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银行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机制探索
——以陕西Y 县为例

2020-05-02

生产力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会养老银行

张 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相关学者研究表明,2035 年农村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7.2%,比城市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12.8%[1]。党的十九大以来,老龄事业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农村的老龄工作始终是重点。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服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的重要举措。

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升级转型

“时间银行”最早于20 世纪80 年代,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提出,他设想可以通过劳动交换服务,“以一小时对他人服务在未来换取一小时被他人服务”,将“时间”作为货币的替代[3]。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在志愿服务、互助养老等方面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因其存在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滞后、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4],未能实现广泛应用。在我国,“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指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公益时间被存入“银行”,未来可以为自己或父母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我国已在上海、太原、广州、北京、杭州、哈尔滨、南京、重庆等地的城区相继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试点。其不仅是对现有养老体系的补充,并逐渐与新技术发展相结合,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种新模式。

(一)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是传统养老体系的有效补充

农村人地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较明显。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养老机构覆盖率低、低收入家庭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空心化”严重和专业护理人员缺失等诸多困难,农村特困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高龄独居老人等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而基于农村的血缘、地缘、亲缘关系构建起来的互助网络,通过社会互助补充家庭互助,以社会照顾补充家庭照顾,是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方式[5]。

(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整合了社会资源

伴随家庭人数减少、子女与老人不住在一起,以及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较城市老年人较高等问题,我国农村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与养老照料需求难以匹配,使得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得性、可及性都面临严重挑战。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将低龄老人及留守妇女等农村人力资源吸引到养老服务队伍,激活了农村自身的活力,将低龄老年人变为重要的养老人力资源,老年人在互助活动中发挥余热,丰富自身生活,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进精神健康[6]。除此之外,政府发挥主导、非营利组织、各类企业以及年轻人积极参与,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三)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实现了代际交换

年轻人拥有生产物品、提供劳务的能力,年老时丧失生产物品、提供劳务的能力。代际之间之所以存在代际交换,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占有的资源不同,对社会产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也不同,这样,在代与代之间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7]。时间银行的出现打开了代际交换的钥匙,人们通过时间银行作为媒介,年轻时将提供劳务的能力通过时间银行存储起来,年老时通过时间银行获得所需的劳务服务,促进社会养老的代际交换。

三、时间银行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陕西省农村互助养老主要由基层老年协会主导开展。农村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组织,在老年人的服务与权利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社会资本、利用社会资源,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以及托老服务等。本文选取陕西Y 县5 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这5 个村分别于1991—2013 年间设立了老年协会,多年来积极开展老年人民主自治,促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形成。2017 年该地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和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联合发行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土壤也逐渐浓厚。基于此,本文选择这5 个村开展典型性研究。将从时间银行视角,对该地区互助养老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一)Y 县互助养老发展现状

Y 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黑、白、红、绿”特色产业鲜明,是中国茯茶之源、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牛奶生产强县,辖8 个镇、134 个行政村,面积575 平方公里,人口33 万,是天水-关中经济区核心区域,人文历史厚重。近年来,Y 县着力解决空巢、独居、留守、重度病残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帮扶机制,为六十岁以上失独和伤残家庭父母提供养老;积极发挥老年协会作用,组建志愿服务队倡导志愿服务,开展低龄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服务,搭建了老人相聚交流、互助互娱、休闲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平台,让村里老年人不离村享受养老服务。

1.资金支持奠基础。Y 县对各村互助幸福院每年财政补贴3 万元,对于在内就餐的空巢、独居、重度病残、贫困等老年人月补助1 000 元,年补助1.2万元,直接受益老年人220 多人。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改善伙食、每月集中给老人过寿聚餐庆祝;针对农村特困老人,设立县康复中心,整合政策资金800万元,累计收治158 人;陕西省主导创建老年协会评优与资助相结合,给予老年协会资助5 000 元/个,示范老年协会20 000 元/个,Y 县D 村老年协会被评选为示范老年协会。

2.服务队伍稳支撑。Y 县的D 村于1991 年就已经成立老年协会,5 个村老年协会的工作人员数量为5~7 人,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60~69 岁之间的为16 人,70~79 岁之间的为12 人,这些老年协会骨干大部分是退休干部和老党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并且在村中树立了威信。在养老服务志愿者方面,5个村共计50 名养老服务志愿者,其中女性占72%,男性占18%,50 岁以下为8 人,50~59 岁为6人,60~69 岁为21 人,70~79 岁为15 人,养老服务志愿者中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年龄集中在60~69 岁的低龄老年人群。

3.制度完善强保障。陕西省出台加强老年协会建设的“八项措施”,从提高覆盖率、加强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业务培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登记管理八个方面推动老年协会健康可持续发展。Y 县也确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配合、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互助养老领导和工作机制,以制度形式予以保障。并且每月集中检查互助养老设施,与老年协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交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随时指出问题,改进不足。

4.服务形式多样有成效。Y 县在老年协会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健康支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方面。在健康支持方面有量血压、测血糖、量体温、称体重、健康教育、督促用药、陪伴就医、陪伴锻炼等;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有个人卫生清洁、家务协助、日常知识普及、膳食服务、购物协助;在精神慰藉方面有陪伴聊天、陪伴散步、娱乐活动、了解时事;在社会参与上有节日聚会、文体活动等。老年协会在制定活动内容的同时,广泛动员村中老年人参与,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以前的“闲下来也没什么事”,到现在“感觉我们老年人活了”,改善了村中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了对老年生活的安全感。

(二)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服务时间供给对象有待开发。根据村委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5 个村60 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 072 名,其中60~69 岁低龄老年人有1 147 名,占老年人口约为55.3%,低龄老年人口数量大,但大部分人不能参加老年协会,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家人不理解、不支持,需要照顾家中的大小事务,尤其是照顾留守儿童。

2.服务供给者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老年协会在互助养老中可以提供的服务主要为日间照料、生活协助以及助残服务等,当前老年人对于老年阶段的医疗卫生保障和自我权益的维护非常重视,希望得到的服务主要有专业的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以及老年人权益维护等,而各年龄阶段供给者因为没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担心不能保证服务质量,因而不能提供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

3.服务时间存储标准不清、存储效率低下。老年协会根据志愿者时间分组,按照志愿者与老人家中路程进行分配。主要提供做饭、量血压、洗衣服、量体温、洗澡、换衣服、倒垃圾、打扫房间、聊天、提水、提煤、农活帮忙、用药指导、协助不便老人出行走动以及联系子女等服务内容。但大多数老年协会的志愿者仅记录服务的时长和内容,而忽略了这些服务存在劳动强度和内在技术含量的差异,而记录方式也主要靠志愿者手工记录和管理,有些志愿者甚至不会写字,无法书写记录表,出错率和丢失率较高。

4.服务监督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农村互助养老要长久发展,就需要权威性的政策制度做后盾。目前,农村老年协会互助养老处于“乡规民约”的自发状态,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未能获得资金支持和政府过多的关注,村民对互助养老模式的信心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国家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村民不了解互助养老的意义价值,普遍存在缺乏认知环境和舆论氛围等问题。

四、时间银行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机制构建

通过对农村老年协会互助养老情况进行分析,将时间银行引入农村互助养老管理中,构建时间银行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机制。基于有偿激励模式,调动志愿者服务积极性,推动农村互助养老长远发展。

图1 时间银行农村互助养老机制

(一)服务时间的供给

在服务供给上强调互助养老服务内容多样化和服务供给对象扩大化。供给对象应为准老人、低龄老年人、青年人为主体,根据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开展不同层次服务。在服务内容上,按照服务技能和专业化程度至少可划分为专业护理、日常照料及情感陪伴三类,其中专业护理一般针对失能失智老人,主要涵盖理疗复健等服务内容,其服务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或是有医疗护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日常照料主要针对高龄、空巢或缺乏部分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包括助洁、助餐等家政服务内容,其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具备日常生活照料经验即可胜任;情感陪伴是服务需求中的较高层次,通常是针对独居或有较强抑郁情绪的老年人进行精神疏导,通过聊天、陪同等方式缓解孤独感,此类服务人员需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

(二)服务时间存储

在服务时间储存上,发挥老年协会的基础性作用,以老年协会为依托开展互助服务,为农村养老注入人力资源。但值得注意的是,时间银行依托老年协会又不局限于老年协会,依托老年协会是便于宣传与管理,利用村民间熟识的特点开展服务,不局限于其是为了更好地链接村子内外资源,扩大志愿者队伍,实现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理顺老年协会与政府的关系,老年协会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履行管理职责,并接受其监督,政府在充分尊重老年协会职能的基础上为其减负,使老年协会成为时间银行的实际管理者但又不是唯一的责任承担者。

(三)服务时间支取

在服务时间支取上,时间银行存储数据网络化使参与者异地支取和自由转让成为可能。一直以来各地互助实践都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当参与者迁移或死亡时以前存储的时间将难以异地支取或继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如果各社区各地区实现大数据信息共享,并将参与者的服务信息计入个人信用系统,便可实现存储服务跨区域通存通兑,也可免除参与者日后迁徙的后顾之忧[8]。如果参与者与他人达成合意,可以将其账户上的存储时间转让他人;如果参与者死亡,其账户上的时间余额可由其继承人继承。

(四)服务保障监督

在保障监督上,通过明确统一的法律制度对时间银行进行监督管理,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使其由村民自发行为转变为专业的社会化组织;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约束下建立健全时间银行发展的内部管理规范。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与老年协会协同管理时间银行,拨付运行经费,建立时间银行章程,提高时间银行建设水平,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体系,合理转换服务内容价值差异,完善供需双方匹配系统[9],提升村民的满意程度,同时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对时间银行加以推广,提高社会力量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五、时间银行视角下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机制的对策建议

运用时间银行的理念,对农村互助养老现有机制进行优化,可以有效缓解现行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的缺乏制度保障、照顾人员短缺等问题,促进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照顾农村老人的责任社会化。

(一)完善制度规范,保障互助服务法制化发展

各年龄阶段的人群是否愿意提供更长时间的养老服务,更多地取决于时间银行的国家信用和技术保障,在一个有保障的环境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才能发展下去。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出台具体的政策和实施方法,另外,应明确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政府主管部门,保证各部门人员配置,确保该模式能够持续性的发展。

(二)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互助服务专业化程度

时间银行集公众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能拓宽养老事业人力资源,但志愿者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互助服务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实现多层次发展。加强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机构比如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等定期对时间银行志愿者进行培训,向其讲解基本服务技巧和沟通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时间银行了解需求方的服务类型,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产品,当互助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专业性需求时,时间银行可向专业养老机构进行转介,如此既可以实现时间银行与专业机构的“双赢”,也能够促进养老服务供给多样化。

(三)融入智能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智慧化互助

在互助养老服务中,供需双方的资源和需求均需通过时间银行系统进行记录和匹配,引入数字信息技术,建立志愿服务大数据系统,可以形成智慧联盟,优化供需匹配,提高记录管理效率,以此实现互助服务高效智能化发展。尤其是在储存时间记录环节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便于储户随时调阅查看存储信息,包括服务时间、服务类型及获得评价等内容,利于保护储户知情权。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免去早年实践中人工手动记录易遗失、难查询的弊端,尤其适合参与人数众多的大规模互助服务管理工作。此外,信息技术可将参与者的相关信息形成大数据,使各乡村、各城市的互助服务形成网络,有利于互助服务供给侧资源流动,实现互助资源的优化。

(四)提高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

人力资源的注入是时间银行式互助养老服务得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借助全媒体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之中。加强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不论是权威性、政治性还是影响力,主流媒体都占据着强势地位,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互助服务的关注度,还可以提高信赖度。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差异化的宣传途径,增加宣传频率,对时间银行的涵义、优势及运行过程进行普及,强化公众的认知过程,从了解、熟悉再到参与,逐步扩大人员规模。

猜你喜欢

协会养老银行
江西银行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养老之要在于“安”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