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有意思

2020-05-03何捷

江西教育B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理牛鼻子文本

何捷

王荣生教授说:“教师非要攻克一个堡垒,那就是教学。”

怎么备课,怎么设计,怎么执行,无数专家给出无数的套路,真有点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结果:谁的主张在誰的身上管用,模仿者必死无疑。有学习王崧舟教授的,大家评说是端样子、摆架子;有学习薛法根老师的,众人道是假幽默、真搞笑。为什么照猫画虎都难以类似?王荣生教授说:关键原因就是“不顾学理”,瞎胡闹。“学理”这个词在一线教师话语系统中还算陌生。

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什么是“阅读教学设计”,概念都没搞清楚就生硬模仿,想必是要碰钉子的。但我也分明听得一线教师大呼:学理哪里有实践重要。光知道几个概念有什么用,关键要管用,“有效才是硬道理”。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思想操控下,“我的进步很缓慢”,就是结果。许多教师退休时感言:教了一辈子书,还真不知道怎么教才好。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用丰富的案例说话,同时为我们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如:阅读学习领域中的知识、阅读活动中的理解、阅读的规则和策略、阅读的取向及方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板块: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策略运用。通读这部书,读者本人能从浅显的理论阐述中获得对“阅读”以及“阅读教学”基本的认识,同时能在案例描述中印证学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近几年,我对“设计”极其关注,主张“从设计要质量”。其实,设计本身就是艺术。所有的生成都可以看成是预设的结果,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背后就是精致入微的设计。我建议青年教师要用古代匠人的心,用阅读本身的学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致构思、精心设计。

一份教案设计完毕,我会回看一遍,统计教师说话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这是一条铁律。但以我现在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观念和“写作教学进行时”教学主张来看,不论作文还是阅读教学,我强调不放弃“教”的作用,力求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有发展。而教学设计要随着文本、内容、目标、学情,借助不同的设计,依托不同的方法,无法给出一种套路。但是,哲学的思考方式提醒我们“无中生有”。 我认同《易经》所述的“变化之中定有不变”的道理,尝试在千变万化的设计样式中找到内核,发现不变的规律。阅读此书后,我尝试为青年教师梳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我将之归纳为课堂教学的“五一设计法”。

“转换一个观念”。在设计之初就端正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要习惯性认为教学是“我要你学”,不要张口闭口感谢学生“配合了老师的教学”。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调校观念。将教学看作是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与儿童的共同进步。你有问题解决不了,我帮助你;你有发现,我和你分享;你有进步,我鼓励你。观念对了,方向就对了,教学目标也就能正确地锚定。课堂上的教态、语言、行为也会发生“静悄悄的改变”。这是教学设计最基础的元素。

“等待一段时间”。英国教育家泰德雷格博士统计过,一个教师一生要提问100万个。这是英国教师的统计数据,若是在中国,数据估计还要翻倍增长。就在这100万个问题中,属于“教学管理”“简单回应”“旧知回忆”的三类问题占80%以上,真正的“启发性提问”不足20%。等待一段时间,就是警示我们课堂提问要注重质量,要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热闹,是思考的大敌。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琢磨质疑,组织语言,设定解决方案的时间。也就在静默沉思中,学生才能和文本真正接触,深入其间后再表达才真正有效。教师能够接受、欣赏,唯这样的课堂节奏,获益的就是学生了。

“牵住一个牛鼻子”。此条与上文呼应,依然是在问题的设计上提示要精心考量。这一条更集中指向备课时要发现文本的核心要义,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具有统领性质的问题能够整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入系统的思考。课堂要杜绝零散问题的堆积,漫无边际串讲串问。支玉恒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教学时提出“这篇文章中谁最让你感动”,于永正在《曼谷的小象》一课中提出“找出文章中隐藏的美”,王崧舟在《桃花心木》一课中提出“理解不确定”,这些都属于“牛鼻子”类型的问题。要发现“牛鼻子”,备课时要在“细读文本”和“儿童化阐释”上下功夫,“牛鼻子”就是文本与儿童链接的桥梁。

“深挖一个要点”。课堂教学不要贪多求全。好比沙漠打井,认准一个点,深挖下去,就会发现水源。要点可以是精妙文字的品评、言语表达的练习、写作方法的迁移,也可以确立为某一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多向其他的学科学习。例如数学 ,新知出现后就出现典范习题讲解,之后是习题练习和讲解。学以致用,用后巩固所学,如此循环,能收实效。王崧舟设计《慈母情深》一课时,就深挖“悟情”这个点。备课时反复地咀嚼文本,品出了梁晓声蕴藏在文字中的“情”。课堂设计上借用“慢镜头”“快镜头”“广角镜头”这些方式,多角度不断深挖,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联系、感受等多渠道、多层次体会文字中的深情,课堂产生了高潮迭出的教学效果。七分功夫在课外。要找准点,靠的是对文学执着的爱,对教学不懈的追求,对儿童深切的了解。这一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元素。

“组织一次讨论”。担心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就组织学生讨论吧。结合之前的“牛鼻子”问题,需要深挖的“点”,聚合大家的智慧,组织小团队讨论解决,这是简单而又有效的好方法。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操作法,简单易行但也容易被“教师强势型”设计所屏蔽。作为学本课堂的关键元素,特别提醒大家在设计时融入。讨论不能流于形式,“组织”就是提醒要策划好讨论的命题,合理分工,保障时间,科学安排交流汇报,实现智慧互换,共同进步。讨论,确保了学生占据主动,占有课堂时间,占领思维的高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还是那句话:我的就是我的,你的才是你的。设计,是件讲究的事,非得自己悟出不可。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学理牛鼻子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这次也许牵住了牛鼻子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牵住“三医联动”的牛鼻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翻译学名实诘难与学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