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经》教化与中国人品格之养成

2020-05-06吉娇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易经中华传统文化道家

摘 要:文章先简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以“崇德向善”这一品格进行了高度地概括,接着谈论《易经》是如何影响着人们,促使他们形成了“崇德向善”的品格。由于《易经》较为晦涩难懂,其在普通人之间流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笔者先分析《易经》的思想与精神,然后阐明这种思想与精神对于儒道学说的影响,继而通过儒道学说对人们的影响,顺推出《易经》对人们品格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易经;儒家;道家

中華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凝聚了数不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造就了他们品格的养成。在这些品格之中,最具代表、最能体现中国人品格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是“崇德向善”品格。这种品格的形成是在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其中主要受到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和老庄的道家思想,而我们仔细研究之后会发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又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铸造了无数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过于广泛,笔者重点说明其核心内容,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这六个方面。

一是讲仁爱。“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由孔子提出并发展,影响中国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仁”就是仁爱,简单来说,就是对人、对国家民族、对万物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但也并非是毫无底线的宽仁,也是有着一定的适度性和底线。

二是重民本。“重民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个特点,其主要体现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一个国家是由人民组成,只有重视和维护人们的利益,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是守诚信。孔子认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信”,做人不诚信,就没有立身之本。孟子也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诚信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是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灵魂。

四是崇正义。对于正义具有不同的理解,儒家倡导“先民正义”,是正义精神的所在。其塑造了人们对于善恶是非的感知与信念,让人们理解人性、伦理和情感。并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正义,这是一种人类的情感和礼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就了这种伟大的正义精神,在如今,正义包含公正、平等和法治,赋予了正义更为崇高的价值。

五是尚和合。“和谐”是人与自然,甚至是整个宇宙最为理想的状态。儒家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老庄主张“中庸”,《易经》也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告诫我们要善待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汉朝董仲舒更是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在本性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六是求大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从未有过间断,分分合合,最终都会归于合,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的思想。对于大同社会的追求、民族的团结,古人一次次统一分裂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向来主张大同思想,认为大同思想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如果要用一种精神品格要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内容,文章认为是崇德向善,其几乎是高度概况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的优秀品格。

二、“崇德向善”品格的形成

谈及《易经》,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八卦、占卜等,认为这是一种玄而又玄,甚至还带有封建迷信性质的事物。《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其究竟用来做什么?简单来说,孔子认为《易经》包含了天下所有的学问,只要弄明白了《易经》,能知晓天底下的各种规律,达到圣人一样的心志,成就伟业。成为圣人毕竟很难,但《易经》在不断地流传与人们的学习中,形成了“崇德向善”的品格。《易经》如何促进了人们崇德向善的高贵品格,笔者认为要从它的思想与精神入手,研究清楚它的思想与精神,才能明白其思想与精神对于人们的影响。

(一)《易经》的思想

我们如今所说的《易经》通常是指西周时期的《周易》,在夏朝时就已经有了《易经》。名为《连山》,在商朝时又名为《归藏》,前后共经历了至少一千多年的时间。谈论《易经》,不少人觉得很难懂,不知所云,甚至是直接扣上“封建迷信”的说法。可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若真的只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能流传数千年,而且还不断有人研究吗?《易经》的思想确实很难真正弄明白,其中又有一些思想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对于任何传统文化,都要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以笔者所理解,将深奥的《易经》通俗化,其实就是三种思想。

(1)明象位。“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位置,“明象位”就是指,人在站在合理的位置。为什么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产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站错了位置。人站到了错误的位置上,所做的是、说的话,不论好坏都是错的。什么是合理的位置?这个就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象”是具有可变性的,根据“象”的变化,“位”跟着变化。

可是,这个合理的位置应该如何寻找?比如,孟子曾说“男女授受不亲”,可是当他看见他的嫂嫂掉进河里时,他是选择拉还是拉。如果选择拉,那就违背了他自己说的。如果不拉,又违背了道德。而且,如果拉, 又该如何拉,是拉起来就放手,还是一直拉着?这一切都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中国一直是一个讲理的国家,面对任何事情都想以理服人。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么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能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庸。“中”就是合理,“庸”就是不极端,既能够讲合理的道理,又不极端恰到好处。

(2)立德业。“明象位”很重要,但“立德业”才是根本。中国当代的本体论思想主要有陈来先生的“仁本体”和李泽厚先生的“情本体”,两者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概况出本体论思想,将孔子的“我观其德义耳”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等思想相结合,“德本体”的思想更具有概况性。立德业通俗点说,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品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是基石。数千年前的《易经》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便是有再大的本事,品行不好,终究会倒下。

(3)重和谐。《易经》中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从自然中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告诫我们要善待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提出了“和谐”的思想。《易经》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易经》讲究阴阳之说,认为世间万物之间都是此消彼长的,有所失有所得,人在社会中生存应该顺应这种自然规律。而这种自然规律其实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个宇宙都在遵循着这种规律。

二是看重正义,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和谐。《易经》中很重视“人和”的思想,认为只有人和,才能家和,继而是国和。此外,《易经》还强调正义,认为“人和”的前提是人身上的正义,如若缺少正义,即便看似和谐,实则很快就会破灭。

三是重视整体观,以整体思维看待社会。《易经》的和谐思想具有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上。每个人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彼此之间都相互联系,在社会中人与天道、地道之间要遵循和谐相处的规则,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存在。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对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易经》的精神

文章认为,最能够反映出《易经》精神的是这样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大意为: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如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自强不息。曾国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堕字致败。”所谓“惰”就是懒惰、消极,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尤其是当人处于一种较好的生活条件下,这种惰性就不然而然地产生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自强不息的意志品德,《易经》中的乾卦象辞传明确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厚德载物。在《易经》中,坤卦象征着大地,大地的形象是包容的,包容山川、湖海、人类、自然。何为“厚德”?自然说明这个“德”是多方面的,包罗万象,其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宽容。古语有云:“必有容,德乃大。”其意思就是要有容纳的雅量,懂得包容,道德就会逐渐扩大。对于我们个体而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在生活中懂得宽恕。

二是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基石,是立身之本。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是以诚信著称,讲诚信、推崇诚信,古有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一生履行诺言,今有信义兄弟的诚信之举,《易经》中所传递出的诚信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孔子认为“仁”中包含着“信”,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孔子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三是无欲。在这一点上,《易经》又是影响着老庄思想,“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宽”,想要用更大的包容之心,就要先将心中的利欲抛下,心宽了才能容纳更多。但与老庄道学不同的是,《易经》中的无欲并不是超然于世的无欲无求,而是依旧有着七情六欲,却没有私欲。在这个方面,《易经》相比于老庄的学说,有着更强的实际性与现实性。

三、结语

由于《易经》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其思想晦涩难懂,因此,其实它对于人们的思想教化并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后世的学说,比如儒家和道家等,凭借其他学派的思想教化,从而间接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品格的形成。文章由于篇幅有限,在研究上具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会更加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海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J].沈阳干部学刊,2018,20(06):50-52.

[2] 徐进. 建构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及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 李丽霞.《易经》和谐思想体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7(27):50-51.

[4] 任国杰.试论《易经》的“德本体”思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01):49-58.

[5]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J].自然杂志,2005(01):1-3.

作者简介:吉娇娇(1989- ),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易经中华传统文化道家
《易经·序卦》探微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