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2020-05-06朱于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总体目标糟粕理性

朱于国

当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背后存在着非理性认知、运动式推进、应试倾向突出、商业色彩浓厚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应回归理性,立足当下。具体说来,要抓住五个关键词。

一曰披沙拣金。在由5000年文明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宝石真金俯拾皆是,但砂砾渣滓也掺杂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秉持客观、审慎的理性态度,既不盲目崇拜,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遗产都是好的,也不妄自菲薄,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丰厚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文学遗产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封建的纲常礼教、等级观念、迷信思想等文化糟粕,应果决摒弃。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校园张贴着“二十四孝”图,民间机构举办女德培训、算命拆字、辟谷吐納等讲座,这些糟粕借着传承文化的名义大行其道,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曰细水长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性情涵养,强调循序渐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谈的都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工夫。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时是运动式的,文件一到,雷厉风行,大办特办;一年半载后,立即偃旗息鼓,悄无声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这个总体目标即旨在建立长效机制,化解运动式发展的弊病。

三曰喜闻乐见。应试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点的识记和标准化的认知,机械而苍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有着丰富的内容——性情的涵养、审美的熏陶、理性的建构、智慧的引领等——丰富而灵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应贴近学生,力求形式多样,如吟诵、涵泳、讨论、辩论、演剧等。教几十个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会成为束缚学生心灵的枷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传统文化教育松绑,使其焕发活力,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

四曰古为今用。继承传统,不忘本来,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立足当下,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归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不是复兴谨严烦琐的传统礼仪,而是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因而,立足当下、古为今用应该成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五曰形成合力。要充分依托各门课程,尤其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彼此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比如,依托语文课,以文化原典的阅读理解和传统文学的鉴赏品味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依托历史课,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则可整合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等等。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编审,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总体目标糟粕理性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牢牢把握总体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思考
湖南烟草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和建设总体目标研究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研究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