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自然的声音》为课例的教学微环节解析

2020-04-29曹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句段学力赏析

曹成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何才能准确把握住、高效地赏析文本的重点句段,让学习力在师生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呢?笔者听了几位青年教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同题教学课例,体悟着老师们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捕捉着学生们语言实践和学力发展的生成、生长痕迹,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 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力在语言体验中扎根

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题目中的“美妙”二字,并在文本的赏析中紧扣这一关键词;也有学生觉得后文中的所有声音都被涵盖在“许多”二字中,所以这个词语才是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不同的理解不能说谁对谁错,然而每个孩子自身的不同语言能力所带来的体悟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不同孩子语文学力强弱的体现。注重语言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是帮助孩子解析重点句段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孩子语文学力生长的土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汲取语言信息,捕捉关键点,指向文本中心点。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做到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更要对学生不同语言能力体验给予尊重。

二、 融合文篇意义,让学力在语意揣摩中涌动

很多学生对于关键词“美妙”的理解最初只局限于詞语本身—美妙就是美好的意思。然而在老师让学生去找“文中的什么声音让你觉得美妙”时,学生不再单一地说风、水这样简单的信息内容,而是有了更多的想法: 有的说,风翻动树叶让树叶像歌手一样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水唱起歌就像开音乐会一般……学生们的思维已经跳出了词意本身,真正融入了文本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略文篇与语言的内在意义,只有真正将词义与词意相整合,词意与语意相融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高阶思维能力,文本内涵赏析才能有自己的深度,推动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三、 浸入仿真情景,让学力在语境中生长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风、水、动物三个方面的声音之美。教师们也进行了教学取舍,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发言,发现学生课堂呈现不出“不用声音的美妙”的教学效果。在课后和老师们讨论反思中,意识到学生根本未能“入境”,这种“教学带入”,怎样转化成“自我仿真性浸入”,是需要有教学智慧的。教师需要借助特定的语言环境,更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互动性转换认知,让学生自己不自觉“浸入语境”,当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在进入心理认同的仿真性的情景预设中,渐入佳境地发现事物的描写有共性的特点—变化之美时,学生自然就能根据语境关注到“不一样”“合奏”“一起”等这些丰富的动词,也就更能体悟出在这样情境下作者用词的精妙、精当之处,就水到渠成地实现语言的赏析和思维的操练了。

四、 尝试与作者共情,让学力在语情中开花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作者说风和水是音乐家,说动物是歌手,教师们就“美妙”一词展开,问得最多的便是: 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对于语情的感悟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风翻动树叶中感受到不同树叶不同季节声音的变化美;从水像开音乐会这一比方中感受到作者对水的声音的喜爱;更读出小鸟声音的美妙、昆虫的快乐等。他们感悟到不同事物声音的奇妙、美妙之处,所读出的不再是简单的句子段落,而是段落背后的情感体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也要以重点句段为切入点,捕捉关键词句,并进一步深入尝试作者的意图感受,力求达到字字珠玑,句句传情。透析了重点句段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语境,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五、 感受文字魅力,让学力在诵读中结果

诵读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正是对学生语用发展过程中“亲历”和“历练”两个环节的重视。通过反复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共情力,是帮助学生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的最佳途径。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打开自我的认知,进入忘我体验的过程。同时,学生在朗读中也更易于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语用的实践,产生“历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迁移的内在需求。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跟随语言文字时而成风,时而化水,时而作鸟,时而又能为小昆虫……入情入景,细细品味,外化情绪,深化情感。学生语言的内化,学力的增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要让“教学微环节研究”成为青年教师教学更有力度、实践更有方向的大平台,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发展学习力的自主成长大舞台。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教育?集团胜浦实小)

猜你喜欢

句段学力赏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