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分析和探索

2020-04-28阮苘

职业·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

阮苘

摘 要:本文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特征及其常用方式,探索如何有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学评价 常规和个性 对接合一 占空比

一体化课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其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及评價反馈六个环节。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在“评价反馈”环节上汇总分析,体现教学评价应具备的评定、反馈、导向和预测的功能。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分析

1.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特征

为使一体化课程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须具备多维度、多元化、全过程化和开放性等特征。

教学目标的多维化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细化到一堂课上,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内容也应从以上角度进行多维设计,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的评价方式,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生、教师、专家等评价主体,以自评和他评组合成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对象进行评价,促使评价双方在反思中认识自我,自主学习和发展。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化是由课程特点决定的,一体化教学设计需要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教学评价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对过程中的点进行评价,再连点成线,获得教学过程的连续反馈,为师生随时调整教学与学习计划、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提供参考,使教学评价具备诊断和改进性。

开放性教学评价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给予学生更大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拓展思路,使师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为师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方式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通常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如写评语、评等级等,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能力;定量评价关注可测性对象,需要评价主体对指标理解透彻,才能对指标做到客观、标准、精确的量化,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将使评价科学合理。

“自评”包含“自我评价”和“小组自评”,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他评”中又分为“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两者合理搭配,能活跃课堂,丰富评价层次, 培养良性评价习惯。

过程性评价是对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过程做出的动态评价,既纵观全程,又提供评价对象前后、多侧面的对比,兼顾过程和结果。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更注重于结果。两者均衡使用,既考虑了个体的区别,为其发展提供调整的依据,又反映了教学效果和办学质量,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探索

1.常规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共存,梯次递进,确保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一体化课程开发中,典型工作任务是由代表性工作任务提炼出来的。一类典型工作任务原则上可转化为一门一体化课程,而这门课程中,每个由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而成的学习任务兼具该课程的共性特征和该学习任务的个性特征,教学评价指标相应地可分为常规评价指标和个性化评价指标。常规评价指标适用于一门课程内的大多数学习任务,应由一体化课程开发专家和骨干教师结合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来制定,是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框架。个性化评价指标可由骨干教师根据每个学习任务的特点、对该学习任务的期望以及具体学情来制定。个性化评价指标是动态指标,突显该学习任务的特色。

人社部发布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中指出:“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级。”评价指标必须梯次递进。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不同学习任务都采纳的同一条常规评价指标,其权重在课程前后也可有所变化。例如,现场管理在中级工的前期阶段是较为重要的能力培养,在后期阶段已转为习惯延续,其权重应前重后轻,体现一体化课程的“梯次性原则”。

2.对接行业企业,在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中体现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的合一

借鉴企业考核方式,确定教学评价指标,是一体化课程实现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合一的前提。企业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中有一个著名的“倒二八原理”,即:岗位80%的价值由20%的重要事情决定,绩效指标就是从这20%的重要事情中提炼出的关键因子。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可以参考KPI考核,去冗存精,提取关键指标,使评价指标兼具全面与简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此外,KSF(Key Successful Factors,关键成功因素)考核法也值得借鉴。KSF考核中的“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是对龙头、榜样企业进行分析,确认关键成功因素,将之作为评价指标的来源。我国从2011年至今共参加4届世界技能大赛,从零的突破到最近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令世界瞩目,中国青年选手的进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借用“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分析世界技能大赛中获胜选手及其教练的行为模式,将之作为关键成功因素的信息来源,教学评价指标就能合理引入世赛评价标准,使之更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国际性。

3.“占空比”得当,突显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点睛”效果

“占空比”在电气技术中指在一个周期内通电时间相对于总时间所占的比例。如果教学评价的强度和密度不合理,占空比过大,会使教学活动变得冗长,对学习造成消极影响。

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有利于适当压缩教学评价的“占空比”。通过课堂组织和习惯培养,使评价主体和对象养成随时以“自我”或“相互”方式进行观察、反馈、检查和评价的习惯。这种隐性的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评价双方关注自身和他人,在良性竞争中成长。隐性评价的结果虽然不落到纸面上,却润物细无声,使评价者形成随时评价、心中有数的观念,能有效提高评价效果和效率。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常被分为课前目标、课中目标和课后目标,对应教学目标就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来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不同环节的教学评价轻重得当才能有合适的“占空比”。课前学习和课后学习的评价应当简洁。2018年人社部举办首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在“机械类”“电工电子类”和“交通类”获一等奖的12个优秀案例中,课前学习和课后学习环节均采用教学APP或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展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数据统计。教师可先从“量”上获得反馈,而“质”的效果则可放在课中来检查评价。课中学习的评价是重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层次、学生特点、学习资源等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取舍,借鉴KPI和KSF考核方式,筛选关键因子和成功因素,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具备简明科学、动态发展、可测可比的特性。

培养良好的评价习惯,科学分配、合理选择,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评价才能成为点睛之笔。

三、结语

教学评价改革是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学评价,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有使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真正落地发展,才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保罗·布莱克,樊涛.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前景与问题——教师的角度[J].考试研究,2012(3).

(作者单位:桂林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