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刺针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

2020-04-30李明礼张晓贝谢磊丁晓燕

安徽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根型针法细胞因子

李明礼,张晓贝,谢磊,丁晓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伤科常见慢性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病人人数约占颈椎病总数15%~30%,其以50 岁以上人群最为多见[1]。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麻木疼痛和上肢放射性疼痛无力,如病情进展还可导致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2]。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并无特效手段,多通过牵引、理疗及药物镇痛等进行对症干预,但总体疗效局限,且长期使用后复发风险较高[3]。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痹痿”范畴,中医药方法治疗该病历史悠久,近年来其在提高病人总体疗效和延缓病情进展方面亦显示出一定优势;其中深刺针法最早见于《素问·刺要论》,认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而颈部相关穴位深刺已被证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流循环状态,舒缓紧张筋肉,减轻局部压迫[4-5]。本文通过观察深刺针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中医治疗方案应用积累更多医学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5 月至2018 年5 月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共140例,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6]和中医气虚血瘀辨证诊断标准[7],年龄≤75岁,入组时VAS疼痛评分≥6 分,病人及近亲属知情同意;同时排除既往颈椎手术史、合并其他颈椎病变、全身感染性疾病难以控制、血液系统疾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入选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中男性40 例,女性30 例,年龄(48.42±5.08)岁,病程为(25.32±4.84)个月,其中单节段病变18 例,双节段病变15 例,三节段病变12 例;观察组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为(48.71±5.20)岁,病程为(25.09±4.78)个月,其中单节段病变20例,双节段病变15 例,三节段病变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西医治疗,包括:①牵引疗

法,常规摆放靠坐位,维持颈部和躯干纵轴前倾15°~20°,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牵引重量为病人自身体质量10%~15%,每次20 min,每天1次;②依托考昔每次30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手法推拿,即常规摆放俯卧位,首先于冈下肌及斜方肌肩处施以滚法5 min,再拿揉项后大筋3 min,点按天宗、阿是及肩井穴各2 min;病人改为侧卧位后,采用拇指指腹对颈项部条索结节处进行弹拨(4~5次),继续在天柱、风府、阿是、风池及手三里穴各点揉1 min;病人再改为仰卧位,向上托举颈椎,并沿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推抹,每侧5次共10次;最后肩井穴和上肢施以拿按法,每次25 min,每2天推拿1次;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深刺针法治疗,即选取大椎、颈夹脊、外关、风池、百劳、后溪、肩井及束骨;摆放端坐俯伏桌面位,采用规格0.35 mm×60 mm无菌针灸针刺入第1胸椎与第7颈椎两节段棘突间隙,呈45°角刺入,深度1.5~2.0寸,得气后留针15 min;再采用规格0.35 mm×20 mm无菌针灸针刺入其他穴位,刺入后施以平补平泻法并留针15 min,每2天针刺1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计算疼痛、活动受限、肢体麻木、头晕目眩及神疲乏力评分,分值越高提示症候越严重[7];②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进行疼痛程度评价,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8];③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包括症状、体征及工作生活能力3项,分值越高提示疗效越佳[8];④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检测采用利普生N6 COMPACT 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⑤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试剂盒由广州申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7]①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中医症候评分减分率>70%;②有效:自觉症状部分减轻,中医症候积分减分率为30%~70%;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以%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17,P=0.00),见表1。

表1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主要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 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VAS 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见表3。

表3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3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治疗后2.52±0.58a 1.77±0.36ab 4.33 0.00例数70 70治疗前6.84±1.60 6.69±1.53 0.26 0.80

2.4 两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CASC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见表5。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见表6。

3 讨论

目前我国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主要疾病之一[9]。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包括急性外伤、慢性劳损及骨质增生在内多种因素均与该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0]。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证实[11],炎性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到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加重各个环节;其中IL-1β水平升高一方面能够加重椎体关节炎性损伤,另一方面还能够刺激IL-6和TNF-α合成分泌,加快椎间盘退变进程;TNF-α水平升高可造成神经根髓鞘持续损伤,进而引起轴突变性,严重影响神经传导功能,痛觉阈值随之降低[12];而IL-6则具有炎症细胞分化调节作用,可上调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其血清浓度与颈椎病病人疼痛程度呈明显正相关[13]。

表4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表4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70 70症状体征工作生活能力治疗后7.23±1.46a 8.82±1.74ab 4.89 0.00治疗前12.58±2.20 12.80±2.25 0.49 0.62治疗后15.71±3.49a 18.34±4.50ab 5.99 0.00治疗前53.13±6.75 52.50±6.59 0.31 0.76治疗后60.74±7.81a 67.90±9.23ab 4.62 0.00治疗前5.96±1.14 5.88±1.10 0.43 0.67

表5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mPa·s,

表5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mPa·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70 70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治疗后1.77±0.33 1.19±0.26ab 4.17 0.00治疗前4.56±0.54 4.52±0.51 0.31 0.76治疗后4.45±0.51 3.78±0.37ab治疗前5.96±0.75 5.91±0.71 0.27 0.78治疗后5.59±0.72 4.95±0.60ab治疗前20.44±4.67 20.32±4.50 0.31 0.76治疗后18.86±2.89 14.08±2.18ab治疗前1.87±0.38 1.83±0.35 0.17 0.87

表6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ng/L)

表6 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ng/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为白细胞介素1β,IL-6为白细胞介素6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70 70 TNF-α IL-1β IL-6治疗后29.43±3.96a 17.82±2.74ab 5.06 0.00治疗前17.23±3.05 17.40±3.09 0.57 0.35治疗后9.54±1.61a 5.49±1.00ab 4.27 0.00治疗前6.58±1.10 6.70±1.14 0.43 0.48治疗后2.46±0.59a 1.37±0.30ab 4.81 0.00治疗前43.26±6.05 44.11±6.29 0.72 0.26

中医典籍中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明确表述,多根据其头颈肩臂疼痛、筋脉萎软等症状归为“痹”、“痿”范畴[14],多因积劳伤颈,兼之外感风寒,督脉亏虚,髓海失养,气血难和日久而发病[15];同时阴阳亏虚,精气难复,如劳损累积,则可致筋骨懈惰,最终导致椎间盘退变症状出现[16];故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当将益脾肾、活气血及调阴阳作为基本治则。大椎穴为手足三阳和督脉之会穴,穴位刺激后可奏益气壮阳之功效,在减轻肩背痛、项腰脊强等症状方面效果良好[17];《金匮要略》云:“颈项强痛……刺大椎”[18];针灸实验研究证实[19],大椎穴深刺能够增加颈项部血流灌注量,缓解神经血管压迫症状及继发疼痛麻木症状。而在此基础上联合手法推拿,可进一步通过松解剥离粘连软组织,有效纠正紊乱小关节,改善局部活动功能[20];同时手法推拿还具有扩大椎间孔进,促进颈椎生物力线恢复,减轻神经根及椎动脉压迫等多种作用,与深刺针法联合能够协同发挥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等功效[21]。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VAS疼痛评分及CASC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应用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临床症状、促进生活工作能力恢复;而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则证实深刺针法联合手法推拿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炎症反应,而该方案疗效优势可能与以上作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深刺针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提高症状控制效果,提高颈部活动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并有助于拮抗炎症细胞因子表达。

猜你喜欢

根型针法细胞因子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