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大维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2020-05-06龚岱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断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的认识观点,清晰地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点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直面时代中国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必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演变

在解决了“站起来”和“富起来”问题的基础上,现在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是“强起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了践行初心和使命,担负起的具体目标任务是不同的。立足于一时的实践和国情,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判断也是不同的。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最早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的是1948年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面临急需解决的矛盾,对内就是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亟需迅速解决,同时处理好对外的矛盾,也就是新中国和外部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最早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论述。在当时的语境中,毛泽东所说的基本的矛盾其实就是指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根据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内,党中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1952年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引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任务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

(二)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全党全国今后如何确定工作重心和发展路线方针。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复存在,更加重要的是要进行生产建设,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现状,改变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现状。“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三)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八大之后,党内出现了一些倾向性錯误,因而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发生了偏差。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偏离了八大所做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认为国内的阶级矛盾又上升到最高的位置。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又再一次明确了毛泽东的判断,指出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社会主要社会建成以前,阶级之间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完全被否定,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认识,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四)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从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战略。随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拟出,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得到大会的审议通过。决议通过肯定党在八大做出的判断,树立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我国开始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因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的需求,只能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水平,提供丰富的产品才能实现。改革开放实行到今日历经40多年,目前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

(五)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

改革开放40多年,人民群众简单的衣食住行需要以及基本的精神文化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人民对于更加美好的生活越发向往,人民群众的需要向着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递进,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向迈制造强国迈进。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我们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却又面临着很多阻碍,最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当前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因而在新时代,党中央把握住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这一现实,认识到制约性问题所在,即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就是要改变发展面临的“大”却不“强”的问题。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点,在理论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依据的,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观点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之所以不停运动变化发展,由低级的社会形态不断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归根结底地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斗争又统一的运动,才是最深层的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形式和形态都不一样,理解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需要至少明确其包含的两层含义:一是,两对矛盾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深层的、最基础性的驱动力;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和展示,是通过社会主要矛盾来实现的,所以社会主要矛盾必然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社会基本矛盾,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又进入了新时代,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因为此时此刻的国情、实践情况不同,呈现出与其他发展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的特征,但究其本质,仍然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

(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宏观层面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由此推及到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它并没有将社会矛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直接关联起来。而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将两者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化、人性化。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意味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又是多样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不同层面的,包括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创新驱动力不足、实体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提升、要格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民生领域存在短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民生工程方面也面临不少难题等等。根源于国情和实践大背景的变化,对于具体化的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的指导,又结合实际,将新时代我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化、人性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格。

三、从实践维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清醒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点,不仅需要从历史和理论的维度去考量,更要认识到这一认识的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一)人民需求在实践中变化

人民有了更多样化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我们的发展却又是存在短板和问题的,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面临不少阻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实际上是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放在最高位置,这与马克思唯物历史观是相吻合的。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执政党和国家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可行的条件,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果不正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需求的变化,社会矛盾必然会不断累积。

(二)社会生产在实践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以前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中所指的“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不复存在。

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我国正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6年达到了7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居于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万元。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积贫积弱走向了基本小康,脱贫攻坚战即将胜利。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都是当前我国社会生产水平获得提升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的强有力的证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必然要进行相应地调整。

(三)变化中蕴含着不变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在变化之中必须要认识到其本质的不变。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对于不变属性的把握,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清醒深刻的定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积累的过程。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主要就是因为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发展的积累推进。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是辩证统一的。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接下来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工作重心没有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設过程中仍然要发展社会生产,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平衡性,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在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于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基础上的创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时代和实践不断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历史的、具体的条件变化而不断运动发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把握其变化的内涵,也要把握住其不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何成学,新中国70年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J].党史文汇,2019-06-12.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12-213.

[5] 高文兵,吴争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的三重逻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3):134.

[6]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04):2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R].2016.

作者简介:龚岱辰(1991.09- ),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六重经济含义
精准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坚持辩证思维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性理论创新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