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现状及对策

2020-05-03王星星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的主载体,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古人云: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人民教育家”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中小学教育大纲》也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

一、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与生活实际存在偏差

过于重视德育教育的理论灌输,忽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们在课堂上往往注重对学生灌输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真实的效果。

2.德育渗透存在说教现象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德育渗透教学存在着说教,过于浮浅表面化,不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客观认识规律,忽视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流于形式。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及主体地位的落实,致使渗透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其主题政治化、单一化,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为他人、为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忽略了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个性化发展,难以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4.德育渗透存在扩大化倾向

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握不住分寸,把语文课文本中的德育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严重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忽略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与其表达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导致德育渗透效果不佳。

5.教师对德育渗透重视不够

很多教师德育意识并不是很强,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深挖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因素,过于注重考试知识点的讲解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另外受课堂教学容量及时间的限制,德育渗透变得可有可无,教师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学生。

二、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措施

1.借助媒体,在导入语中渗透

一个富有魅力的导语,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它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恰当地选择导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净化心灵,升华情感,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达到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完美的结合。

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播放《游子吟》作为音乐的背景来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展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画面,设置导入语: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灰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密密麻麻缝补衣服。通过母亲微小的动作,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请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想想最使你感到父母之爱的场景。通过这样渲染气氛,学生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形中受到了教育。

2.引导质疑,在诠释主题中渗透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下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对文本中的许多问题难以理解,表达观点也有失偏颇,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文章主题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表达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及主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诠释主题,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水平,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同学质疑:愚公真“愚”,把家搬到别处不就永远解决问题了吗?况且“移山”费时费力,路途遥远,各种险情随时出现,又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这位敢于思考发言的同学,教师进行了一番表扬,接着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激烈的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提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3.发挥想象,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语文实践活动是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语文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个性张扬,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实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

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辩一辩:“我”把羚羊木雕送给朋友万芳到底“要”还是“不要”?学生在辩论中张扬了个性,抒发了真情,提高了道德认识,心灵受到洗礼。(2)写一写:①文中“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朋友……”,要求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进行续写,以真切体会到“我”与万芳深深的友谊;② 假如你是作者,此刻听到万芳的话,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会对爸妈说些什么呢?由此,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就会流露自己的真实心情,感受朋友间的无私真情,对父母重财轻义的举动予以否定,体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德育。这样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辩、写的实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德育熏陶。

4.反復朗读,在品评语言中渗透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师不能毫无重点、面面俱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致改变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师只要留心,抓住一点完全可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大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重要的字词句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品味,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境界。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还学会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并深刻地受到思想教育。

《背影》一文,“父亲”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细节描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然后指名学生朗读,接着全班一起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父亲拳拳的爱子之情。最后重点分析语句:“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该句细腻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句中“攀”“缩”“倾”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父亲年老体衰、爬月台的艰难,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父爱和浓浓的亲情。拓展时,学生联系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疼爱的细节,畅所欲言,深切地表达了要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洗礼,思想道德教育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5.结合现实,在理解感悟中渗透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德育渗透意识,重视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独特地位,适时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个性较强,爱出风头,心灵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情绪失落,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教师应积极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健康的思想去引导学生,向他们传递热爱生命的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在经历家庭变故而心情抑郁时,被眼前“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所吸引。而紫藤萝花在经历了稀零、被拔的苦难后,仍然开得繁花似锦,“‘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不正是紫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吗?作者由此受到感染启发,化悲痛为力量,重拾生活的信心,发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慨,这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感悟。教学时,教师用以花喻人写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当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有着坚强的生命力,要有不被困难所吓倒的勇气,从而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适时、恰当地选择德育素材,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星星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课堂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