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的文本特色和言语特色

2020-05-03王丽君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说明文画作文本

《梦回繁华》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试从释义、解码、评鉴三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探讨此类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规律。

一、文本释义

(一)题目解读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惊世画作。“梦回”意思是“做梦回到”,“繁华”指北宋时期的繁荣生活。这种生活被张择端细致地描绘在《清明上河图》里,画中既有京城汴梁繁华热闹的市井景象,又有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作者在极力描绘繁华的同时,也表达了隐藏于繁华之后的忧患之情。对读者来说,本文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这是对文本表层进行的直接释义。

(二)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段,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第二部分为第3—5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其中第3段介绍画作的材质、着色和尺幅等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第4段分三层介绍画作的主体内容。第5段总结说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三)语言特点

本文的作者毛宁是艺术学院的教授,他以一个画家的眼光介绍画作时很自然地使用了专业术语,如“绢本”“设色”“界画”等,这些术语对读者来说也不难理解。在宏观介绍画卷时,作者又用精确的数据科学说明,同时用乐章的节奏方式来比喻,如“慢板”“柔板”等,使读者徜徉字里行间,对这幅名画既有科学认识,又能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此,本文的语言在专业性和普及性的结合方面,处理得比较到位。

同时,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优美,特别是说明画面内容的部分,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将画面的整体和细节描摹得准确、细致。

二、文本解码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一起被安排在说明文单元。本单元前两篇都是语言平实简明的典范说明文,后两篇是自读课文,也分别是昆虫学家和画家创作的文艺性说明文,科学与诗意并存。这篇《梦回繁华》从说明文的角度来看,既有理性专业的鉴赏,又有优美丰富的描写,达到了介绍画作又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扩展阅读兴趣的目的。

(一)由面到点,实现说明文的知识价值

1.紧扣“繁华”,繁中有序

本文介绍的是北宋繁华景象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以“梦回繁华”为题引领全文。从全文整体来看,作者也紧扣“繁华”二字介绍整幅画卷,富有逻辑性。比如开篇先介绍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由此才会有丰富的绘画题材,《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一。接着继续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最后详细描写了《清明上河图》绘画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华。

其中对画作细致描写的第4段,则是按照空间顺序。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画面后段描写了汴梁市区的街道。这种顺序安排,由前到后,逐次介绍,既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又显得逻辑清晰有条理。

2.细致记叙,叙中有情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画卷的各个方面,细读发现,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比如“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由点到群,达成“文艺性”的审美体验

《梦回繁华》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特性,阅读时既需要获取信息,理解内容,更应该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画家笔下细致优美的语言,想象北宋汴梁繁华的市井。

1.四字短语,凝练典雅

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契合绘画艺术这一说明对象的特点。

2.用词准确,科学说明

在介绍画卷的总体尺寸、样式时,作者用词准确。比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这里使用了准确的数字,科学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整体印象。

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作者又引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如:“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記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这些画与文的对照,增强了可信度。

3.活用修辞,形象生动

为了能简单而生动地把画作说明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同的修辞。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在一开始就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以乐喻画,生动形象地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专业内容。再如介绍画作使用的绘画手法时说:“《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为了真实具体地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很细致,他还举了一些例子,如:“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三、文本评鉴

《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之所以流传千古,成为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不仅仅因为张择端画艺高超,极尽细致地描绘了汴梁的繁华之景,还因为这幅画背后的历史意义。虽然画面一片繁荣祥和,但当时朝廷却危机乍现。表面安宁繁荣,但国内腐败不堪、官逼民反,宋江、方腊相继起义,边地辽国、西夏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又有女真崛起于东北。这篇说明文在介绍这幅画作时,除了客观介绍画的内容和技法外,也应点明繁华背后的意义。作者在文中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四、教学研讨

我们先来看一篇教学设计: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汴州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用热点,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解题目

提问:看了题目“梦回繁华”,你会联想到什么?

什么原因只能到梦里去找寻繁华?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本

1.文章描绘的“繁华”在哪里?(请快速浏览,找出相关描写内容)

2.北宋都城汴梁如此繁华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这幅国宝画作的呢?

(细读文本,探讨作者行文的原因)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4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

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四、走近画者,感悟意蕴

拓展训练:

1.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教师总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汴州。

五、板书设计(略)

这篇教学设计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地方还存有一些问题。如:第三个环节“细读课文,探究文本”中,“2.北宋都城汴梁如此繁华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由前一个问题“文章描绘的‘繁华在哪里”延伸来的,看似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化,其实无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也无从答起。繁华只在画中,在百姓和画家的梦中,在统治者的幻想中。若把这个问题深入探究下去,就要翻阅历史,而不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语文的文本解读。而且对于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教學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理解题目”中已经讨论过。

五、文本互读与比较

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文与同单元的其他文章相比,都有相似之处。如:《中国石拱桥》和本文都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准确客观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和《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使文章更加科学专业又生动易懂。《苏州园林》在写作顺序上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叶圣陶在介绍苏州园林时,也是按照从整体概述到局部细说的逻辑顺序,让读者对建筑之美能真切感受,条理清晰。毛宁教授在《梦回繁华》中则是按照逻辑顺序与空间顺序结合的方式,由表及里,既交代了画作的创作背景,又描绘了画作各部分场景。法布尔的《蝉》和本文都是文艺性的说明文,描写细致、语言优美,在对蝉和《清明上河图》介绍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浓厚感情,让读者读来十分有趣,为之赞叹。

在教学中关注文体特点来解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在单元课文对比中我们发现,以介绍事物见长的说明文,也有颇多特点值得我们解读。例如:说明顺序的恰当布局,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说明语言的繁简交替……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对一篇说明文的纵向解读与单元说明文的横向比较相结合,才能发现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和特定篇目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密码”。

王丽君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说明文画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说明文阅读专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