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

2020-05-06胡林英

科学与财富 2020年4期

摘 要:良好的城市设计可确保城市空间品质,使城市特色得以充分体现。在本文研究中,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对当地的设计规划管理与实施工作进行分析,从规划体系、设计导则、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出城市设计方案与管理机制,力求通过本文研究,为副中心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实施方案与途径。

关键词:北京城市副中心;设计规划管理;实施机制

引言:为了塑造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应做好城市设计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各类空间资源,使空间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探寻最佳空间组织模式,使城市空间既科学、又富有特色。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副中心的设计与规划不容小觑,应积极构建城市设计管理机制,使城市更具魅力,实现更大的发展。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設计方案

该项建设对调整当地空间格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北京城市建设中,不但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还应与国际接轨,放眼全世界,精准定位,并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构建“1+12+N”的规划体系,从多个角度着手,制定城市设计方案,描绘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使副中心建设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一)构建规划体系

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副中心规划,严格按照控制性规划要求,构建规划体系,使城市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了确保整体管控与系统性管控精准落实,在北京市副中心还可构建“1+12+N”编制体系。其中,“1”代表的是一个街区控制规划总体成果,充分发挥副中心总体功能,对各项系统工作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刚性管控与弹性指导相结合,作为法定规划;“12”代表的是12个组团控制,使设计方案更加精细深入,将管控要求拆解开来,根据各组团提出的建设管控要求,开展备案管理工作。“N”代表的是城市设计类成果,主要含有街道空间、城市色彩、滨水空间、自行车等多种城市设计导则,站在专项角度进行设计指导,为副中心的规划管理提供系统规范的文件[1]。

(二)明确设计要点

在副中心城市设计中,应在设计导则中突出设计要点所在,提出专项城市设计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系统,开展“条”型管控,与12个组团紧密结合,采用深化方案的“分区块”管控形式,形成全方位综合管控体系,使规划成果更加详细。在副中心设计导则中,还应重视特色管控工作,突显空间品质,加强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不断探寻新的编制思路,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全面指导,对特色部位进行精细指导,保障城市中每个角度都得到良好的规划,使副中心的设计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机制构建

为确保各项规划工作有序开展,相关管理部门应面向副中心构建管理机制,强化政策创新,通过制定规划师责任制、专家咨询制、规划管理制等方式,使城市的各项设计目标均得以实现。

(一)完善报审内容

严格按照全方位、高标准的规划要求,在副中心管理过程中,注重报审规划方案复函的设计,使审查标准与要求得以提升,在原本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将公共空间、建筑风貌等内容加入其中,确保城市空间设计品质的提升。在报审方案中,需要对建筑与场地进行精细管理,包括广告牌匾、建筑色彩、海绵城市等,其中建筑材质设计应通过立面图、效果图的方式,将实物的真实色彩充分体现出来。在第五立面设计中,还应注重屋顶、花园的位置,通过立面图对广告牌位置、尺寸与材质进行确定;在海绵城市设计中,应确定透水铺装、绿地的位置,并注重海绵城市的设计与做法。在项目方案设计时,还应结合周围环境,如邻近的公共空间、安防界面等。对于公共空间来说,应将与项目相邻的道路、绿地、河道等空间融合起来,实现一体化设计,使项目与周围环境无缝衔接,融为一体,各类公共空间之间能够平稳的过度。在副中心建设中,鼓励采用开放街区,并清楚标注出安防界面设计,确定项目是否设置围墙,如若设置围墙,则要对其形式、位置等信息进行准确表述[2]。

(二)健全规划与咨询制度

(1)规划师责任制

在副中心“1+12+N”规划体系下,12个组团与N个设计团队共同组建了设计师团队,在“条块结合”背景下健全规划与咨询制度,使副中心实现精细化的建设与管理。为了促进规划设计与建设间有机结合,在方案审查时,首先要征求规划师团队的想法,对设计落实情况进行校核。审批者在受理方案申请时,需要责任设计师对方案进行预审,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核,如配套设施、具体指标等等,确保方案与整体项目定位相符后,再进行深入落实。不同团队的责任规划师对相应的设计进行校核,如建筑风貌、建材选择、第五立面、海绵城市等等,确保各项设计均与城市设计导则要求相符。

(2)专家咨询制度

为了提高副中心的建设质量,在管理工作中,还应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针对设计方案开展技术咨询与审查。现阶段,已经初步建成副中心审查专家库,涉及到城市设计、规划、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在城市规划中,专家可站在多个角度,对项目理念展现情况、整体状况、区域统筹等进行评价。在城市设计方面,专家针对设计特点的展现度进行审查,包括色彩、整体效果等;在建设技术方面,重点对材料选择、技术应用、方案制定等进行审查。通过建立专家库的方式,在专家咨询制度的支持下,使各个项目的审查结果得以优化,确保副中心项目品质的充分体现[3]。

(三)构建规划监管机制

通过构建规划与咨询制度,使副中心能够在“条块结合”背景下顺利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全面的制度保障。为了提高设计效果,在副中心报审方案复函过程中,还应构建规划管理机制,首先由责任规划师提出整改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项目方案进行整改,再由专家评审会进行审核。通过专家审核,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后的项目,可规划方案复函。在该项目的管理机制中,责任团队的加入可促进设计要求在方案中的落实,咨询制度的制定可促进规划意图的展现,使项目品质得以提升。现阶段,通过管理机制审查的项目数量众多,经过规划团队与专家审核后,按照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正,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并获得规划方案复函。通过建设方案的不断审核,建设管理机制也不断更新优化,使副中心的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在监督机制方面,副中心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更要做好科学的规划与监督工作,紧紧围绕着功能规划,使土地、空间与各行业规划得以统筹,健全各项监管机制,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对此,可采取“多规合一”的决策机制。打造互联网信息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包括经济布局、人口信息、土地开发、基礎设施等等,构建城市设计数据库,为规划编制、修订提供基础性工具。政府部门、专家与广大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做好大众监督工作。规划通过批准后,应健全督查机制,借助城市信息平台、卫星遥感监测等方式,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由当地政府与上级部门负责相关事宜。

(四)实施跨区一体化管理

应促进副中心与邻近地区(北三县)间的功能耦合,使各行政区域间的经济距离得以缩短。以副中心为圆点,155km2半径内的永顺、梨园与潞城等,应逐步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适当增加执法人员编制量。针对通州全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同步推进,实现城乡间的资源互补、服务共享。在宏观空间层面,还应促进副中心与北三县之间的统一规划与管控,使空间相互融合,功能互补。对于不同地点来说,应建设交通网络、能源和绿化等设施,在京津冀基础上建设先行示范区。在解决区域性问题时,应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统一城乡环境治理标准,使生活垃圾处理、天然气等得到切实保障。同时,还应注重大运河文化建设,将环境、景观与文化有机结合,构建出“一河、两岸、三地”的文化符号[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副中心规划设计为例,构建“1+12+N”的规划体系,从多个角度着手,构建城市设计管控体系,使副中心建设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循设计导则相关要求,通过完善报审内容、健全规划与咨询制度、构建规划监管机制、实施跨区一体化管理等方式,使副中心的规划设计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丁辉.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管理创新的理念与路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9(06):10-18.

[2]杨旸,刘雪娇,赵晓梦.从理想蓝图到规划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规划编制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19(2):11.

[3]房淑媛.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8.

[4]李佳霓,连彦,张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19(2):37-39.

作者简介:

胡林英(1984-)性别:女,籍贯:河南省安阳市,民族:汉,职称:中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