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亟须补上科学教育这一课

2020-04-26谷珵

教育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儿童疫情

谷珵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伴随着可爱的童声,5岁的女孩坐在爸爸驾驶的车里,隔着车窗观望天色灰蒙蒙的世界,寻找着春天的踪迹。这是2月末,朋友圈里的一条短视频。

2020年的开启,无疑因新型冠状病毒而添加了几许愁色。孩子们眼里的城市“病”了,而同样羸弱的,还有面向儿童的科学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教育图景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正急剧攀升,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缺失。

缺失1

◎ 缺乏健康知识与基本常识——物质科学

疫情宣布初期,很多人照常走亲访友,似乎无动于衷;全国都在进行一级防疫的时候,不配合检查、不戴口罩、隔离期间逃离等违法现象不绝如缕,违法者甚至殴打前来劝阻的工作人员。有的违法者理直气壮地说:“我为什么要戴口罩?我又没有得病,哪里有细菌?”既不懂理、不懂法,还不懂科学。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搞不清消毒液究竟如何配比、口罩到底怎么戴才能有效防护,洗手要分几步……基本医疗知识和科学常识匮乏。

简单的常识中蕴藏着科学规律,掌握无疑要从娃娃抓起。然而现实中,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堪忧。有学者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幼儿问教师:“老师,为什么白雪公主那么白啊?”“因为她喜欢吃豆腐喝牛奶啊。”贻笑大方之时更令人担忧。有些幼儿教师分不清病毒与细菌的区别,在给孩子科普时传授的是错误的知识。

内容陈旧也是科学教育的短板之一。2001年教育部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科学课才正式纳入小学教育中,但直到2017年,小学科学教育都沿用同样的课标。本来日新月异的科学内容,在学校教育层面却相对滞后。并且各地差异性大,用着不同的科学课教材,有的课本还存在错误。而在覆盖面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是小学课标规定的科学课程学习范畴,但在实践中,依旧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

缺失2

◎ 滥食野生动物、打破生态平衡——生命科学

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有着直接的关联。长期以来,对“野生动物能养生”的盲目迷信始终存在,还有人出于猎奇心理而“尝新”;儿童刊物中描述果子狸肉可以吃、误将小浣熊图片当作配图……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态的保护,与我们的生命科学教育渗透缺失密不可分。

尽管2017年的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起始年级延伸到小学一年级,试图打开小学科学教育的“天窗”,但难以迅速改变小学科学教育长期沦为“副科”的状况。在不少家长和学校眼中,科学教育只是“锦上添花”,教师也多为兼职。有的学校将科学教育变成了装点“门面”的活动,仅仅 “志在”拿奖、参评。

从全国范围来看,能够展开科学教育的园所还是“少数派”,即便在一线、新一线城市,许多幼儿园也没有系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个别教师在教学或者活动中没有真正敬畏生命的意识,将生命科学教育变成残忍的“展示场”,用制作标本取代观察生物,对儿童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有害无益。

缺失3

◎ 谣言扑朔迷离——思辨能力

疫情迅速蔓延之后,微信朋友圈关于吃什么遏制病毒、煮醋防病毒、水洗口罩等“报道”疯传,伪科学轮番上阵。信息爆炸时代,“谣言快于光速”,更暴露出大部分人判断力不足的问题。面对海量信息,许多人缺少质疑和思辨能力,不加过滤,纷纷中招儿。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科学思维,即一种思考、探究世界的过程和习惯,一种独立思考、辨明真伪的能力。然而儿童科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的问题。许多科学活动里,孩子们看似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概念,却对背后的规律和探究的逻辑并不清晰。一些家长和教师会抱有疑问:幼儿这么小,能学习科学吗?幼儿能够自主操作科学实验吗?发生失误又该如何跟孩子解释?而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又期待孩子迅速展露出数理化方面的天赋,也反映出大众对科学教育的普遍误解。

缺失4

◎ “内行人”妄语频出——负责任的科学精神

有人断言儿童、年轻人对病毒不易感,几天后就被权威部门证实所言有误;有人当江湖郎中开“药方”,以充满诱导性的消息引发抢购潮……媒体评论称,某些所谓的“内行人”要么态度轻率、信口开河,对科学缺乏敬畏;要么沽名钓誉、好大喜功,妄想借此名利双收;要么夸大其词,企图一鸣惊人。

世相万千,不仅显示了谁在“裸泳”,还折射出当前科学教育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缺少负责任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引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曾表示:“在过去,科学家被允许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但现在不同,他必须仔细检查他的研究成果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他必须承担责任是因为他比任何一般人都事先更深入地知道他的发现可能带来的后果。”近年来,科学界爆出一些丑闻,应归因于没有科研诚信,不讲科学精神。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给学校的教学计划按下“暂停键”,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科学教育不足的契机。

一個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社会缺乏崇尚科学的风气,科研人员待遇不高,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分别比美国和韩国少17和12个百分点;纵向看,中国小学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初中生有47.5%。

为何孩子年龄越大离成为科学家的愿望越远?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此次疫情中,我们有钟南山、李兰娟,下次灾难面前,又能有谁挺身而出?

挺身而出靠的是什么?是理想信念。践行理想信念,还有赖于科学头脑、专业精神。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都是中国教育之痛,而科学教育恐怕恰恰掌握着解答的关键。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芬兰等较为重视儿童科学教育的国家,更注重实践,注重儿童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补足科学教育无疑需要多方发力,于成长的开端启蒙。幼儿科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让幼儿学会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我们要树立整个民族真正尊重科学的底层逻辑,就要从质疑、独立、求真为核心的科学教育开始,才能在阴霾散去后有所收获,逐渐改变。

猜你喜欢

科学儿童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科学拔牙
“六·一”——我们过年啦!