》最重要、数量最多的内容,是基督教的教义与相关内容,即“耶稣圣道”4。换言之,与其说它的目的是儿童启蒙,还不如说儿童启蒙只是一种传教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启蒙的内容和本质,仍然是基督教的知识。这种实践并不罕见。在此同时或之后,也有传教士创办了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群体的“启蒙”报或画报。那么,在这些传教士的考虑以及付诸实践的过程当中,以下三种目的,即为儿童提供“启蒙”、向广大百姓(不限于儿童、更包括他们的父母)传播教义、以及充分利用图画作为一种在当时较为新颖的媒介手段,到底是如何协调与相互促进的呢?

该报在第2部第1期当中,刊登了整个版面的“赞辞”。这些赞辞是各地传教士所寄。有意思的是,许多段落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成年人不仅需要阅读这份报,更会喜欢上它。第2卷第2期一封传教士信件表达了其对《小孩月报》的感想,范约翰刊登出来,意图表明《小孩月报》越办越好。信中提到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就连教会学校的学生的父母以及其他一些并非信徒的人也对《小孩月报》产生了兴趣5。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与报中图画有关。因其新颖且充满了天真活泼的儿童趣味的形式,加上画面内容生动易懂,因此能够吸引眼球,让成年人亦忍不住阅读。6范约翰认为,正因文字不容易直接表达意思,而图画传达的信息更为直接,所以作为一种媒介用于传播、表达更方便;之所以急切需要直白、吸引兴趣且深入人心的传播手段,正是为了传教。也就是说,报中图画本质上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的信息,“以期人人同归正道”7。从充分利用图画及儿童启蒙报刊的活泼方式也可以看出,传教士所期望的绝不仅仅是启蒙本身,他们的目标读者也不仅仅是儿童。《小孩月报》乃是借助儿童的兴趣及吸引儿童的浅显活泼方式,向更多、范围更广的人群进行传教。

《小孩月报》的销售与传播形式亦体现了这一点。它是“10份一年1.5洋元”,似乎偏重按整年及批量起订8。须知《小孩月报》的首要目标读者是“儿童”,而儿童、特别是中国儿童几乎不可能有订阅报刊的财力和资源,更不可能批量长期订阅。据史料及相关研究,实际上订阅《小孩月报》的是在华教会、教堂、教会学校等基督教的机构与团体。既然是机构订阅,那么他们拥有经济能力且采用大批量订阅的形式就不难理解。同时,它们也有传教的需要。因此,很容易能想象到,这些机构和团体以免费提供阅览、甚至免费派送的形式,将《小孩月报》提供给真正的目标读者群体。9换言之,接受《小孩月报》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儿童还是他们的父母,都不曾真正为这份报刊支付费用。这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尤其值得关注。

该报第5部第11期页末亦特别指出:它的优点之一在于大量插图,配合文字,可实现其教育的意义。因此,它不仅能使儿童爱不释手,还能吸引大人的兴趣,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中获益。更重要的是,来华西方人(欧洲人)应主动帮忙将这份报刊传播出去、在当地人之中扩散,以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传播方式,《小孩月报》还宣称过往的期刊可以只收取十分低廉的价格。10

三、几类图画稿件与印刷

葛伯熙在《〈小孩月报〉考证》中描述该报“配有精美的铜版和黄杨雕版的图画”。下面将分析编者能拿出怎样的图画、并如何用于这份借助儿童启蒙来传教的报刊。

图1

《小孩月报》中图画的质量、画风与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混杂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故事插图。译自西方的圣经与寓言故事中的插图多是西洋画风、西洋人物,以铜版为主,十分精美,显然是编辑取其精美能吸引眼球、达到更强烈宣传效果的缘故。但另有相当一部分故事为本土原创,如《续写天路历程》;或故事本身并无现成插图可用。这些则均需另外绘制插图,因而出现有大量线条相对粗糙、与中国传统绣像画类似的图画。这些原创的图画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物,如第1部的《马太十三章四十节》11(图1)有图无文,可原文中“撒种”之喻,在此图中呈现为一群中国人在中国建筑前撒播着种子,犹如“农家乐”的世俗景象。在并无现成精美图画可用之时,编辑却似更优先考虑以中国人的形象,去贴合中国人的视觉心理;或作画者可能本就是熟悉中式画法的中国人。

一类是景物人像图。景物图最典型的便是《游历笔记》系列插图。《游历笔记》从中国北京“游”起,第1部开篇即有紫禁城图(图2)、天坛图(图3),上有“九德氏刻”印,虽是中国景物,却以西式透视法刻画,笔法十分细腻精美。后来“游”到外国,则更多是铜版西洋画。然而,即使图片内容是中国的,但其展现方式却是西方的,以照片式的叙事展现中外各地风光,与中国传统水墨的呈现方式与视觉效果完全不同。第2部第3期有李鸿章的坐像图12,上面有英文签名;第3部第3期又有《法太子小像》13,等等,皆为西方写生的笔法,应该是来自传教士的供稿。

图2

图3

再有一类就是科普图画。这类图画似乎最受欢迎,常常结集出版,往往也正是这类内容最需要精准的插图解说。《小孩月报》中动物图远比植物图多,且动物图基本为精美的铜版,推测可能是动物图图板较为充足、则尽量利用的缘故。除用于科普外,许多寓言故事的插图均是动物。而“天文易知”、“论画浅说”“省身指掌”等插图则更复杂些,因为均需配上中文字解释,所以往往连带字刻在图中。

图4

图5

还有一类是装饰性的花边,这显然也是西洋书籍的习惯。如第1部第1期(图4)、第1部第3期(图5)、第2部第5期(图6)、第3部第2期(图7)14等,使《小孩月报》的排版洋溢着迥异于中国传统视觉习惯的西洋风格。

图6

图7

图8

《小孩月报》中铜版的精细西洋画,应该大多是来自西方的图板。据史料“此种铜图皆由英美教会用过之后送来,取其废物利用。”15《画图新报》亦为范约翰于1880年创办,开始时同由清心书社印行,与《小孩月报》一样,故完全可以推断《小孩月报》的铜版画也是英美教会的“废物利用”;事实上许多图画下方本身就附有英文,估计是原图板自身带有。同时,来华传教士与当地牧师亦很可能是提供图源者。如“论画浅说”为海上山英居士撰,其图线条粗陋,无疑是随文附上、即手绘而成的(如图8)。“省身指掌”是“天津公理会博恒理先生来稿”,其图均较为精美细致,估计有铜版图板,但图上的中文解释与各条指示线,则是另外刻上去或者另外排字印刷,因而往往呈现出混杂零乱的图像。典型如第2部第4期“十一胃经”16的解剖图(图9),既有规整竖排的宋体,也有刻上去的较歪斜的字体,甚至还出现自左至右的字。

图9

但没有图板的原创图画又该如何呢?陈平原先生的《晚清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与《<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都特别注意到清心书社特殊的印刷流程。《小孩月报》自1876年10月至1881年均由清心书社独自印行,据陈平原先生引用《花图新报》第一年十二卷的《清心堂图记》“其刻图排字范模刷印装订一切,皆满期之生徒为之,无外人相助”,甚至画稿的创作,也可能出自清心书院的学生之手17。既是学生之作,《小孩月报》中大量笔法粗糙、刀工粗陋、线条歪斜,并用中国画画法、以中国人为内容的图也就不难理解。另外纸质也是一个问题。此报用质量较好的白色连史纸印刷18,只是于1876年后改用黄色粗纸作封底封皮,加上线装装订,中式排版,也是为迎合中国人阅读习惯。连史纸应能较好地还原铜版的精细程度(见图10)。另外结集的广告中特别注明图画纸质及价钱区别,例如《花夜记告白》广告也表明卖图卖的就是铜版与纸质19。

图10

图画是《小孩月报》大肆宣传与突出的“卖点”。但另一方面,《小孩月报》能以怎样的图画、什么内容呈现给编辑所期待的中国读者看、呈现出来的效果如何,其实是深受印刷资源与设备所限。传教士既注重图画的传教效果,也必然注重图画的精美程度,英美教会用完的铜版因此被再度“废物利用”,并成为报刊特色。相比起文字的转译,这些图画的传播更为直观。但报刊不可能全部都用铜版画,借助清心书社独立印行的特别机制,中文字、中式画风、中国人物景物等内容的图画也同时并存,虽然质量相对粗陋,却烙印着“转译”西方图画的痕迹。

注释:

1.本文所用《小孩月报》为《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及第七十八册第一至四O二页的影印本。该影印本所据为1876年至1881年每年结集为一部出版的版本,共6部。

2.转引自邓绍根.近代“启蒙第一报”——《小孩月报》[J].出版广场,2001(6):29-30.

3.转引自: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09:24.文中亦认为“‘初基’一方面无疑指的是培养孩童对基督教的好感,最好能将之顺利引入教门。”

4.转引自邓绍根.近代“启蒙第一报”——《小孩月报》[J].出版广场,2001(6):29-30.

5.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240.

6.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394.

7.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426.

8.《<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一文中引用《教务杂志》的另外一些资料也可看出端倪:“订阅者通常会订十份、二十份、五十份甚至是上百份”,“几乎没有什么基督教团体不欢迎这份杂志,有的甚至订阅达百份之多”及《小孩月报》自身的征订广告“儿童没有订报的经济基础,教堂应该为孩童订报”,等等,都暗示了《小孩月报》的其订阅形式其实主要是团体批量订购,而非个体单份订阅。不仅是该报本身,其附带的一系列结集出版物,都是批量发售的。见: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2009:11-12.

9.见此文中引用的史料与论述出处同上。

10.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八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195.

11.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110.

12.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242.

13.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436.

14.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G],2007:14,46,302,435.

15.见:葛伯熙.《小孩月报》考证[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5(3):168-175.

16.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第七十七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M],2007:287.

17.参考: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2009:14-152.

18.见:邓绍根.近代“启蒙第一报”——《小孩月报》[J].出版广场,2001(6):29-30.

19.参考: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2009:12.

猜你喜欢

传教传教士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惩罚
陕西画报航拍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