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探索

2020-04-27刘贤权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本初中语文情感

刘贤权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直观众人的世界,丰富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功利主义盛行,语文教学内容依附于考试,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挫伤了学生读书的志趣。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的思维参与,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一、适时介入背景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深读、厚读文本,使他们能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但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经历有限,文本的时空與学生有着较大的隔阂,如果缺乏背景知识的介绍,他们难以从“平常”的文字中触摸到背后的情感,常常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此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智慧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他们走进作品,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当一个国家即将亡国,国家的语言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个国家被占领时,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有怎样的感受。”教师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支架,引领学生突破阅读障碍,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去阅读文本,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二、引生涵泳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的认知、感悟,教师要引领学生品读关键的词句,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还要避免理性化的教学,注重文本的品读,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能读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另外,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发掘其中的独特之处,理解他人的思想,分享彼此的见解。

如在教学《散步》时,教师可先以问题引领学生品读课文,把握好语气、语调,再思考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如何解决的?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有哪些?”学生通过细细咀嚼,从遣词、修辞、句式、写作方法等角度品味语言,能抓住文中的敬老因素,体会家庭成员间的相亲相爱。

在引领学生品读文本时,教师在必要时要进行范读,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的“读”不是简单的读,教师要明确读的指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示范读、自由读、合作读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实现作品中情感的传达。笔者认为,教师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融入角色,以情感为支撑,走近作者,就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与情感是相融共生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言深处,还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缺少趣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精彩,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如在教学《老王》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老王,诉说身世,体会被社会遗弃的痛苦;让学生扮演杨绛,与“老王”进行创造性的对话,感受老王的孤苦无依;让学生充当社会无聊人士,对老王进行讽刺挖苦,感受社会的凉薄。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获得视听的刺激,从而更形象、更直观地获得体验。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播放“望父买橘”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从“攀”“缩”“倾”等动作中体会父亲爬月台的过程,感受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从而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但是如果多媒体使用过度,会使课堂的“留白”被填满,学生失去思考的空间。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过于繁杂,避免学生过于关注热闹的场面,而缺少思考,没有细细品味文本。

四、激发学生想象

文学作品都是高度凝练的,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张开心灵的翅膀,才能感受其中的意蕴。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静心思考,调动自己的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另外,教师不能停留于文字的表面,应引领学生潜入文本,体会文本中的意蕴。如在教学《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调动自己的感官,仿佛置身于春景之中,想象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并交流彼此的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受,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感悟、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新港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初中语文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