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的译者角色定位探析

2020-04-30曾宣亦

文存阅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

曾宣亦

摘要: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自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交替传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可与关联理论兼容,包含两轮明示推理过程。其中,译者对于交替传译的成功与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旨在探讨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为何将译者的角色定位为受讯者和讯递者。

关键词:关联理论;交替传译;受讯者;讯递者

交替传译的早期定义是在会议室进行的会议口译活动,如今使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很多规模较小的正式场合都采用交替传译的口译模式,例如商务洽谈、新闻发布会等。译者在源语发言人讲话的同时记录笔记,中途在发言人停下讲话的间隙,将源语信息用译成目标语,高效准确地为听者传达源语信息。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讯递者通过一定的明示行为向受讯者传达其意图,受讯者通过一定的推理使讯递者的意图对其显明。在此理论支撑下,交替传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样可以看做为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关联理论和交替传译是可兼容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这个术语适用于明示的所有情况,明示型交际、推理型交际、和明示-推理交际是一回事,只是介于讯递者和受讯者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交替传译涉及到两轮明示推理过程,译者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既是受讯者也是讯递者。

一、关联理论简述

关联理论在1986年由Sperber, Dan和 Deidre Wilson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它的目的是识别存在于人类思维中存在的内在机制,从而揭示人类交际的方式。关联理论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所谓明示,则是讯递者通过一定的交际意图将信息意图传达给受讯者,而推理则是受讯者为了识别讯递者的信息意图所做出的努力行为。关联理论提出了两个原则,认知关联原则与交际关联原则。认知关联原则认为交际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交际关联原则认为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设定为自己达到了最佳关联。关联理论通过语境效果和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关联,关联程度、语境效果、努力程度的关系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推出,语境效果越大,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小,发出相关语句的刺激信号就越有关联,反之关联越小。交际双方不会一味地追求最大关联,因为追求最大关联意味着用最小的努力程度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在无法获取所有的语境效果前,最大的语境效果和最小的努力程度是无法计算的,所以人们只希望在传递信息时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使语境效果和付出的努力程度达到一定的优化配置,所以这种关联就是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与交替传译的兼容性

针对于译者对交替传译的理解存在这样一个等式,C=KL+ELK+A,即comprehension(理解)=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语言知识)+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言外知识)+ analysis(分析)。从这个等式中可以得知,译者要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对源语获得充分的理解,不仅要掌握源语言知识和目标语言知识,还必须掌握言外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源语言真实含义进行快速精准的分析。但这是译者在第一步作为听者分析理解讲者的发言内容,而译者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充当听者的角色,也要在第二步充当讲者的角色。作为讲者,译者应当综合考虑听者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准确无误地将源语内容通过目标语传达出来。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讯递者通过一定的交际意图将信息意图传达给受讯者,受讯者通过推理识别讯递者的信息意图。因此,交替传译和关联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交替传译是具有两轮明示推理过程的特殊交际活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交替传译中讯递者、译者、受讯者的关系如下图:

从上图可得出,在第一轮明示推理过程中,对于讯递者A,译者是受讯者B的角色,B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即时语境并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推理出讲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第二轮明示推理过程中,对于受讯者D,译者是讯递者C的角色,B需要从源语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中寻求最大关联,用目标语高效精准地向听话人传达出源语意图。接下来本文将举出一些翻译实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交替传译中译者的角色定位進行简要分析。

三、交替传译中译者的角色定位

任何形式的翻译活动都包含三个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其中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作为介于源语讲者和译入语听者之间不可或缺的角色,译者要在保证译入语听者有效、快速理解地情况下,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源语讲者的真实含意。现在国内外有诸多学者在进行翻译主体性研究中,认为译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处于中心主体地位。本文暂不讨论译者是否是翻译的中心主体,而是基于前文理论认证后,通过实例简要剖析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是否能够将译者定位成受讯者和讯递者的角色。

(一)第一轮明示推理过程中的受讯者

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认知语境(包含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等物质语境,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期望等心理语境以及知识语境)里发出或加工刺激信号的,在交替传译中,这个刺激信号就是讲者作为讯递者A发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理解源语阶段,根据前文提到的等式C=KL+ELK+A,译者需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和精准的分析,这显然符合第一轮明示推理过程中的受讯者B所具有的特征,及特定的认知语境和一定的推理努力。成功的交际需要相同的事实和设想在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中显明,换言之就是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必须在一定程度内有相同部分。例如:

①最后我想强调,面对疫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当前需要的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分裂脱钩。

(译:To sum up, I want to stress that no country can face the pandemic by going it alone. It's time for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division and decoupling)

②病毒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命运相连,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

(译:The virus is a common scourge facing all. With our future linked together, countries can only overcome the challenge by standing in solidarity.)

交替傳译不是字对字的复制,而是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的产品,译员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原文信息加以重组。在这两个例子中,“疫情”一词属于时下流行概念,译者能够正确理解归功于自己的丰富的百科知识储备;“独善其身”和“共克时艰”是汉语中的成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译者利用自己对源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准确掌握了其含义。而对于“命运相连”的翻译,译者将其处理成“future”,则在传达信息意图的基础上,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因此,一名优秀的译者需要熟练掌握双语语言知识、专业知识、百科知识,通过捕捉即时语境来增强推理能力,扩充自己与源语讲者的认知语境的交集,减小推理努力。

(二)第二轮明示推理过程中的讯递者

交际要求交际双方在代码和语境的选择上有一定程度的协调:给与充分的互有知识,交际双方可对代码和语境做出相应的选择。交替口译中,代码即为源语文字,语境即为认知语境。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为达到翻译的目的性,译者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在传达源语信息时,需根据自身的认知语境来重新组织语言,使其能最大程度为译入语听者所理解,也就是第二轮明示推理过程中,讯递者C应追求与受讯者D的认知语境有最大程度的交集,并设想其信息意图与受讯者D互为显明,从而传达其交际意图,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例如:

③中国有句古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译:To quote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Turn inward and examine yourself when you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life.")

④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译:"You throw a peach to me, and I give you a white jade for friendship." It is China's traditional virtue to repay goodwill with greater kindness.)

例3和例4划线部分是文言文,译者在充分理解源语信息后,将源语信息完整无误的传达给了听者,尤其是例4的处理恰到好处:译者不仅保存了原文信息内容,还增加了信息来兼顾译入语语言习惯,方便听者更好地理解。这就是在第二轮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作为讯递者C,不仅将讯递者A的信息意图完全表达,还通过将自身认知语境与受讯者D的认知语境进行最大程度相交,将讯递者A的信息意图与受讯者D互为显明,从而传达出A对D的交际意图。

四、结语

与Grice的合作原则不同的是,Sperber和Wilson并不认为交际双方必须要达成一定的合作,其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说道,一个真诚的讯递者和一个心甘情愿的受讯者唯一必须共有的目的就是达成理解:即让讯递者的传信意图为受训者所认识。交替传译中的译者存在的目的正是让沟通双方互相理解,对于各自的信息意图互相显明,这就确定了在两次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作为受讯者和讯递者的角色定位。通过前文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译者作为受讯者和讯递者,快速精准地架起了双方沟通的桥梁,使其信息意图互为显明,顺利进行了交际活动。 因此,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本文对于将译者定位为受讯者和讯递者的角色,经过分析后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 & Deidre Wilson.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江晓梅,杨元刚.英汉交替传译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斯珀波(Sperber, D.)&威尔逊(Wilson, D.).关联:交际与认知[M]. 蒋言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屠国元,朱献龙.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24(6):8-14.

[5]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6]姚斌.即兴发言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信息重组策略[J]. 中国翻译,2018(2):106-110.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与旅游翻译的关联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TV Series Sherlock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基于关联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前活动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