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企业财务困境应对及思考

2020-05-06林松池

商业会计 2020年7期
关键词:财务困境制造业企业应对

林松池

【摘要】   制造业企业由于存在投资盲目,市场决策失误;投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有经验的人才等问题,导致自身陷入财务困境。摆脱财务困境的路径主要有企业内部治理重组、资产重组、破产重组。为远离财务困境,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困境预警机制,把控风险管理;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规避项目涉入风险;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合理选择脱困途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关系;适度保持股权集中,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

【关键词】   财务困境;应对;制造业企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经营风险大等窘迫局面;加之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制造业还面临着“三去一降一补”的巨大压力,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因财务状况不良陷入财务困境。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其本质是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制造业企业能否成功解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影响到了上下游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一、制造业企业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投资盲目,市场决策失误

部分制造业企业在战略规划上没有正确评估自身对资金的运营能力,没有很好地配置资源以及慎重考虑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在成熟市场中,为了巩固市场地位和规模经济优势,需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要想开拓新兴领域,扩大市场规模,使企业的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更是难以避免,可能会使制造业企业深陷财务困境泥潭,这一点在市场决策失误时后果尤为严重。相关研究结论表明,陷入财务困境的制造业企业明显缺乏对投资资金的运作能力,在项目前期没有对资金使用量进行合理预测,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项目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风险;在融资时明显缺乏对自身财务状况的评估,盲目融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生产投入难以为继。

(二)投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股票的发行、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方式,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用的债权融资形式。企业的经营和债务的偿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当企业经营业绩不稳时,融资成本上升、融资方式变窄,往往会将企业拖入财务困境。在资金管理上,多数企业都没有做好资金需求的预测和资金短缺时的预案,资金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与大型企业相比,一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财务状况较差,先天的不足导致其融资渠道的选择更为有限,主要来自银行借款以及一些民间借贷。单一的融资渠道限制了企业资金的扩张,负债总额增长率一直高于资产总额增长率,长期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沉重,融资风险较大。

(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有经验的人才

制造业企业风险控制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风险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降低风险损失的途径,将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企业要建立一套针对财务困境的预警系统,运用指标评估的方法系统地预警各类风险,提示管理层及时制定措施予以应对。

陷入财务困境的制造业企业往往没有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同时也没有组建针对风险控制的部门,风险管理制度匮乏,风险控制环节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几乎就是财务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决策问题。由于缺乏事先的融资风险评估和事后的控制,一旦发生融资风险,管理层无法及时作出应对。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分析作为决策支持,企业管理者难以了解风险与业务层的关系,无法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去平衡风险与业务利益。

二、财务困境的脱困路径

(一)公司内部治理重组

1.管理层的变更和内部控制的优化。财务困境的产生往往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具备有效的控制环境的前提是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熟的治理结构以及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鉴于困境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经验往往不足,可以考虑对外引入具备职业经验的管理者,以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组织架构、重新整理筹划经济资源,以获取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此外,在治理结构上,应对高层管理者加强约束,严格控制董事规模,保持合理的独立董事结构,制定有效的高管激励体制,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完善财务信息审计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透明,可以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2.战略和运营重组。战略和运营重组主要通过控制成本、改进经营战略等手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升企业价值。根据企业业务转型的程度,战略和运营重组一般可以分为完全业务转型、部分业务转型和收缩型业务转型。完全业务转型是指企业完全退出原市场而重新建立业务的模式,往往发生于衰退环境中的企业,主要采用完全转移控制权的方式实现。部分业务转型则是在保留核心业务的基础上脱离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业务,这在多元化企业中比较多见。而收缩型业务转型则介于两者之间,通过量的逐渐缩减将无利可图的业务逐渐分离出企业,而后等条件成熟时再寻求质的转型。

(二)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重新整合分配企业资源的过程,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益。资产重组主要包括资产收购、资产出售和资产置换。

1.资产收購。资产收购是指交易的购买方为取得被购买方的优质资产而进行的重组交易,其结果往往是被购买方出售全部业务而解散。资产收购交易可以通过货币资金、也可以通过股票等有价证券等方式进行;资产收购通常为平价收购,而股权收购则为溢价收购。由于资产收购后,收购方不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所以在实务中,资产收购往往不会增加收购方的债务风险。正因如此,资产收购对于困境企业而言,能够在不增加债务负担的前提下,获取优质廉价资产以支持其持续经营。但资产收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保证交易价格的合理以及交易资产标的的质量是资产交易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困境企业必须谨慎权衡交易的利弊,评估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确保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利益。

2.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基于战略目标调整而出售部分资产,以获取现金及其他有价证券的行为。企业做出资产剥离的决定往往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为如果剥离的是企业的劣质资产,则可以使企业减少亏损,提高发展质量;如果剥离的是企业的优质资产,也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增加收入和现金流。困境企业往往通过剥离企业内的不良资产以化解困境,但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缺乏可持续性。困境企业依旧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资产置换。资产置换往往发生在企业和其控股股东之间,其形式就是双方不良资产和优质资产间的交换。资产置换对于困境企业而言往往有以下影响:第一,如果换入的资产与企业的业务方向一致,可以加强困境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第二,如果困境企业的主营业务已经衰退,换入新资产意味着可以进入新的市场开展新的业务,增加了企业脱困的途径。第三,由于困境企业换出了不良资产,所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资产的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所以资产置换对于脱困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协同效应至关重要,但由于该方式多是股东对企业的援助行为,能否采用取决于股东的态度、资源和实力,所以应用面往往较窄。

(三)破产重组

破产重组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已经具备破产条件,但通过资产整合清理能够实现价值再生的企业,其形式一般包括股权重组和债务重组。

1.股权重组。股权重组一般会涉及到企业股权的变更以及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对于困境企业而言,则是从其他方直接获取到了资金和其他经营资源,企业能够吸收新股东优良的管理经验,整合资源,改善经营现状,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但引入新的投资者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会增加企业股权结构的分散度,企业原有的经营文化会受到冲击等。所以困境企业要开展股权重组必须对新股东做好考察,了解其背景和资源,因为只有经营状况良好的新股东才能帮助企业尽快脱困。

2.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实务中非常常见的重组形式,一般是通过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裁定,以实现债权人对债务人债务的优惠。债务重组的前提是债权人必须牺牲自身的利益以换取债务人重组的机会,其成功有赖于债权人的合作。如果债务重组能够顺利通过,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困境企业的债务负担,减少利息支出,降低负债比率,有助于企业走出困境,重新走上经营的正途。

三、制造业企业应对财务困境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财务困境预警机制,把控风险管理

通过对制造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财务困境的因素根源于企业的日常管理,缺乏对风险的有效识别、正确评价和积极控制是导致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企业在生产经营状况比较稳定且可以保证一定盈利能力时,如果没有提前布局资源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就可能导致无法应对国内外环境突变带来的各种风险。风险一旦超过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企业管理便会陷入被动。

解决财务困境难题,首先要从企业的业务层着手,了解业务运行的流程,分析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建立全面有效的风控管理体制。其次管理层要及时跟进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后进行风险管理,减少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最后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困境预警机制,对偿债能力、营运情况、盈利能力进行全面监控,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二)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规避项目涉入风险

对于一些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前期投入高的项目,企业管理层需慎重考虑开拓新市场项目的可行性及风险。项目决策一般需事先经过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的消费行情、购买力、政策等因素,形成调研报告。管理层需制定一定的投资效益标准以评定项目的预期效益,结合调研报告,分析风险收益,形成投资决策实施方案。后续还需根据实际的变化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修订,针对复杂项目的实施需着重考虑资金、技术和社会方面的风险,寻求最佳投资方案。管理者可在实施风险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一套针对项目投入的风险效益指标体系,以后可直接根据指标提示查找项目存在的风险,以及时调整投资决策,减少投资损失。

(三)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最直接的反映便是不良的资产负债结构。企业无休止地以借贷的方式扩张,加大负债比重,若投入无法及时产生利润,便会加大企业运营的财务风险,从而对经营造成巨大压力。所以困境企业在选择脱困方式时,务必要考虑融资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优化资本结构必须从股权和债权着手,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资源、偿还能力以及未来的竞争实力去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一般的股权融资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减轻企业的偿债压力,但同时也会面临股东对企业盈利的要求及股利的压力。负债融资虽有偿债风险,但如果项目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则能够使企业借助杠杆,获取更大的利润。

困境企业应努力寻求股权负债的最佳比值,以保证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融资方式上,除了传统融资外,可以考虑优先股或者可转换债券,灵活配置资产,分散融资风险。企业的融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重视资本结构优化问题,针对不同经营状态下的不同利率、期限,设计出与企业经营实际相匹配的负债水平。此外,还需加强对应收款和应付款的监管,及时规避坏账风险及还款风险。

(四)合理选择脱困途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关系

企業的经营状况牵涉着多方的利益,如果在陷入困境时,各方关系都能对企业施以援助,则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比如股东可以追加新的投资,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引入新的职业经理人,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等,帮助企业重新获得持续经营的资本。债权人可以与困境企业达成协议,通过延期债务、减免债务或者债转股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财务困难,重新走上健康的经营道路。

企业在重新获取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地选择脱困路径才是解决财务困境的根本。化解困境的方式有很多,每种脱困路径都有其适用的情形、对象和要求。困境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对各种脱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权衡利弊后选择对企业最适合的方式。

(五)适度保持股权集中,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

适度的股权集中有利于减少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保持企业文化的统一,提高管理决策效率,充分发挥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如果大股东的资金实力雄厚且具备充足的经营管理经验,则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助于股东达成一致意见,充分保障大股东的权益,并集中资源,以应对财务困境。但股权并非越集中越好,一般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其管理层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面对财务困境,决策缺乏制约,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最终股权集中反而恶化了结果,加大了脱困难度。所以困境企業在其本身资金和管理经验匮乏的前提下,如果本身具备成长性,则可以考虑对外引进新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并给予战略投资者一定的股权,激励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改善企业绩效,解决管理难题。引入的方式可以是股权出售、股权置换,或者是附带控制权的债权。总之,要通过牺牲一定的原有的控制权来换取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从而推进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价值。困境企业必须深入评价战略投资者所具备的资金、实力及过往的投资经历,考虑其是否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业务上能否与企业相互促进,以及在现阶段能否在资金上帮助企业脱离困境。企业对外引入战略投资者非常重要,若引入的投资者与企业现阶段的需求不符,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制造业企业财务困境的成因多种多样,脱困路径也多种多样,对制造业企业财务困境进行探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预测本企业是否存在破产风险,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有利于权益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研究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困境,对企业陷入困境的程度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困境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及时调整现有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方向,分散投资风险;有助于推进政府部门更好地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为企业摆脱困境步入正轨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吴彦磊.德阳重型装备公司财务困境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

[ 2 ] 陈艺云.基于信息披露文本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以中文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样本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07).

[ 3 ] 冯香,韦绪任.经济新常态下小型传统制造企业财务困境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4).

[ 4 ] 姚懿轩.基于财务困境视角的融创并购乐视的战略动因研究[J].商业会计,2018,(01).

猜你喜欢

财务困境制造业企业应对
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研究
财务报表信息对企业财务困境的预测能力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述评
建立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的管理创新体系 打造企业软实力
债务重组在st上市公司的应用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金华民营企业财务困境的调查研究
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