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的关系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2020-04-29王诗瑶山西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演奏者弹奏

王诗瑶 (山西大学)

一、《春江花月夜》曲目介绍

(一)基本情况

《春江花月夜》是根据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古典诗词改编而成的中国经典钢琴曲,也叫《夕阳箫鼓》,原为琵琶曲,后被各种乐器改编演奏。

钢琴曲版本在原曲音乐主题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调整形式,融合了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情,因此堪称“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二)作者简介

《春江花月夜》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老一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他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院钢琴与作曲专业,曾任教湖南音专、南京文工团、中国音乐学院等处。1975年改编作品《春江花月夜》,促进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也推动了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发展。

(三)历史地位及影响

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将唯美诗意与传统音乐文化韵味相结合,标志着中国钢琴作品越来越走向民族化和本土化。作品中词曲的融合,不仅让欣赏者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的风土人情,还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文化带向国际、传向世界。

二、《春江花月夜》弹奏技术

(一)弹奏技术难度

作品《春江花月夜》由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组成。曲中不同段落多次对琵琶、古筝、箫、木鱼等中国传统乐器进行音色模仿,并辅助以琶音、颤音、滑音、波音等装饰音技法,常使用慢起渐快、由弱到强等速度力度调控以表现不同的意境,有一定难度。

(二)弹奏技术具体要求

1、形象的音色模仿

此曲多次使用西洋乐器钢琴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笛子、琵琶、木鱼、古筝、箫等乐器的音色特征,在保留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使其既不失原曲古色古香的韵律和意境,又增添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呈现出一幅气韵灵动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谱例1

曲中多处生动模仿了琵琶的音色,如谱例1中是变奏七“洄澜拍岸”中的片段,整段由慢渐快均匀模进,音色顿挫而有弹性,好像琵琶演奏中“弹”和“挑”的技法,演奏时要增加手腕的韧劲,生动地表现出浪花四溅、渔舟拍岸、江波涌动的景象。

谱例2

再如谱例2是变奏五“渔舟唱晚”中的片段,这里主要通过二度音程跳音巧妙模仿了木鱼的音色,在这一乐句中,高音部分的小短句像木鱼的敲击声,低声部则将曲调进行了反向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模仿句,给人鲜明的应答句式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2、正确的触键方式

为了更形象地表现曲中意境,演奏者需合理选择并使用各类触键方式,结合科学的肢体动作来实现对音色的处理。

谱例3

如谱例3是引子的末尾片段,此处模仿了由远及近、从疏而密的箫声。其中高声部共出现五次在不同音区上带有装饰音倚音的G音,演奏过程中既要突出主音,又要注意倚音对主音的依附关系。从肢体而言,手臂力量要积极主动,音色呈现应饱满而有力度感,手腕可以微微抬起,手指放于琴键里侧,触键时注意有控制性,以此表现暗而虚的箫声和宁静深远之氛围。

谱例4

再如谱例4变奏六“桡鸣远濑”片段,这里主要通过快速经过句六连音琶音织体来模仿古筝音色,相当于古筝中的“刮奏”技法。演奏时要是将左右手连贯衔接,实现旋律线条的流畅性,于肢体而言,演奏者的手臂和手腕肌肉要保持放松状态,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指尖跑动,并选择贴键触键控制力度均匀。

3、合理的节奏把握

此曲遵循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乐曲“散、慢、中、快、散”的速度进行原则。由引子散板到主题慢板,变奏一到四分别为中板、自由节拍、慢板、小快板,变奏五到七均用了“慢起渐快”式节奏,尾声回到散板。

弹奏时应注意体会节奏的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掌控全曲的节奏和速度,避免从头到尾死板生硬的弹奏,做到散中有序、零而不乱,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坚持专业的训练,具备良好的节奏掌控能力和技术。

4、科学的力度训练

演奏中对于力度的把握也至关重要,如表现江面平静时需要力度均匀而平整,推动情绪和氛围时需要“由弱到强”或“突强即弱”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演奏者需经过各项力度训练,以扎实的技术作为支撑来表现曲目意境之需。

5、流畅的装饰音演奏

谱例5

谱例5中使用的是颤音装饰音技法,主要表现的是柔美的春江夜景,颤音演奏一般是为了加强作品的抒情效果,这里使用颤音深化了音乐的“中国韵味”。演奏时应选择恰当的指法,运用指头灵活性快速触击琴键,力求落指干净、弹性而不呆板,可辅助以踏板,使旋律富于抒情性和连贯性。

谱例6

谱例6低声部中使用的是琶音装饰音技法,弹奏时应注意手指力度的均匀与平衡,将二分音符音值弹饱满,接触点力量集中在小拇指,换和弦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好似琵琶演奏中的“扫拂”技法,表现出浪花拍岸,江水涌动的动态场景。

三、《春江花月夜》音乐表现

(一)音乐表现意图

1、引子——江楼钟鼓

《春江花月夜》引子为散板节拍,形象描绘了暮色时分岸边楼台之上的钟鼓声,快速而神秘的琶音将乐曲带入恬静唯美的意境之中,使听众在聆听旋律之余能够进行丰富的艺术联想,仿佛置身于自然,春江边晚风拂面、夕阳映红、钟鼓水波江楼相辉映。

2、主题——临水斜阳

主题部分为全曲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调,是整首作品的关键和灵魂。画面好像初暮时分,一叶轻舟驶在江面,阵阵鼓声箫声如歌如诉,旋律运用了鱼咬尾技法,音音连接使句子间呼吸均匀,弹奏时要突出高声部的柔美旋律线条,好似晚风吹来、微波荡漾。

3、变奏一——月上东山

变奏一为中板,在旋律方面延伸了主题“临水斜阳”,但将主题旋律移高了四度,并巧妙使用“连环扣”的衔接方法,既诠释了主题动机,也使音乐情绪更为欢快,描绘了晚间月上东山之景,江面水波与皓洁的明月相呼应的景象。

4、变奏二——风回曲水

变奏二节奏较为自由。旋律在保留变奏一音乐主要元素的基础上适当扩充,使其更有动感,描绘了微风拂面、波光粼粼、片片浪花的场景。相对于变奏一的静态美,变奏二表现了一种动态美,左手的32分音符像江面的波浪划过,旋律上下回旋,给人静中有动的美感。

5、变奏三——花影层叠

“花影层叠”段落表现的是风弄、花草动、花影动,一动接着一动,相互重叠的景象,随着旋律起伏和节奏由慢而快,双手通过自然而连贯的交替来演奏,表现风吹花影、花乱影叠的美妙,旋律整体移高,与之前的静谧形成对比。

6、变奏四——水云深际

变奏四音乐连绵起伏,好似水云互相融合重叠,描绘水天一色的悠长意境。中低音区旋律较低沉,速度较慢,音符迂回,高音声部从平缓变得明亮,描绘出夕阳与流云、明月与春江相映的画面,显示了时光易逝之感。

7、变奏五——渔舟唱晚

此乐段基调轻松明快,小快板,表现了江面上越来越热闹的场景。晚归的渔舟传来阵阵歌曲对唱的声音,一幅湖上泛舟、月下嬉戏的美好画面浮现在眼前。演奏此段要注意节奏的精准和手指跳音的力度把握,既要颗粒饱满,又要连续而自然,双手交替进行,营造富有活力的气氛,生动表达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

8、变奏六——桡鸣远濑

变奏六描绘的是渔船荡起片片浪花的生动景象。“慢起渐快”的速度安排,节奏从歌唱性转变为跳跃性。一连串模进音的短句和弦过后,速度逐渐加快。右手尽量强调最高音旋律,逐渐加速,越来越如绷紧的弦,热烈而富有感染力。

9、变奏七——洄澜拍岸

“洄澜拍岸”乐段依旧慢起渐快,力度由弱至强,把全乐曲推向高潮,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渔舟竞相回归、气势磅礴,江面浪花四溅、生机勃勃的景象,短句渐进的形式,好像江水掀起层层浪花、拍打岸边,表现了江面波澜起伏之状和渔船上渔夫橹声齐作、尽兴而归之情。

10、变奏八——欵乃归舟

变奏六、七过后,变奏八再次趋于平静,体现“山水文化”的韵律空灵静谧之美,通过描绘意象,进而抒情,通过赞美景象,进而写意,呈现出一幅青山绿水相依的山水画,即“远方钟鼓、微风拂动、皓月当天、渔夫欸乃归舟”。

11、尾声

尾声部分在变奏八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了江边逐渐安静的景象,小舟停泊、歌声渐逝、夜色江面恢复平静,在节奏上与引子相呼应,回到散板,较自由。演奏时应由内而外地保持内心平静,进而带动触键的轻和静。琶音弹奏出逐渐散开远去之感,悠远而空旷,与之前的汹涌升沉作对比,表现渔船和人烟逐渐远离的情景,热闹都已归于平静。

(二)音乐表现影响因素

1、艺术理解力与想象力——基础

音乐表现需要演奏者具备很强的艺术理解力和想象力,即在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基础上,将自己置身于情景意境之中,充分想象乐曲想要营造的气氛,将其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因此具备艺术理解力和想象力是实现音乐表现的第一步。

2、临场环境——外在因素

音乐表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紧张是人类反应客观环境的一种本能表现,也是未经学习而自发产生的下意识活动,因此临场所处的环境和弹奏者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音乐表现的重要外在条件。演奏者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和模拟,在演奏中保持合理的情绪自我调控,恰当处理外界刺激,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各种环境中从容而稳定地进行音乐表现。

3、内心听觉——有利条件

所谓音乐的内心听觉,指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在心里从事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属于一种特殊的音乐活动。内心听觉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在大脑中对于音乐感受的积累以及临场环境下对实际音响所产生的想象。优秀的演奏者能主动恰当地运用“内心听觉”在脑中形成生动的音乐意象,进而指导演奏,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由此看来,内心听觉有助于音乐表现的实现。

四、《春江花月夜》钢琴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关系

(一)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1、弹奏技术高低决定了音乐表现能否实现

弹奏技术是钢琴演奏的前提和保证,而音乐技法是对音乐表现的支撑和硬件条件,起到了决定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否实现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具备各种弹奏技术,才能让音乐结合技术更好地表现出来。

2、音乐表现的要求推动了弹奏技术的进步

完美的音乐表现是钢琴演奏的最高要求,而弹奏技术的最终目的也是为音乐表现服务。只有枯燥的技术,缺乏音乐理解与表现的作品是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而人们也正是有了音乐表现的需求才更努力地提高弹奏技术,争取具备高超的弹奏技术并合理运用精湛科学的技术更好地实现音乐表现,将人们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各式各样的音乐旋律,实现“琴人合一”。

(二)二者的共同目标——为音乐服务

无论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现最终目的还是为音乐完美服务,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弹奏技术,加强技能训练

弹奏技术是钢琴演奏的硬性条件,但弹奏技术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它需要演奏者长期坚持并付出巨大努力。因此,钢琴演奏者应不断完善自身弹奏技术,加强对于速度、力度、节拍、肢体协调、触键方式、手指灵活度等各方面专项技能训练,以具备钢琴演奏中重要的理性基础条件,为实现音乐理解和表现做充分的准备。

2、提高艺术修养,深化内在表达

想要充分理解并表达音乐,演奏者应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平时多读音乐理论类书籍,了解中外音乐史和民族音乐概论,将艺术美学理论和精髓牢记于心,熟悉各国各时期音乐家的人文情怀和各个流派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从一点一滴中培养乐感,积累理论知识,深化内在表达。

3、促进弹奏练习与情感认知的统一

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当弹奏者具备一定的弹奏技术和艺术修养后,应从短小简易的作品开始多次尝试弹奏技术与情感认知的统一练习,由少变多、从易而难的用心体会不同作品中弹奏技术与音乐表现的融合,培养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能力。

4、提升观众视听效果与共鸣

弹奏技术与音乐表现相融合的视听盛宴,将带给观众由外而内的共鸣。从听觉和视觉上的欣赏到内心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了观众对于美的认知度与认同感。由此,音乐便达到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目的,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也得以传播和交流,使钢琴演奏艺术的魅力最大化、最优化。

结 语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基于《春江花月夜》的实际钢琴弹奏,本文探究了该曲具体的弹奏技术要求和音乐表现要领,并对二者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钢琴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彼此促进的,弹奏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音乐表现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而音乐表现的要求也促进了弹奏技术的提高。对于演奏者而言,只有真正了解及认知了二者的关系并将其相互融合,才能进一步提升自我,为相关弹奏及艺术探讨奠定基础,把作品的情感结合弹奏技术功底表现出来,实现演绎的有效性与艺术性,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演奏者弹奏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动人心弦
交响曲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