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喻时代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状况创新性研究

2020-04-30赵红伟赵彦军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社会服务网络

赵红伟 赵彦军

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后喻时代外语专业思政教育模式,对高校培育外语类复合型实践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8所外语类高校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其存在问题,以此为依据,构建“三位一体整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外语专业;网络;实践;社会服务

2018年1月,教育部宣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专业提出“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的目标。近几年,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得到重视,有学者从专业独特性入手创新教育内容,有学者以课程教学着手改变教育方法,也有学者以时代特点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并提出相应适合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但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的研究并不十分成熟,此领域仍需继续深入探讨。

一、问卷调查设计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培养、专业课程贯通、实践活动融合、家校良性互动、产教正向融合等。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的优质学生,不应仅仅是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是服务型人才,唯此,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网络思政的贯彻落实,家校互动的良性循环都对后喻时代学生的政治素养、思维模式、心理素质、自律水平有重要的影响。据此,课题组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语种、不同性别设计了“后喻时代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学校、家庭、性别、年级、所学语言等;第二部分是所在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包括心理状、人际关系状况、参加实践活动情况、服务社会发展意愿等等。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网络化时代,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极具个性化,例如韩语专业学生受韩国浓重文化艺术气息的影响,法语专业学生受法国浪漫主义文化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受日本多重性、均一性、现实性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德语学生会受到德国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影响。对此,本课题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结合了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展开调研。

调查问卷以“问卷星”为数据调查平台,通过在线填写问卷,终端获取信息,最后课题组成员再统一进行数据总结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后喻特征显著,思想意识多元倾向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大学生,受网络或者社会大环境影响,比前喻时代和并喻时代的学生思想更加趋向多元化。为此,本研究通过2个问题对后喻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性进行研究。

对“家长遇到难题时,会向你请教吗?”的問题,选择“经常”的占20.5%;选择“偶尔”的占72.3%;选择“没有过”的只占7.2%。

“如果你是毕业生,你认为你会选择的工作类型是”,选择“可以快速提升自我,唯我所好”比例最大,占40.2%;选择“可以带来更多收入,丰富口袋”占35.1%;选择“可以带来一定收入,但更侧重于为社会服务”的占10.6%;选择“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工作,安闲度日”占14.1%。

(二)传统思维淡化,跨国文化影响加深

传统思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与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规范深深融为一体,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受后喻文化及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影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思维开始向后喻思维转变。在回答“现时代,你认为较适合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哪几种?”的问题时(多选),选择“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比例最大占85.6%;选择“面对面直接沟通”的占59.6%;选择“走出去,参加聚会或者各项活动等沟通方式”的占56.8%;选择“传统电话短信、写信、邮件等沟通方式”的35.6%。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随着学习的深入,自身性格特点受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影响加深。回答“你最喜欢哪种个性特点?”问题时,选择“打破常规、创造力强”的占23.6%;选择“不拘小节、粗犷狂放”的占22.8%;选择“热情似火、浪漫情怀”的占20.3%。选择“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占17.4%;选择“中规中矩、彬彬有礼”的占15.9%。

(三)实践需求多样,“双创”意识萌芽

调查发现,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更希望通过各种实践平台参加实践活动,更快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在进行“对实践资源的需求”调查问卷时,同学们选择如表1所示:

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你认为哪些工作更重要?”的调查问卷(多选),选择“开设专业课程,创业创新教师专业指导”的占65.3%;“场地支持(产业园、创客吧、专有网络平台等)”占45.6%;“各种竞赛的激励”占40.5%;“资金支持”占38.5%;选择“专业课老师的指导”占35.8%。

对“作为外语专业学生,你认为如何上好思政课?”的问题,选择“融入非思政课堂”的占30.5%;选择“融入实践教学”的占29.7%;选择“单纯思政课”的占25.6%;选择“以其他形式融入”的占14.2%。

对“如果条件允许,毕业之后你会选择什么职业?”的问题,选择“自由职业者”的比例最大占19.8%,其次是出国、创业、机关事业单位、升学等。如图1所示:

(四)心理意识觉醒,现实冲突碰撞

受后喻文化影响,外语专业学生更容易将自身与所处环境自觉融合,并积极自主地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但这种融合一旦与现实环境不一致,却又容易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产生强烈的心理问题。

在回答“进入大学,你认为哪些能力是你需要迅速提升的?”的问题(多选)。选择“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占比最大,为58.3%,其次是实践能力、双创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业余爱好能力、提升身体素质等等。具体数值见图2:

在回答“遇到重大挫折后,你会持怎样的态度?”的问题,选择“积极乐观寻求解决办法”的占37.3%;选择“悲观消极寻找对策”的占30.6%;选择“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等二次元世界”的占28.5%;选择“可能出现一蹶不振,甚至怨天尤人”竟然高达3.6%。

三、构建“三位一体整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本身蕴含着道德品质、意识形态、心理状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课题组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综合考虑后喻时代特征与外语专业学生个性特点,试图构建“三位一体整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图3所示:

“三位一体整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三位一体整合-互动”子系统。

(一)“课堂”、“实践”与“网络”整合互动

这一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子系统,体现“课堂理论知识、配套实践教学和网络育人平台”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和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高校通过建构“课堂”、“实践”与“网络”整合互动协同机制,构建“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立体化”教育理念,建立课程、实践、网络相互融合思政教育体系。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承担培养社会出色人才的重要使命,转变教育理念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将传统思政课程潜移默化融入专业课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实现“三全”育人目标。问卷调查中发现,外语专业学生更倾向于摒弃传统思政课的束缚,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事实证明,“三全”育人确实是高校育人最佳形式,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學质量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外语教师更应该结合外语专业学生思维活跃特点,以课堂为载体,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多元化育人方式,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更大程度上是在理论上武装外语专业学生头脑,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思政育人长效机制,还需要发挥实践的作用。通过前期调查显示,外语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最应该提升的人际关系和实践能力,因此,欲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还应该适时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积极制定并开展适合外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目前高校一般是通过竞赛、社团、讲座等第二课堂形式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或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方式内化理论知识、培养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技能,逐步完成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思政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不仅要实现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将课堂搬到网络上,将网络时事知识融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因势而新”,更要适应时代发展,建立健全网络实践平台,积极以“创业创新”教育为载体,开展多种课程、培训、竞赛等活动,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和育人平台,让网络成为成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家庭”、“社会”和“高校”整合互动

这一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子系统,体现三大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所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互动。这一系统内的整合互动,是对传统教育模式“以学院为本”和“以家庭为本”两大模式的超越。这一系统模式将“社会”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纳入进来,是教育本土化思路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外语专业学生受专业特点影响,后喻思维更加明显,受到家庭环境、就业压力、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外界因素困扰时,思想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若不加以重视,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偏离正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甚至到“二次元”世界中寻找自我,这时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协调联动,让学生“自我发声”、跳出“自我牢笼”、寻求“自我价值”。

然而,2019年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理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过去,高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筛查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当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高校或者心理部门往往更多的单纯是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甚至将问题学生直接交至家庭后搁置。事实上,在外语专业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逆向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形成阶梯化心理治愈机制。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人才输出和输入部门,应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预警机制,防止或者控制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学生因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思想问题。这时,高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与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建立以“社会为主体”心理干预机制,寻找学生兴趣点,逐渐嵌入自我价值,形成良性实践干预,反促心理问题解决。

(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就业”整合互动

这一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功能子系统,体现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功能整合。传统的教育往往囿于“教学”的思路,忽视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目标,也忽视社会服务的功能。“三位一体整合-互动”的实践教育体系,注重将“就业”和“社会服务”纳入系统设计中,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也是教育本土化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竭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必须制定出与“就业”和“社会服务”相配套的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才能培养出“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堪当时代大任的杰出青年。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社会服务网络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